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力》,如何爱上阅读,解决读完就忘的烦恼,答案尽在书中!


本文4300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你可以收获如下问题的答案:

1 为什么你不喜欢读书?

2 为什么你读不进去书?

3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的行为改变理论是什么?

4 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爱上阅读,保持专注呢?

5 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正参透了一本书?

6 是精读一本书好,还是靠数量取胜的好?

7 如何解决读完就忘的烦恼?

在众多的有关学习、阅读方面的书籍里,知道该书的人少之又少,豆瓣上几乎没有关于该书的评价。我有幸看了该书,认为比市面上广为流传的畅销书要有价值得多。特拿出来与书友分享。

01 为什么你不喜欢读书?

1 生物进化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走过了700万年左右的进化历程,但是从仓颉造字开始算起,我们中华的汉字历史,才只有4600年左右。对比人类进化史,人类的读书识字这个历史,实在太渺小了。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个时间周期还不足以改变人类进化了数百万年的大脑结构。我们的大脑,在天性上并不适合阅读文字。

2 人脑细胞——镜像神经元的强化

镜像神经元的功能是促使人观察和模仿他人。也正是这个神经细胞的不断进化,激励我们的原始祖先逐步脱离了猿类。而观察和模仿,更多的是靠视觉。也因此,人类进化的人脑结构特点,决定了我们会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诸如文字这样抽象化的信息。

综上,你不爱读书并不是毛病,而是人的天性。

3 习得性无助的读书心理

当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反复失败时,他就会被培养出一种类似的思维定式,认定自己在某些方面就是不行,从此放弃在这一方面的努力。

在“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下,人们往往会自设樊篱,把各种失败归结为“不聪明”、“没天赋”、“不是这块料”等自身无法改变的因素,从而丧失了再次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读书也是这样。如果你在读书方面长期受挫,久而久之,就会默认自己根本不适合读书,从此,把阅读这件事拒之门外。

02 为什么你读不进去?

1 读书缺乏目的性

你是一名佛系阅读者吗?

当你抱着“既然大家都说好,那我就读一读”的心态去读书时,当你翻开一本书,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它,也不知道自己想通过它来解决什么问题时,就是佛系阅读者的表现。

有目的,是持续、专注和制造心流的基础。

2 书选错了

读书,也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如果你选择的书籍,跟自己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匹配,你阅读时自然会百般痛苦或者百无聊赖。

为什么这么说?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曾提出一种行为改变理论,他把人在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分为3个维度,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无需刻意思考,即可自动化完成的事情。如大学生读一本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书,工厂流水线工人的手工操作。如果你长期沉溺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不去尝试新事物,不学习新知识,那整个人会变得止步不前。

如果你选择的书籍内容都是你已知的知识,你阅读时自然会“百无聊赖”。

学习区,需要刻意学习才能掌握的事情。就像学习高尔夫球一样,在刚开始练习挥杆击球时,人的行为处于学习区中,当练习了上万次挥杆击球的动作后,这个动作就会逐渐变成自己的行为本能。也就是说,通过刻意练习,可以把原来在学习区里的行为,变成舒适区里的行为。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就是通过学习来不断扩大舒适区的过程。但切记,我们的学习区往往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大,稍不注意,就容易跳进恐慌区中。

恐慌区,没有熟悉的事物,缺乏安全感和控制感,剩下的只有无助和惶恐。

如果你选择的书籍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掉进了这个区域,你只会感觉到“百般痛苦”,进而产生焦虑感。而焦虑感,会让大脑无意识地刺激交感神经,让你变得紧张,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会坐立不安。

那么,什么样的书籍算是“学习区”的书籍呢?

亚利桑那大学和布朗大学的研究者曾发表了一篇论文,叫《最优学习的85%规则》。通过实验,他们得到这样的结论——人在学习时,新信息占比达到15.87%时,人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换句话说,相对于自身知识结构而言,书中的新知识占比为15.87%时,就是你的学习区书籍。虽然选书不可能这么精确,但是,你可以遵循这个选书的逻辑。

3 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随着手机功能的强大,我们持续被资讯、游戏、视频、社交、网文等“短平快”信息所刺激。人们开始变得焦虑、浮躁的同时,我们的注意力也俨然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我们明明想通过手机查找一个概念,却被朋友的信息吸引,被推送的标题吸引,不自觉地刷起了一条又一条视频,以至于早就忘记了看手机的初衷。时间就这样流过,你也成功做到了“学习5分钟,刷机2小时”。

03 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爱上阅读,保持专注呢?

俗话说,三分天性,七分习性。人脑是具备可塑性的,爱上阅读,保持专注,是可以通过练习,后天培养的。

1 不对自己设限,肯定自己

让自己爱上读书,先从改变自身的态度开始。要对自己说,诸如“我能够掌握更多的读书方法”、“我可以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之类的积极、自我肯定的语言。在心理学上,这叫做“自我预言实现”。

不断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自己多去做建设性的思考,能让自己的心智模式产生变化,主动去思考如何扫除障碍。

“不要等做到了再去相信,而是相信了才能做到”。

2 强化读书的价值和意义

写下20个你必须读书的理由和价值,贴在你读书的区域;

为你想要阅读的每一本书,找到阅读的目的。

能让你坚持下去的,一定是能让你预期到好处的事情。带着功利心去读书,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动机,进而强化你的行为。

3 利用神经元物质——多巴胺

多巴胺,能影响每个人对事物的欢愉感受,让人上瘾。如果我们读书时,能通过一些方法来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岂不就能让自己产生阅读的积极性,甚至上瘾了吗?

