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强
巍巍大青山,以其雄浑激越之美和优良的革命传统遐迩闻名。抗战年代,老区军民金戈铁马,同仇敌忾,前仆后继,痛击敌寇,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在这里,留下了先辈光辉足迹,洒下了无数先烈忠贞热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慷慨悲歌,建树了永垂不朽的英雄业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给予老区人民无微不至的极大关怀和支持,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帮助老区发展生产,走脱贫致富之路,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英雄的老区各族人民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万众一心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特别是近年来进行的脱贫攻坚战,其重视度之高、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给老区带来经济振兴实现小康的希望之光,正向着新时代美好未来阔步迈进。
金秋时节,从塞外青城出发,翻越北面高耸的大青山,来到革命老区武川县采风调研,采访农行支持脱贫攻坚金融服务情况。一路上,我一刻不停地注视着这片广袤博大令人梦回的土地。行走于大后山乡村其间,这里天高地厚,民风淳朴,大地披锦织绣,溢彩流光,绿野飞歌,习习山风,舒爽宜人,处处映现写意着动人的美景,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随处可见。但见青山若黛,山势蜿蜒起伏,一行行绿柳白杨耸立在道路两旁,大大小小的地块似彩色地毯镶嵌在黄绿交错的原野,翻滚着金色的波浪,不同种类的庄稼把大地划成纵横整齐的棋格,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馥郁醉人的芬芳,坡粱上撒满珍珠般的牛羊,茂密桦林间流淌清澈的溪流,新盖的房屋上,飘荡着悠悠的炊烟……
(一)
武川县地处呼市大青山北麓,是当年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带,闻名全国的19个革命根据地之一,境内山乡得胜沟是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司令部所在地,山大沟深,地势险要,虎踞龙蟠,有“小延安”之称,被命名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县1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6万人,以丘陵山地为主,属典型的半农半牧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干旱少雨、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工业及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等因素,长期以来穷困始终笼罩着这块贫瘠的土地,制约着经济发展步伐,躬耕陇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生活艰苦,一直被称为“老、边、山、穷”的后山地区,特别是县境西部风蚀沙化严重,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2012年被列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呼和浩特市唯一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64户13050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艰巨。经过多年苦战和帮扶,2019年终于摘掉贫困帽子,退出国贫县行列。
踏上大后山这方亘古悠久、洒满先辈热血的老区土地,历史在这里沉思,红色在这里彰显,巨变在这里发生,精神在这里传承。虽白云苍狗,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当年的战火烽烟在和平年代中早已隐去了身影,艰苦峥嵘的岁月在历史尘风中渐渐远去,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沟还是那条沟,但仍深切感受到革命老区曾经历的那种沧桑厚重,谛听到老区人民各行各业决战决胜贫困迈向富裕的铿锵足音,切实体味感应到脚下这片土地的图腾,以及农行人在支持老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道路上留下的足迹印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万众瞩目,号角声声,战鼓雷动,激荡人心。为配合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老区尽快脱贫致富,耕耘战斗在后山武川老区三农战线上的农行人不忘初心,根植本土,秉承红色基因,发扬“老八路”传统,以最为动人的风采,为驱赶贫困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直面困难,开拓进取,咬定目标,狠下功夫。带着党和人民的瞩托与希望,将扶贫责任牢记在心里,把支持脱贫攻坚重任扛在肩上,把党的扶贫惠农政策、信贷资金、金融服务送到农民手中。漫漫金融扶贫路多年一路走来,他们以责任与担当托举起贫困群众的脱贫梦、致富梦、小康梦。春华秋实,变的是老区旧貌换新颜,不变的是那满腔赤诚与执着精神。春夏秋冬,日升月落,四季交替,三农服务团队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披星戴月,跑遍了辖内每一个角落,每一户贫困人家,在整个脱贫攻坚摘帽的背后,凝聚着农行人倾情倾力的辛勤付出和雄厚的资金支持。青山作证,老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村村户户,都留下他们的身影,洒下农行扶贫信贷资金的甘露滋润,每一个巨变,都凝结着农行人的心血汗水,他们以实际行动装点着黄土地金色年华,谱写了一曲曲支持脱贫攻坚的动人乐章。
