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为的决策其实只是因为不喜欢纠结,趋利避害的特质而习惯性的选择,并非科学决策,所以我们过上了自己不喜欢的人生——《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读书随笔三

拿到《高手》这本书我就在“决策的艺术”这一章做了重点标记,很好奇高手都是如何决策的,如果说我们的现在是过去的每一个选择决定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未来是现在的每一个选择决定的!

《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自己做出选择的习惯和背后逻辑,那么看似我们在选择,其实只是一次次不断地重复罢了。那么对于高手到底在决策中是如何选择的呢?

说到决策,我们还要提到一个词:纠结!在《高手》这本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水到渠成的发生、随波逐流的判断、压垮性的选择都不能称为决策,同样没有多余的选择,也不能称为决策,顶多叫决定。比如我决定明天开始健身…

可见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在做决策,而决策的前提是要有几个利弊相差不多的选项,我们在选择时陷入纠结,甚至不知如何取舍,这时候才在做决策。

书中介绍了科学的决策方法:我们称为决策四步法。

第一步:扩充你的选项

第二步: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

第三步:从长远考虑

第四步:为决策错误做好准备

这四步告诉我们找出尽可能多的选项,把每个选项的利弊全部列出来对比,然后选择一个,并对这种选择的未来不确定性做好准备。

这么说有些抽象,我们结合书中的例子做个说明: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发现了氧气、氨气和一氧化碳等至少10种气体)原本在利兹做牧师,年薪100英镑。他兴趣广泛,同时写有很多著作。但即便如此,养了8个孩子的他依旧觉得入不敷出。

在1772年谢尔本伯爵(后来当了英国首相)邀请他到伦敦的家里给孩子当家庭教师,同时给自己当顾问,年薪250英镑。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去还是不去?

这个问题若放在当今社会,很多人想都不想就会选择250英镑的年薪。但普里斯特利分析之后和伯爵提出了第三个选项:

1,指定一位教师在伯爵家教书,自己仍然住在这里,远程操控教师,在伯爵真正需要自己时再过去;

2,如果将来两人关系闹僵,不能做这个工作了,也要保证每年给自己150英镑(终生不变);

结果伯爵同意并履行了。

这就是跳出固有选项增加额外选项的决策智慧。但在现实决策中对我们产生更大影响的其实是我们当时的情绪(恐惧、焦虑、纠结、急切、喜好偏向误差等),那这要如何克服呢?

书中给出了“10/10/10法则”,即在做一件事时从三个时间点去想:

1,10分钟之后,我会对这个决定做何感想?

2,10个月之后,我会做何感想?

3,10年之后,我又会做何感想?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第三方视角看问题,第三方视角主要要屏蔽的就是我们作祟的情绪。

当然以上都是理论分析,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家的成功,65%的决策都是拍脑门做出的!那为什么他们还能成功呢?

原来他们清晰知道实际和思考的出入,于是在决定后进行小规模尝试,根据实际反馈进行调整迭代,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摸着石头过河。

看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也许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思考就是我们自己的绊脚石。结合最近给学生做综合测评的解读,可以清晰看到每个学生的差异点:有的学生在做题前思前想后,而这种想更多是一种自我暗示,认为我不会做我不行的纠结,结果连尝试都不敢尝试;而有的学生不要说做题,连学校选择这么大的事情,即便纠结都坚持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自己,曾经多么相信自己头脑的判断而沉迷不醒,甚至不敢面对现实,但现在值得庆幸的是我在渐渐走出来,并且接受当前发生,做出调整。这看似简单的转变其实需要付出很多——对自己不断地提醒,随时小心自己掉回头脑的陷阱里。

人的性格本没有对错,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它关乎我们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以为的决策其实只是因为不喜欢纠结,趋利避害的特质而习惯性的选择,并非科学决策,所以我们过上了自己不喜欢的人生——《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读书随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