多巴胺的分泌有两个关键节点,一个在我们设定目标时,一个在我们完成目标得到奖励时。(暂时先按作者的话来说,后期会进行这个观点的证实)

那么,多巴胺的这个特点,如何迁移到读书方面呢?

首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读书的目标,并分解到“每天的行动”上。如果你是一个阅读新手,可以设置每年读4本书的目标,平均一个季度1本书,对于400页的书籍来讲,每天读5页,就可以完成目标了。

其次,在完成读书目标后,奖励自己。可以设置一个季度一小奖,一年一大奖。具体奖励什么,就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基础来衡量吧。

最后,创造“赢”的体验。赢的体验越多,越能带来成就感,进而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并促进自信心的增强。

那么,创造赢的体验的方法有哪些呢?

1)设置容易达成的读书目标

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事情。设立目标的关键是培养出读书的习惯。为了能让你坚持下来,请尽量降低任务难度,仅凭一时的冲动就妄想“一口吃个胖子”,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有损自信心。

就像游戏设置一样,关卡都是开始简单,越往后才越难。为自己制定合适的难度关卡吧,让自己在读书的路上循序渐进,才能越走越远。

2)选择既简单又薄的书。

3)选择图像化的书。比如《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一开始要注重快速培养读书的兴趣,而不是追求速度和数量。

4 当你自控力不够强时,请主动切断所有干扰源

远离手机,远离电视;如果没有书房,就开辟一个读书角,把自己写下来的读书的意义和读书的目标贴到自己看得见的位置,清空桌面上所有能影响自己的物品,制造一个适宜读书的氛围。

5 学习“正念”

通过正念修心,可以让你的内心远离浮躁,变得宁静而祥和,进而提升专注力,让你察觉到文字的存在和思想的流动,并进入心流状态。

04 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正参透了一本书?

阅读完一本书后,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你为什么读这本书?(目的)

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如何用图表来归纳书中的观点?(理解)

你能否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谈谈这些观点?(拓展)

你能提出问题吗?你有不赞同的观点吗?如果有,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有论据支持吗?(纠错)

这本书的观点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应用)

当你能回答上述的五大问题时,说明你真正参透了这本书。

附:关于拓展,其实是三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即横向思考,举一反三的思维;纵向思考,跨界式思维;深度思考,好奇式思维。具体的释义,我就不在这里做详细介绍,请书友们直接看书,作者对这三种思考方式阐述得非常详尽。

有人说,阅读百本书,不如参透一本书;

有人说,当阅读达到量的积累后,就能发生质的变化。

你倾向于哪个观点呢?

阅读的速度,取决于知识储备和理解力,而知识储备和理解力,取决于阅读的数量。

其实,我早在阅读《如何有效学习》、《费曼学习法》、《所谓学习好,就是方法好》、《阅读变现》等相关学习类书籍时,就已经读过这本书了,但迟迟没有写书评。

为什么?

因为我发现该书的所有内容都很有用,我都想拿出来分享,但我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来讲述这本书,如果硬要写,那就是摘抄来的笔记。于是,我放弃了写这本书的书评。

现在,当我看完上述那么多本学习类书籍时,我回头重新看《阅读力》这本书,已经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阐述了。这就是通过量的积累来提升理解力的例子吧,也可以叫做“触类旁通”。

这是我读书的方式,也许,你适合第一种呢?

05 如何输出?解决读完就忘的烦恼

看过《费曼学习法》的书友,应该对“用输出倒逼输入”这个概念不陌生了吧。《费曼学习法》中,这个概念虽然说是全书的精髓,但那本书的作者并没有把“如何输出”说透彻!

本书的作者唐琪凯,是“大唐读书会”学习平台创办人兼首席讲书人,10年读书达人,每年读书150+本;5年讲书狂人,精讲图书100+本。因此,唐老师在如何输出方面,有着深切的体会。

以下的输出技巧,不仅适用于读后感的撰写,还适用于自媒体文章的撰写。

输出公式=导入+讲干货+总结。

1 先说导入

三种错误的导入方式:跟主题无关的东拉西扯;自杀式:“哎呀,我今天准备得不够充分”、“这方面我也不是很专业”;不做导入,上来就开讲。

正确的导入方式,只有一句话,给读者一个看你的理由!

2 然后讲干货:作者分享了三种输出的语言结构。

1)有问有答法

就是提出问题,然后给出答案。本文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这套公式最大的价值在于,用发问的方式来进行聚焦,让分享更有目的性和价值感。

2)现象-原因-方法

先提出一个事实或一个现象;

然后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

最后提出干货的解决方案。

本文从不爱读书、读不进去书这两个现象出发,分析了背后的原因,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3)2w1h法

从知识出发,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用。一般适用于概念性较强的内容。

3 最后说说总结

三种错误的收尾方式:像裹脚布一样,啰里啰嗦;自杀式:“今天讲得不太好”“我就这么一说,你就这么一听”;突然结束,没有结尾。

正确结尾的三个姿势:回顾总结;提炼思想,进行升华;憧憬未来、倡议、祝愿。无论哪一种结尾方式,最好都讲一个金句。

06 总结

如果你想明白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那就从今天开始,按照读书的方法阅读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书名:《阅读力:有效学习高效成长的秘密》

作者:唐琪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7月

推荐指数:4星

书籍定位:工具书

推荐人群:普适大众

一句话荐读:如何阅读的顶级力作。

文作于2022-06-02




“选管理书籍,先看派曰的书评。不违评,不跟风。”

如该文对你有价值,麻烦给个“在看”或“点赞”,你的举手之劳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我是@派曰书评。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力》,如何爱上阅读,解决读完就忘的烦恼,答案尽在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