产业扶贫,脱贫攻坚,精准脱贫,脱贫冲刺。对于与农民、农业为主体息息相关的产业行业,农行都主动介入,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与资金支持。由小到几万元的小额农贷,大到几十上百万的产业贷款,从田间地头到扶贫车间,从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单个农牧户;从一般基本农户,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普通传统农户,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规模化种养业,到市场购销加工;从传统单一产业,到上下游产业链;从平川丘陵,到南部山区,所有这些,都是都有农行支持的实实在在的扶贫项目,或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如今,支持的几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辐射带动一大批农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多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金灿灿沉甸甸的丰收果实,打造出一道产业扶贫的亮丽风景线,昔日贫困的后山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武川县物产丰富,莜麦、荞麦、马铃薯、黄芪等特色农产品久负盛名,素有“马铃薯之乡”、“燕麦之乡”、“荞麦之乡”、”正北芪之乡”等美誉,有着独特的农畜资源优势。对这些农产品著名品牌,农行给予了不余遗力的信贷支持,助推“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发展的路子。
在产业脱贫政策引导和金融信贷支持下,全县种养大户新型主体如雨后春笋,处处展现着农牧产业发展的生机活力,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成为当代农业新的经营模式,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各乡各村“羊满山,牛满川,猪满圈,鸡兔满庭院”,养殖业搞得红红火火。近瞅,种植大棚里,绿意盎然,姹紫嫣红,豆角垂丝,瓜架结实,硕果累累,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远望,万绿丛中一座座设施塑料大棚布局有序,在秋阳照耀下闪着银光或泛出淡黄色调;庄稼大田里,各种作物被田间林带分割成条条块块,脉络分明,荞麦粉白,胡麻深蓝,山药蔓绿,油菜金黄,谷子抽穗,玉米结棒,莜麦摇铃……
(二)
清晨,空旷清新碧绿的坡梁上,上百头膘肥体壮花的、黑的、黄的牛在散漫吃草,甚是惹眼。
在支行采访调研时,正赶上这家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给支行赠送旌旗,上面写着“担当社会责任,服务温暖人心”。这是她又一次送来旌旗。
“农行人有着扶贫担当,关键时候帮了我特大的忙,支持我把养殖合作社发展壮大。”一见面,她快言快语,直截了当,以后山人的厚道朴实,表达了由衷的心声与感谢。
随后,被称为“女强人”的她讲述了不平凡的创业经历,以及她与农行打交道的曾经过往。
2014年,可镇福如东村委会上鱼得水沟村妇女李俊辉,靠以前做生铁生意积累的资金返乡创业,投入肉牛养殖,陆续投资完成各类牛舍、办公住宿、机具库及饲草料加工间等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购进27头草原黄牛,养殖初期她主要通过回收农户作物秸秆解决饲草料问题。随着养牛规模扩大,她承包流转土地584亩,全部改成水地,走种养结合的路子,种植草谷子、青玉米、葵花、土豆、莜麦等。为了增进繁殖能力,提高养殖效益,她购买不少养殖书籍,关注电视经济频道,经常上网查阅养牛信息,了解别人养殖经验,学习发达地区养殖理念,与农牧局技术人员交流经验,在县市农牧部门牵头下,与内蒙古农业大学专家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之后,从试验引进一头西蒙塔尔种公牛开始,通过繁育滋生、再购进基础母牛,使养牛效益大增。她注重环境保护,建起硬化防渗漏粪污处理池,实行有机养殖,将发酵牛粪直接还田,增强土地肥力,打造有机种养殖链条。同时注重品牌经营,2016年注册了“上鱼得”地域商标及国际三个分类,可同时经营农畜产品、肉制品、奶制品、植物油、食用菌、豆类、淀粉等上下游产品,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被评为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市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示范农牧场,带动一大批农户发展种养殖业,覆盖本村及周边农户64户102人,直接帮扶因病致贫贫困户5户。近年来累计销售100余头,现存栏138头,总资产达700万元,年均产值160万元,纯利润80多万元。搞养殖创业,让她发了“牛财”,在当地名气大增,近几年多次参加国家扶贫办及本县扶贫办“致富带头人”、县新型职业农民、北京门头沟和河北省“乡村振兴领头雁”等系列培训表彰会,让她开阔了视野,增添了胆识。
