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改变不了别人,也改变不了自己

上大学时,最时髦的是舌枪唇箭。

年轻人关注时政,褒贬社会,自视天之娇子,八斗才高。总觉得自己洞察一切,比别人先行一步。所以,寝室、饭堂、操场哪怕是课余那点时间,随便找个话题都要辩论一番。突突突如机关枪,把别人辩倒,得意而返。

工作后环境变了,不能由着性子再找人辩论,转为了另一种形式,就是,我跟你说你不听,听你也听不懂,干嘛浪费时间、对牛弹琴?索性不再理你,还不如去发我的快手、抖音;晒我的微博、微信;写我的头条、。单位里的许多大学生少言寡语,大抵如此。

辩论只是一种形式,自信才是内涵。大部分人世界观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不但不想改变,还想改变或影响他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你不顺眼,不是你的长相,而是你的思想,你的判断,你的价值观,是否志同道合。所以,朋友圈就出现了,不是微信里的朋友圈,而是思想行为的志同者。

再老些,世事沧桑,生活的烙印打进骨格,独特的经历深入骨髓,思想不再前行,判断失却准星,完全我行我素,恣意妄为。心灵鸡汤成为嘲笑自我的工具,老庄哲学左右公开言行。拜佛积德,怜悯行善,成为标榜成熟的标签。

好了,这就是人生厚重的积淀和思想认识的沉浮形成的短暂轨迹。这时的你,很难找到同行者。我说的不是生活而是思想;不是经历而是认识。比如美:一个画家在山坳里看见满天红霞,夕阳西下,水田牯牛,负薪樵夫,感慨万分:山村野夫,对如此美景视而不见,可惜、可悲、可叹……而踩着落日收工回家的农夫也在暗自嘲笑这个画家:未见世面、少见多怪。天天在这里劳作,有的只是辛苦,想的只是收获,那美景天天如此,又与我何干?

生活和经历,无情地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贫富差距不讲,思想和认知就如同物理给出的两条线,平行的线,无限伸展,就算走到天涯海角,也永远不会交叉。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改变不了别人,也改变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