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千多公里的对话,我把自己扒光了

图片发自App

4000多公里Road Trip Darwin — Litchfield Park —Alice Spring—Uluru—Coober Pedy—Adelaide—Melbourne 感谢大自然和思考的对话

10/25 23:35pm 达尔文机场

一出机场,迎风袭来闷腻的热气:哎 真他妈热 看着被“烤焦”的李小姐嘻嘻笑着反驳我说她好黑 :“还好诶,有那么黑?可能自己习惯了”

回想半年前我们一同落地悉尼

如今李小姐跑遍近半个澳大利亚,歇息在各个农场 干活 旅游

她告诉我来到这里的每一天都没有浪费

而我在悉尼,做了媒体 游艇 演唱会 展会 夜场 项目 还上课

我告诉她活得还不够充实有点浪费时间 

图片发自App

(达尔文日落)

在驶向农场的路上没有路灯,而月光就像对叠了一样,照亮前行的道路

“最近过的怎样?”

“还好吧 就想的特别多”

“想啥?”

“胡思乱想 以及想办法睡着就更睡不着 受不了吃了安眠药”

“我靠,有这么严重?”

“umm,感觉自己得抑郁了”

“哈哈哈哈哈”

“笑屁,我还进了摇头场”

“哦 那跟大麻有啥不同?”

“…………“(这特么是重点么)

图片发自App

(公园露营)

“明年回国后你干嘛”我问

“我会去学服装设计顺便把落的试都考了 一年学习吧”

“哈?那时你都26,7了,不慌吗?”

“慌什么?”

我有点着急“就是…你看现在同龄人创业成功的、结婚生子的,明确目标的。再看看我们啥都没有。以前是我们选择不要稳定的生活,但我们真的很大了…”

“可我想到的30岁才刚起步诶。之前还有时间学习。怎么说…我相信未来总有人会喜欢我做出来的汉服。但做成这件事可能是35 40。生命这么长,还早不急”

“你可真行,把生命线拉这么长,我反正挺慌的 ”

“因为你还没想明白 整天自以为充实地在浪费时间”

“册…你想明白了?”

“算吧。我想做汉服只是第一阶段,想把它融入日常生活文化。 第二阶段想找一个有缘之地,融于自然的美景之中,建造属于自己的小花园。 第三阶段参与到环保事业,推动可循环使用链(杜绝填埋、焚烧、填海等) 最后阶段就是参与留守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援贫困城市建设”

“卧槽……想的…太细致了吧”

“是啊,完美的我自己都有点慌。当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很迷茫,当你知道以后会恐惧,因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到第一步,或许这一辈子都会卡在第一个”

“好的 祝愿你一辈子卡在第一步”

图片发自App

(达尔文海边)

10/26 20:01 Litchfield国家公园

“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刘欣慈《三体》

  繁星银河之下,躺在车顶上仰面朝着 看到辽阔无垠的夜空难免会聊地球、太阳银河系、宇宙大爆炸,以及三体里的外星文明,谈到黑暗森林和人类的互相残杀。再想到库克船长说“是我发现了澳大利亚“就实在好笑,什么叫你”发现“。人家土著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千万年,拥有自己的先进文明。凭什么你来了就是发现还毁灭别人?

我们不仅渺小还很坏,且生来没有意义,所有的价值是活着时自己给、别人给…

图片发自App

(瀑布小湖里裸游)

我说:“想去北京试试”

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做营销类的事,同样地也清楚自己几斤几两

我不聪明也没什么天赋

只是有热情和努力而已

每晚的零点我会期待十分心理的推送,就发现自己对于心理类的探究自我、人性以及感情等特别有兴趣。想做营销但是希望有人文情怀的,比如新世相、单向街、一条那类……做点真正接地气,接近普通老百姓的东西。虽然实际也帮不到什么,但从心理上老百姓可以得到点满足,留下点印象。

新世相经常做收集凌晨故事还有卖“晚安”,我有想象自己是那个筛选故事或是说“晚安”的人,去聆听不同人的故事。去与陌生人对话,如果可以了解他们的困惑与感受,尽小力帮助一个是一个会有多满足? 当然也不一定,不过不试试怎么会知道? “我觉得你可以去北京试试,但这事并不容易一旦把情怀放了进去”

这是李小姐那晚的最后句话

图片发自App

(路边偶遇羊咩)

10/28 20:30 爱丽丝泉小酒吧

“未来已到来,只是尚未流行”——凯文凯利《必然》


图片发自App

(爱丽丝泉街头)

这天晚上坐在酒吧室外街边,看着土著人来售画被服务员赶走 就聊起了人工智能。

总结就是:独立思考在未来的世界里显得尤为重要 不然我们将成为机器人的奴隶。

其中关于《西部世界》李小姐特别有感悟,她觉得里面的机器人就在反指人类。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从小念书,考大学,工作,结婚生子这套流程。就像是被写好的程序,却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做?