创业绝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起步创业相继累计投入500多万元。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资金链条越拉越紧,出现周转困难,不得已向某行贷款30万元,后又争取扶贫资金30万元,但一年期贷款根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难解“近渴”,使她始终处于还贷压力的漩涡之中,为资金问题一筹莫展。
随着政府的持续推动,小微企业贷款政策进一步放宽,2019年,她两次参加呼市政府举办的政金企三方对接会,向16家银行机构递交了扩大养殖规模融资需求的各项资料,很快得到农行回应,并及时主动与她联系,随后组织客户经理上门调查,采集信息,承诺根据信贷准入政策条件可延长贷款期限和额度申请,通过“农担贷”模式发放45万元,成为第一批白名单准入客户和全县首家享受小微企业贷款的养殖企业。今年又申请贷款50万元顺利获批。
有了农行信贷垫底,资金保障,不用再为资金发愁,她底气十足,把眼光放得更远,谋划着新的发展蓝图。她满怀信心地说:“我还想扩大经营,把‘上鱼得’绿色有机牛肉系列产品推进超市,并在牧场建设体验店,配套建设养殖技术实训基地。”
秋天的大青山在大自然恩赐沐浴下,峰峦叠翠,林草繁茂,野花怒放,风姿绰约,隽永秀丽,我们驱车沿着蜿蜒崎岖颠簸的山路,在大青山腹地缓缓行进,来到群山环抱的白彦山山林虫草鸡养殖场,理事长姜和平在大门口迎候着我们。
放眼望去,养殖场与四周群峰相互辉映,绿野茫茫,旖旎绝艳,蓝天白云下,浩浩荡荡的鸡群满山遍野,犹如千军万马,在山谷沟壑间悠闲觅食,一大群白鹅蹒跚着追逐嬉戏,养殖基地内色彩斑斓的鸡群熙熙攘攘,自由活动,几排部队留下的石砌窑洞静处近旁。随后,他一边引我们参观场区,一边详细介绍养殖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这位“鸡司令”指着场部里的鸡群打趣地说:咱的鸡叫山林虫草鸡,全是山林放养,以虫草为食,吃的是野菜、蚂蚱和五谷杂粮,喝的是山里矿泉水,地道的土鸡,纯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主要销往首府呼市、周边旗县、首都北京乃至其他省市。
1991年,他利用废弃的部队营房在白彦山建养殖场投身养鸡,带领农户发展山林虫草鸡产业。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事业逐步发展壮大,2009年注册成立了武川县山林虫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随着效益的向好,养殖数量增加,养殖场规模愈滚愈大,资金出现紧张状况,他找到农行,刚开始通过3户联保模式累计贷款22万。2019年鸡场资金周转困难,便去支行三农部提出大额贷款需求,随后就派客户经理进场调查,收集核实资料,没过几天,通过“惠农e贷”发放贷款30万元,今年又支持三年中长期贷款50万元。目前鸡场规模发展到2万多只,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市级龙头企业,个人被市农牧业局聘为产业指导员。同时依托当地自然风光,利用高原牧场、森林草原、众多古迹、部队营房,搞起乡村旅游“农家乐”,配套蒙古包,新建白彦山石窑洞农家院、五道沟旅游接待中心等项目,形成集养殖、休闲住宿、观光旅游一体的农牧产业综合化公司。多年来,养殖基地带动全县2万余户发展养鸡,近4年中带动和贴补2000余户贫困户养鸡,吸收16名贫困劳力到养殖基地工作,起到支持一户辐射带动一片的扶贫效应。他说:“和农行打交道好几年了,方便、利低、给力。”
出县城可镇驱车一路向西南,沿着乡间小道,来到大青山乡沙湾子村,武川县兴农普惠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建军领我们看他流转地里的庄稼长势。他说,托政策的福,农行的支持,赶上老天帮忙,风调雨顺,承包种了700亩土豆、油葵,今年要是收成好的话,预计收入百八十万基本不成问题。正值入秋后成熟季节,一棵棵挺拔的葵花向阳而生,遍处一派金黄,马铃薯地里油绿油绿,郁郁葱葱,满眼丰收景象。
以上仅是支持种养产业发展的几个缩影,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迦南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国家级示范社”、“呼和浩特市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通过实施“金融支持妇女发展行动计划”,为合作社带头人发放30万元低成本信贷资金,直接带动社内120名普通妇女、23户女性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让她们尝到产业扶贫的甜头,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晟源山茶专业合作社是武川县黄苓茶产业龙头企业,根据提出的申贷需求,农行通过与农牧业融资担保公司合作,为其发放扶贫贷款30万元,助力合作社利用当地资源进行黄苓茶开发,该合作社常年带动周边山区贫困户10户19人种植山茶脱贫致富,并辐射带动其他乡镇贫困户以订单形式种植回收,常年解决劳动力15人,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为全县脱贫攻坚开辟出一条地区新的特色产业。
