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你思维进步的,可能是直觉陷阱

(本文首发于“晓萍萍萍”公号,订阅“晓萍萍萍”公号,一起探索思维成长,陪你终身学习。)


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段子:

一只兔子和一只鹦鹉一起坐飞机,飞机起飞后,鹦鹉就开始对着空姐口吐芬芳。

兔子看着觉得很好玩,也跟着骂起劲了。

最后空姐们受不了,把它们一起丢出了机舱。

鹦鹉就问兔子:“你为什么要骂空姐呢?”

兔子说:“我看你骂的很过瘾,也想痛快一下。”

鹦鹉叹息的说到:“但你是只兔子啊!”说完,拍拍翅膀飞走了。

段子里的兔子虽然看起来非常笨,却映射出在生活中很多相似的思维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很容易忽略一些简单又非常常见的直觉陷阱。

什么是直觉陷阱?

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下意识,条件反射下采取的思维模式,你可能从来都没有察觉到它的存在。

但它却在潜意识里给你制造麻烦,让你徘徊于各种想法中,造成思维反刍,降低人生幸福感。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为你分享两个在平时会遇到和陷入的直觉陷阱,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帮到你。

1、责任心过度

许多思维敏感的人,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在社交上,他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我如何拒绝他,领导是不是对我的工作不满意,他们会怎么想我?

过度的思虑,只会给自己不断的增加枷锁。

因为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不仅仅是出自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在考虑对方会怎么想,于是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但其实,你根本无法左右别人的想法,别人的事,他人的问题只能由他自己决定和处理,并不需要你去操心,你也改变不了什么。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把这种方式称为: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每个人也只能克服与解决自己的课题,简单来说就是分清你的事和他人的事。

同时,专注在自己的课题上,不要去操心别人的课题,让别人去处理自己的课题,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过得更加顺畅与幸福。

什么是课题?

就是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别人有别人的生活方式,理性和事业上的追求。

但这些都是别人的问题,我们不要去操心,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你的课题就是把自己的人生过好。

生活中的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于责任心过度,去承认一些不属于我们的责任。

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作者斯科特·派克,在书里讲述了一个病例。

有位牧师的家人全都病了,妻子患上了慢性抑郁症,两个儿子大学辍学,这位牧师非常苦恼,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同时他又非常爱自己的家人,为家人操碎了心,洗衣做饭家务活全都揽在身上,竭尽全力的满足家人的需求。

牧师这样自我牺牲的爱,看起来真的很伟大。

但派克却非常尖锐的道出了一个真相,牧师的做法看起来在为家人着想,其实就是在满足自己心理上的好人形象,根本没有把妻子和儿子们心智的成熟当回事,这根本是真爱。

真正的爱,绝对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付出,爱应该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这也与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的意义不谋而合。

后来牧师在派克的建议下,扮演起“坏人”的角色,让妻子和儿子分担家务,让儿子自己赚生活费等等。

不久后,妻子也学会了独立,儿子们回到了大学继续学业,而牧师本人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妻子和儿子们的心智获得了成长,牧师同时也在成长。

同样,课题分离绝不是要完全只顾自己的感受,不顾他人。

不是的,更好的方式是,我们不能干预别人的想法与行为,而是为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引导和帮助,帮他厘清前进的方向。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把别人的事情全部拦在自己身上,这不是在帮助他,而是在害他。

而是要明确一个态度,自己的课题自己完成,我可以帮助你,这样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变得轻松。

2、不要过早下结论

作家剑圣喵大师在他《掌控情绪,从来都不靠忍》的这本书中,提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喵大师还是中学老师时,非常排斥Cosplay,认为这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直到他遇到一位喜欢Cosplay皮城女警的女孩。

虽然这段感情已经成为过去式,但他知道了,Cosplay爱好者们在进行偶像装扮时,也会把偶像的某些性格和意志品质带到自己的内心,使其成为一种精神支柱。

而剑圣喵大师网名前两个字剑圣,也有相同的意思。

只有了解了他的寓意,才能领会到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如果不了解,就很容易妄下结论。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这个名字,也在纳闷,为啥要起这么幼稚的网名,其实这就是陷入了直觉的陷阱。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会不会有脱口而出,直接作出下意识判断的时候,“哦,我知道这个,这不就是....”。

日常中,我们很容易会进入两种思维误区:

第一种,是在面对一个陌生事物时,很容易把它将已经知道的事物联想在一起,随后直接作出判断,这不就是什么....

第二种,面对一个结果时,容易把它和以往某个相似的原因归类在一起,直接给出结果,还能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TA没做好嘛。

有这样两种习惯的人,往往做一件事时会发现,明明很多东西我都懂,但为什么实行起来却变了味,明明计划的很明白了,但执行起来为什么总是偏离最初的设想。

有这样的结果其实很简单,因为你没有真的懂,而是以为自己很懂而已。

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很容易会犯的思维误区,就是会在明显缺乏直接证据的条件下,仅仅凭着以往跟它相似的经验,直接跳过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过程,直接给出一个结论。

为什么会有这样现象?

丹尼尔 ·卡尼曼提出的经典双系统模型:系统1是指我们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往往会依赖于快速的直觉判断,而在系统2中更加依赖理性判断,能够给出全面,具体,精确的分析过程。

喜欢过早下结论的人,他们的大脑控制系统较弱,更加倾向于系统1作出的直接思考。

这就很容易会导致,他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往往会简单归因,得出相似的结果,最后导致处理的结果出错,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方式。

那么如何来克服这个问题?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锻炼前额叶控制系统。

当下次你要脱口而出做出判断时,不妨暂停一下,先问一下自己这几个问题。

这个结果真的正确吗?是否与我曾经的作出的判断相似,它们之间有没有不契合的点,存在什么矛盾之处。

它对你是不是很重要,如果重要,就要从多方面证明判断,来确定自己做的对与错。

可以再把视角拉得长远些,高度和时间都要思考到。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衍射效应”,意思是说,一件事的后续影响,往往取决于人们看待它的心态。

当试着用更高的视角看待它时,你可能会发现,问题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心态决定你看一个问题的高度,心态变了,视角也会随之改变。

点个赞,只有把目光放得长远,远到足以看见辽阔的星辰大海,才不会因为错过落日而烦恼。

你可能感兴趣的:(阻碍你思维进步的,可能是直觉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