读《从文自传》有感:来处与归途亦是一个人所追逐的苦乐。

图片发自App


      这本书是我回家途中拿来打发时间的,后来在返广时出了点意外,在车站逗留了三个小时久,便十分庆幸自己的未雨绸缪,也有点喜欢上这本书。

      书上说,这自传是沈从文先生回望岁月时灵魂的自我对话。

      这从记事起到二十几岁期间的经历回顾,更像是自我心路历程的一次剖析,即使没添加过多的个人感情色彩,却让我觉得这样的回忆仍是悲伤多过其他的。

      无论是对那段黑暗经历的抵触或是对那座美好城镇的怀念,时光一去不复还,他走了出来,便回不去了。


图片发自App


      就像前面说的,我是有点喜欢这本书,而不是这个人。这样说未免有些冒犯,但沈先生前半生人设实在不属于一本书里那种光芒万丈的主角。

      儿时聪明好动,而后的木讷寡言,什么事都接受,凡事不主动出头,是这样一个老好人。他没有极大的抱负,也没有悲悯世人的善心,他仅仅是个想要挣脱泥沼的颇有些乐观向上的普通人。

      你能对这样的人产生共鸣,往往不是因为欣赏,而是这样的普通可能与自己有不少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点又大多是自己不愿意提及的。


图片发自App


      沈先生说,或许是从小见的‘杀人’、‘砍头’、‘大屠杀’过多,使得他对死亡有些麻木,偶尔还会去看砍头来打发时间。可另一方面,他心里也对这样草芥人命的社会状态起了抵触之心。在他十几岁那会儿,可能连自己如何想又该如何做都不清楚,懵懂而茫然,对于这样那样不平之事,他并没有试图给予受害者帮助,当然,也无法帮助。

      一个人的良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觉醒,除了平添痛苦,并不能给予本身或旁人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当描写到司令随意给出个借口就要杀害他朋友的场景时,沈先生并没有过多提及自己的感触。他仅仅是以自己为视角,轻描淡写叙述出他所看到的那一幕,尽管如此,字里行间那股无力感还是令人无法忽视。

      后来他又写道:司令和他的手下,也同样被人宴请,同样死在这样的‘鸿门宴’之上。

      他们轻待他人的性命,老天爷也不会多厚待他们,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这可能也属于一种反击,是沈先生心里的一种反击。


图片发自App


      他走过很多地方,遇到很多人,见过高楼平地起,也瞧过楼塌人亡……许是经历的事情太多了,沈先生才会想着走出去小城镇,走远点去看看。

      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里,他活到二十几岁算得上幸运,可还不够啊。当一个人能明辨是非曲折,不甘受人摆布的时候,哪里还受得住在那样的地方浑噩度日。他走出来,并不是真的要找到一处世外桃源,事实上他也没觉得自己的故乡很糟糕,那里反而是他往后半生心中的永存的净土。

      他只是让自己能够喘口气,而不是窝在原地重复其他人的一生。

      换一方面讲,沈从文先生的一生算得上精彩传奇。毕竟不是谁都能从泥沼中走出来,又得到那么高的成就。

      世间不是非黑即白,他未曾偏执的去求一个因果。任何人,在这样的经历里都无法不动摇,想必他也一样曾踌躇,可他又一步一步的走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即使经历了那么多黑暗苦闷,他的心态依旧乐观平和。

      出走半生漫漫,目光所向之处未变分毫,仅凭这点,这个人便值得被敬佩。


图片发自App


一生漫漫,总要记得自己走过的路

      读完这本书时,我的车离到站还有十分钟。当时我就在想,人的一生大概就如同坐车一样,你要在何处上车,又要在何处下车,看似无迹可寻,其实大部分情况受自己的主观意识影响。无论如何,那都是你选择的目的地。

      读别人的自传,在别人的一生中走马观花而过,是一种很特别的经历。这个人遇到的很多事,有些广为人知,有些只有他自己知道。可是在很多年以后,你偶然间得以去窥探这一幕幕,甚至品读这个人的内心感受,真的很有意思。

      以后我也要写一篇自传,经历了什么都无所谓,是好是坏皆无妨,它们或许还是除了我以外无人知晓的存在,在十年后,二十年后,当我抽出空来回顾自己一生时,才得以被揭露展示,这难道不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从文自传》有感:来处与归途亦是一个人所追逐的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