除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农行人都付诸真情,针对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在资金上给予倾力帮扶,拿到贷款的特困户,或种或养或收购贩运,增加了收入,走出贫困阴影,实现稳定脱贫。仅2018年底到今年6月底,支行累放农户扶贫贷款2681万元,扶持贫困户549户。小碱滩村原先基础条件较差,惠及扶贫政策,村子环境整洁卫生,通村公路硬化,自来水入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8年以来为张五柱等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2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物资、发展养殖业,增收效果显著,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以前是村里的特困户,享受政府低保,在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农行信贷员到家里调查,建议搞牛羊养殖,看完后给贷了5万元扶贫小额农贷,由于这几年行情好,加上种土豆油葵,收入很不错,现在家里养羊50来只,两条牛,已经脱贫,赶上国家惠农好政策,农行利息低,个人讲信用,我还想扑开身子扩大生产,又跟农行贷款来了。”在几位贷款的农户当中,一位忙着填写资料的李姓农民说。
(三)
一路上,陪同下乡采风的支行客户部经理侯茂不停地接着手机。土生土长的他,精明强干,担任过办公室办事员、营业厅分理处柜员和主任、部门客户经理及负责人等,多年从事基层三农金融工作,经验丰富,业务娴熟过硬,人送绰号“候大拿”,对乡村对农民有着很深的扶贫情结。他说:“这些电话都是支行同事和兄弟行跟他请教三农业务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是申请贷款的客户。”接着他聊起有关扶贫方面的故事。
作为县域三农客户经理,每天直接面对农户,接触农户,工作起来基本没有休息时间,没有消停的时候,更没有双休节假日,任务来了几乎连轴转。多年扶贫工作体会最深的是,要吃透地情村情户情,不熟悉情况则无从下手,农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是缺资金,“贷款难”、“贷款贵”始终是制约他们发展的大难题。为及时解决农民资金需求,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农民少跑腿、少跑路,克服人手少、金融服务半径长等困难,做到能现场办完的尽量现场办理到位。白天大家走村转户,走进田间地头,坐在农家炕头,逐村逐户摸排资金需求,收集贷户资料,核实登记农户信息,了解脱贫落实情况,给贷户出点子,想主意,提建议,制定帮扶计划,晚上还得加班加点整理资料,有时熬到一两点钟,将信息录入系统白名单,推进信息建档和贷款发放,忙的时候一天吃不上一顿热饭,饿了随便将就吃点。由于县境面积大,管理农户多,有的村子地处偏僻,最远的离县城近200公里,交通不便,有的地方还不通油路,全是沙石土路,坑坑洼洼,特别是雨后道路难行,日常即便单程往往要走两三个小时,往返来回得五六个钟头,为能当天把村子和农户跑遍转完,经常一大早就从支行出发,在村里忙活一天,回到县城已是很晚,第二天依旧早出晚归,每天风风火火,忙忙碌碌,对于基层一线从事三农业务的同志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成为一种常态。平时,只要客户提出贷款申请,信贷人员就及时上门调查。例如,有次他从客户经理受理的客户信息中得知一家养殖户急需资金扩大养殖规模,一大早和客户经理驱车前往,入户调查完后马不停蹄赶回单位,连夜加班加点整理资料,与贷户联系询问担保人抵押情况,通过公务员担保形式让贷户及时拿到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即便有时不下乡村在行里也很繁忙,要接待好多贷款农户,一天下来腰背酸疼膀子发麻。“当每次下乡深入到贫困村里,特别是走进那些贫困户家中,我深深意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更加明白肩头的重担和那份责任。”
在金融扶贫战场上,武川县支行积极发挥国有银行“主力军”、“国家队”作用,为脱贫攻坚播云撒雨,拓路架桥,做出特别贡献。对于这些,农行人自己不会忘记,地方党政不会忘记,受益的农民和贫困户不会忘记,丰收的大地不会忘记……
自开展金融扶贫以来,支行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行扶贫攻坚战略部署,主动对接发展规划,搞调研,定方案,抓落实,健全制度,成立机构,合理匹配人力,实行包片管理,将主要力量向金融扶贫倾斜,深入开展“千乡百队、万村百亿”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专项行动,组建脱贫攻坚流动服务工作队,将熟悉三农业务和乡情村情的员工充实其中。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注重将短期扶贫效果与县域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探索适地适用的路径、方式和方法,坚持银政联手,风险可控,注重实效,与扶贫、财政等部门通力协作,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机制,举全行之力,实施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助推脱贫攻坚进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通过产业引领和龙头企业带动,将信贷资金集中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重点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覆盖的贫困户,产业链上下游贫困户、扶贫项目涉及的农牧户及信用状况良好的贫困户。