但我疑惑的是如果没有所谓的“世俗框架”我们还能做什么?

李小姐是这样回答的:“这个就回到最古老的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当然我还回答不了,但至少我的理想生活状态是不做井底或温水的青蛙,虽然我逃不出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但至少我要摆脱人之间不平等的玩弄,尽可能地做自己,真实、清晰地活到最后一刻,不骗自己。”


图片发自App

(爱丽丝泉街头)

10/29 19:20 乌鲁鲁露营公园

“当废物也是需要天赋的”——李诞《奇葩说》

当晚我们为了追随银河 把车停在了没有路灯的草丛里,但因为胆小,距离主公路很近。 当晚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小姐的想法和李诞如出一辙(能不能当废物的问题)

她说“普通人是当不了废物的。古龙他是个天才,但在我看来他在生活中就是个废物,稿费都用来买酒玩女人。但又是羡慕的。 因为他有才华,也有资本当“废物”。

我们只是普通人,只好老老实实的认真生活。

图片发自App

(乌鲁鲁日出)

其实这个问题是想讨论“自我接纳”到底是不得已的妥协?还是属于正面意义?因为蔡康永说过没有人能够豁免于世界的眼光。因此传递出一种主流的,对“自我接纳”的恐惧。认为自我接纳就等于定型,不改变,某种意义上是放纵自己的堕落。是这样吗?

分享下从《十分心理》里看到的说法: 自我接纳的人,也是会不断改变的。 正常情况下人都会变的。随着时间而变,随着成长而变,随着自然的节律而变。

但也有非正常的情况,就拿失眠来说: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前一天没睡好,第二天就会多睡一会儿来补偿。 但我在想:“我靠!我是不是有问题?我要严肃地对待我的睡眠!” 于是就拼尽全力想“改变”自己的睡眠。但越是战战兢兢地想让自己睡着,就越是紧张,交感神经系统越兴奋,导致我第二晚也睡不着,第三晚也睡不着……以后也都很难安睡。

我太想改变,反倒有可能把“失眠”保留下来。

因此发现改变的意愿反倒构成了长期维持问题的力量。

“太想改变”本身成为了问题的一环。

所以说接纳自己。不是因为政治上有多正确,也因为它本身就是疗愈。想改正缺点的人,不妨去改,但如果发现没那么好改,就说明它是你的一部分。不如接受这样的自己,不勉强去改。“不勉强改”不等于“一辈子都不改”,相反,是把自己换到一种更轻松,更自然的氛围下接受改变是一种更高层级的改变。

11/1 23:00 阿德莱德CBD的长凳上 

图片发自App

(CBD红灯区)

在城市的红灯区逛了圈,可惜没拿护照,错过了欣赏免费的年轻肉体

延续昨晚的“自我接纳”,我说愿意面对自己并且承认“即使4年过去了,但依旧没有放下那段初恋4年的感情”

过去,越是想证明放下,只是盖的更深而已 不过看到的人也别得意,我想的不是你,而是过程。

那是100%的爱,很幸运我有过,并且久到像毒瘾一样深入骨髓…

毒瘾会发作,而我就会向其他人索取,利用暧昧传达“来喜欢我吧”从而体验初恋单纯的点点爱。但当别人真正要给予的时候,就会退缩。因为得到了过程对我来说就够了。

“就像在通过伤害别人以而达到控制,从而满足自己的快感”   

图片发自App

(阿德莱德海边)

这颗罪恶的毒瘤呀,现在会选择正视你,也会对之后遇到的人负责。

关系的整理无非是

1.“我们只是朋友”

2.“我可以睡你吗”

3.“就是你了“

同样的,也不再对价值不对等的人抱有希望 最终适合的一定是水平相当的人,讲不定也在当着别人印象中的“渣男”吧。

不急,我们一起成长,记得等等我。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4千多公里的对话,我把自己扒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