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医愚,多读长才,精读励志——写给走进假期的老师们

      在这个知识爆炸、技术更迭、极易迷失的时代,我们拯救自己的惟一路径,是读书。

      关于读书,很多名人大家有过精辟的论述,他们成功的经历也正是读书获益的结果。而在这诸多的论述当中,给我最大启迪的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他建议年轻人每个月要买三本书,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学科问题的书;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其实,概括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正是启发我们:读书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是最快的成长,读书是最真的修行。

      我们总说自己很忙,忙于备课,忙于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在读书与工作之间,究竟要如何权衡?最直接的选择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学科专业的书。读书确实重要,但怎样读书有用,怎样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更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坚持每月读一本与自己学科相关的书,结果定会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每过一年,你的学科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象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用一辈子在备课的”。

        用终生的时间去准备一节课,这是教师用读书铸就的备课灵魂,这是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的集中体现,这更是为人师者不可或缺的精神底气。

        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与他们相比,平凡的我们很可能会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从未放弃努力成长的愿望。读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干瘪无味,或不得滋养。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的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教师在读好专业书籍之外,应该多读一点闲书,多读一点无用之书,然后才能变成为一个有趣、尚美、率真的赤子。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捷径,更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粮食。漫长的阅读之旅,何尝不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你可能以为我们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早已潜藏在气质里、表现在谈吐上、落实在胸襟气度中。读书多和读书少的人对生活的设计是绝对不一样的。比如装修,有的人追求富丽堂皇,有的人追求简洁素雅。不读书的人把钱都花在了客厅上,买真皮沙发,安水晶吊灯,铺羊毛地毯,讲的是排场,要的是面子;爱读书的人,把精力放在了书房里,只要书橱结实,空间足够,一把藤椅,一盏香茶,透进午后煦暖的阳光,堪比凌霄宝殿。读书越多,你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和浅薄,于是,才会有日复一日的精进。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穿着得体但一张嘴便俗不可耐的无味的人,原因就是书读的太少,只有样子,缺少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善读可以医愚”,一个人养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便可以改掉身上的惰性,脱离低级趣味,养成一种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和举手投足间显现出来的高雅,这就是读书的力量。人生无逆旅,生命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读书不一样,一卷在握,不管它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你随时都可以回到开头,再读一遍。

      我们常常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每天行色匆匆,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包围着,时间被切割成小碎块儿,稍不留神便会散落一地。每当我们懊悔这一天又将虚度时,赶紧拿起一本书读一读吧,哪怕只有十分钟,哪怕只看到一句话,只有不间断地读书,才会让我们浮躁的心静下来,像一湾清泉,荡涤我们思想的污浊,让我们找回失落的灵魂。不间断地刻苦读书注定会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充盈,我们的人格更加健全,生活更加充实。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从此,学会读书,爱上读书,做一个精神富有的智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医愚,多读长才,精读励志——写给走进假期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