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学而优则仕‘’的济世豪情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十六岁时随同时任江宁通判的父亲进京述职,他的文章经父亲的朋友曾巩推荐给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获得了欧阳修的高度评价,他从此少年成名。

如果不是因为一场人生变故,春风得意的王安石可能就纯粹是一位持才傲物的文人。然而,就在王安石18岁时,父亲的突然离世使得王安石心性大变。王安石深受其父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决心放弃文人的随性生活,效仿古代圣贤‘’以天下为已任‘’的济世思想。公元1042年,22岁的王安石从江宁出发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安石凭借其过人的才华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从政的道路。

王安石有别于其他的进士才子,他并没有循规蹈矩的进入翰林院,在皇帝身边拋头露面。而是一头扎进了帝国的基层政权部门。他先是到扬州任扬州签判,后到鄞县任知县,又到舒州任通判。王安石在从政的道路上有着明确的自我设计,在封建社会急功近利的时代里,王安石为君为民而践行的政治改革探索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王安石在鄞县任知县之时,关心农民疾苦,他兴修水利以防旱灾,还‘’贷谷于民‘’,为百姓无耕作成本而呕心沥血。王安石深知农民不易,在春耕时节贷款给农民,待到丰收之后,再收本息。这在封建时代是不可想像的,但是王安石尝试了。王安石在十几年的地方官任上,执政措施不拘一格,也为他日后的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安石在鄞县执行的‘’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便是他后来变法中‘’青苗法‘’的雏形。王安石在地方官的经历中不断尝试和践行他的政治理想,同时他也积累了极大的官声民望。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他深受百姓爱戴,在士大夫官员中也被视为旷世奇才。

王安石虽然有着济天下苍生的政治改革理想,但是在改革实践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三十几岁的王安石在经历了多年的地方官砥砺磨练,回到朝廷中枢任三司度支判官,他第一次向宋仁宗正式提出自已的政治改革纲领。王安石本以为宋仁宗会接受他的改革建议与措施,但是他的美好愿望落空了。宋仁宗在经历了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后,此时已老迈年高,心灰意冷,己失去改革进取的锐气,所以对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措施采取了冷处理。

对理想执着的王安石一等就是十几年。时机终于到来,宋神宗的继位给了王安石施展抱负绝佳机会,公元1069年,宋神宗以‘’师臣‘’之礼拜48岁的王安石为相。从此,王安石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以他文人的理性和灼见,更以他政治家的毅力与胆识,推行了震烁古今的‘’王安石变法‘’。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安石:‘’学而优则仕‘’的济世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