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瓷的工艺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

瓷器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绞胎瓷则是瓷器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绞胎瓷是用褐白、黑白或棕白两色瓷泥交替迭摞、互相揉和,再用折迭、盘卷、切刮等方法制成各种绞样,然后拉坯成型或模压成型,胎上就出现两色相间、纹理变化多端、十分美丽的图案,再罩以晶莹玉润的透明釉、绿釉、黄釉,将如花似锦的花纹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北方民间俗称透花瓷。由于它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高,所以流传下来的绞胎瓷十分稀少名贵。

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 “透花瓷”。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国内一线拍行秋拍藏品征集:壹三一;另一七*一三零&零肆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

绞胎陶瓷每一件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没有相同,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称制瓷精品。 

当阳峪的绞胎瓷,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了,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有席编纹、麦穗纹、羽毛纹、回转纹、木旋纹、流沙纹约十多种纹理的变化。 

人们常说的唐代陶瓷装饰三大突破:绞胎、唐三彩和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试想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瓷土,既要掌握好干湿度,又要掌握好热膨胀系数,烧成这种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它的工艺要求和技术水平远远超过同时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因此可以说在当时来讲,绞胎陶瓷是技盖群芳的高技术产品 。历史上的绞胎瓷也是因其工艺上的高难度而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专用奢侈品。高温下,不同颜色的泥土收缩率不同,其制成的胎就会容易开裂,因此成品率很低,这也是绞胎瓷只有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才会有所发展的原因。 

绞胎的艺术创作有何特殊难度

      1.突出胎内纹饰装饰的特点。

瓷雕所有纹饰的变化都因胎变中来,由胎而生,表里如一,纹饰自然而又富于变化,作品没有复制性,具有唯一纹饰的风格,具有艺术收藏品的稀有性这一特征,一但纹饰效果独特,造型丰富,美术效果视觉冲击力,这就是一件不可再得的绞胎瓷神品。

      2.类似翡翠的玉质特点。

瓷质有类玉的特点,而绞胎瓷雕胎内的翠绿纹饰如翠似玉的质感特强,视觉效果好,特别是瓷雕作品做成摆件供大家欣赏,艺术效果特好。在瓷雕作品中又利用这些纹饰变化的俏色,能创作出构思巧妙的绞胎瓷雕作品。

      3.更多地吸收姊妹艺术特点。

传统中的瓷器就是从仿玉、仿金银器中走出来的,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型陶瓷材料运用克服传统瓷雕的很多制约,更有利于将翠玉雕件的艺术特征,其他艺术雕塑门类特长运用到绞胎瓷雕上来,增加了创作手段和发展空间,所以当代绞胎瓷雕的艺术表现力更强。

抽象或变形类艺术,无不是通过“点、线、面”的运用,组成花纹图案实现其创作的,而绞胎工艺运用“点、线、面”产生花纹、图案却是前无古人的难题。因此,现代绞胎艺术的创作,既依赖于作者的绘画基础和艺术修养,又需要工艺技法的不断探索和创造,当然“现代绞胎”艺术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独具特色,也正是其难度所致。

绞胎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代表了中国文人墨客的君子情怀。绞胎文化源于孟子那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同时传达着对君子本色的尊敬和赞美。从技法上绞胎瓷着重表现瓷胎的表里如一,从美学上绞胎瓷强调淡美素雅,力图表达“仁义礼智跟于心”的君子品味,同时又以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诠释了“其色也睟然”君子气概。历史上也因其这种特性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相传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首次拜访自己岳父时送的就是亲自到河南定制的绞胎瓷。随后很多文人雅士纷纷效仿,致使在当时工艺水平下绞胎瓷供给严重不足,很多百姓只得将窑内摔碎的瓷片作为贵重的礼品相互馈赠。 

你可能感兴趣的:(绞胎瓷的工艺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