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高考当年

      我是参加过两次高考的人。

      第一次是在21世纪的第一年,即2001年。那时的高考与现在有许多不同。首先是考试时间不同,是在7月7日,2003年才改到现在的6月7日的。再就是考试模式与现在不同。我们当时的考试模式被称为“3+2”模式,即语文、数学、英语为文理必考科目,文科生加考历史和政治,理科生加考物理和化学。考试内容也有很大变化,比如数学,那时没有涉及导数、向量、程序框图这些内容。

    这一年我是应届生,考试成绩很不尽如人意,只有语文和化学在100分以上外,其他科目都不值一提。只记得当时酷暑难耐,好不容易在陌生的县城熬过了三天,第四天就返回学校,先对照上级下发的标准答案“估分”,根据估分情况选择学校,按学校代码填涂志愿。我因估分不准,草草填报了几个志愿就回家割麦子了,过了好多天才可用固定电话拨打热线查询成绩,到离家20公里的盐官街道查询成绩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家里收麦太忙也就没有去。不过总分超过了当年大专录取分数线,被称为“线上生”,补习免收学费。

      第二次高考是在2002年。其实我在2001年是“金榜题名”的,但接到湖北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已是2001年的9月中旬,当时我已在学校投入到第一轮的补习当中,并且暗暗给自己定了目标,对录取通知书只是那么看了一眼。

    2002年的高考与以往相比,变化更大。这一年的考试模式被称为“3+综合”,3即语数外,理工类综合为物理化学生物三科,文史类为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也就是说理科生需加开生物课,文科生需加开地理课,这给我们的补习增加了新的压力。

      补习班的生活的确是紧张的,也是残酷的。作息时间上,晚自习延长半小时,早自习提前半小时。即便是这样,好多同学还觉得学习时间不够用,下午放学后久久不肯离校,再强迫自己多学一阵子。课堂上那种求知若渴、担心错过老师的任何一句讲评的神态;自习课上那种时而埋头苦练、时而请教老师的场面;模拟考试后对着试卷分析得失、反思懊悔的认真,现在每每想起,都觉得让人快要窒息。有人说,没有经历高考补习的高中生活是不完美的,我想,大概说的就是没有感受过补习生的这种强大的压力是一种遗憾吧。

    有高中同学总结过,我们是很特殊的一届学生:参加了最后一次“3+2”,参加了第一次“3+综合”,参加了最后一次7月7日的高考。今天,又是高考的日子,看到莘莘学子步入考场,想起了自己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虽然才过去17年,大概是因为高考过后,尤其是大学毕业以后,经历了就业、成家、生孩子等一连串人生的“大事”的缘故吧,回想起来,我的高考已很遥远了。

                    2019.6.7

你可能感兴趣的:(遥想高考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