支行根据资源禀赋和政府确立的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潜力,聚焦产业带动增收脱贫,不断激发贫困村和贫困户内生动力,增强其脱贫“造血”能力。本着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瞄准特色农牧业、设施农业和示范农牧业,支持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复制创新扶贫企业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需求的贷款产品,开辟绿色办贷通道,优化信贷业务所需资料及流程,着力打造高效信贷服务。在上级行指导与大力支持下,积极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抵押难等瓶颈,先后推出小额农户贷款、金穗富农贷、金穗强农贷、青贮贷、马铃薯贷、农户网捷贷、惠农e贷、农担贷等金融产品,采取农户联保或公职人员担保、特色产业扶贫、政府增信扶贫(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扶贫、“公司+农户”、“ 合作社+农户”、“农行+担保公司+合作社+农户”、消费扶贫等金融扶贫服务模式,开展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专项行动,聚焦“种养加”,有效支持了土豆油葵中药材规模种植、大棚蘑菇、奶牛养殖、牛羊育肥、养鸡、土豆淀粉加工、食品酿造、牲畜屠宰等项目,撬动了当地扶贫大产业。
据支行三农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止2020年6月末,该行贷款余额较2017年增加127,966万元,农户贷款余额、精准扶贫贷款余额分别较2017年增加 36,740万元和974万元,2018年到去年,投放贷款150万元,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2019年到现在支持种养殖合作社35个,投放贷款700万元。通过落实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源源不断地注入信贷资金,为当地脱贫攻坚强了筋骨,活了血脉,通了经络,插上了“金翅膀”,实现扶持一个产业,托起一方经济,致富一方贫困群众,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壮了农民的腰杆子,起到了金融先行、精准扶贫的良好效应。为此支行曾获得2013-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先进集体,其金融扶贫工作多次在《中国城乡金融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报道。
同时,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重视惠农服务点建设,将金融服务拓展到乡村,着力打造“金穗惠农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金融互联网“一号工程”升级版,在县域大力推行“惠农e贷”、“惠农e付”、“惠农e商”,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综合金融服务。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了扫码付款操作,过上了现代农民的新生活。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金融服务永远在路上。为巩固扩大金融脱贫成果,坚持摘帽不停贷,持续做好金融扶贫。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为解决农民急需的资金难题,充分发挥线上产品优势,推行“惠农e贷”快捷审批放贷模式,提供线上办理申贷、放贷、还款等“一站式”普惠金融服务,让农民足不出村即可获得贷款,有效地保证了春耕备耕及其他生产资金需求。拿到贷款的农民高兴地说:“‘惠农e贷’,利率低,速度快,坐在家里就能贷。”
走进农行会议室里,一面面旌旗挂满墙上,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
“农行和政府帮我脱了贫,走出了泥窝窝,感谢!”
“党的政策好,农行也助力!”
“农行扶贫帮扶作用很大,无愧国有大行!”
“农行贷款惠农利农为农,值得打交道。”
一句句朴实简短的话语,道出了对农行金融扶贫工作的赞许和肯定。
“金融扶贫是党交给农行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扶贫攻坚战最前沿的县域基层行,是金融扶贫战略的具体实施者,首先要动真情,扶真贫,把对老区人民的深情,体现到产业脱贫项目上,体现到资金落实上。”支行行长王永红说。
如今,老区武川这方厚重英雄的土地,在脱贫攻坚中正发生着嬗变,在这部气势恢弘的脱贫攻坚交响曲中,鸣奏着农行金融扶贫的奋进旋律。回望来路,在脚下这块红色热土上,金融扶贫托举起黄土地绿色生机金色希望,深深叠印着农行人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