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的作者就是写《追风筝的人》的卡勒德·胡赛尼,卡勒德·胡赛尼是美国人,写的却是在阿富汗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两位女人。一个叫玛丽雅姆,一个叫莱拉。

阿富汗这个词,在我的印象里非常单薄,只是在文字中看到或者听别人说过,又或者看过一些摄影作品里,一些女童或者是山脉之类的。

玛丽雅姆是一个私生女,在15岁之前,她的父亲阿里勒会每周翻阅山岭看望她给她带礼物,15岁那年母亲上吊去世,父亲将她接回。但软弱的父亲敌不过三个老婆,玛丽雅姆被迫嫁给了一个比她大三十岁的鞋匠拉希德,一个喜欢家暴的老头,玛丽雅姆流产七次未曾有孩子存活,之后便生活在老头家暴的阴影中苟且偷生。

莱拉有一个相对幸福的家庭,爸爸曾经是一名大学教书匠,妈妈很美,两个哥哥被迫应征后死在战场,妈妈从此一蹶不振无视莱拉的存在。书中有一段“他们的生活如今成了一个博物馆,妈妈是馆长,至于莱拉,莱拉只是一个访客。一个用来盛放他们的故事的容器。一张妈妈用来写下他们的传说的羊皮纸。”莱拉喜欢一个男生叫塔里克,他们互相喜欢对方,在莱拉14岁的时候,由于战争的蔓延塔里克带父母离开了阿富汗,自此天各一方。一颗火箭弹夺去了莱拉父母的生命,莱拉被鞋匠拉希德蒙骗签订了婚约,从此开始了一夫两妻的生活,彼时她还不知道已经有了塔里克的孩子。

我从来未曾想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阿富汗的人民是怎样生活的,不,是怎样生存的。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国家,在那个年代,男人可以娶几个老婆,女人在十四五岁便要出嫁,有的甚至嫁给比自己年长二三十岁的人。女人通常都在在家做家务,煮饭洗衣服拖地打扫房间,生孩子,伺候男人。在这两个女主人公的身上,还有三天两头的暴打。难以想象,她们居然活下来了。

在如此强调尊重人权以及自尊的中国,我不敢想象会有这样的生活,以及这样的人会活下来。但在阿富汗,似乎很普遍。通篇看下来,就是各种战争,被炸飞的肉体,墙上树上挂着的尸体,年轻男人被迫应征前线,女性被强暴,儿童被杀害;女人在家里被虐打。在那里,女性没有自尊,她们就像男人的财产和附属品。你会讶异于她们在那么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存活下来,并且偶尔还能找一点乐子,比如,晚上在阁楼上喝一点茶。她们的生活过得无比绝望,但偶尔还会有一些童年美好回忆,比如趴在草丛中看蚂蚁匆匆爬过,微风吹过空气中淡淡的青草味道。

人类有时候真的是很坚强,坚强到超乎自己的想象。

现在这样平静安宁的生活,怕是莱拉想也不敢想的吧。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灿烂千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