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赵周的标签法复盘】梁宁增长思维第四课

要感谢赵周写了《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通过细细的研读,发现里面有很多可以实操的内容,虽然他的拆书帮挺难进阶的,但这本书的含金量已经足够我们这些“学习促进者”使用了!

多啰嗦几句,类似刘澜的领导力,梁宁的产品课,梁宁的增长思维课等,这些课程都非常有启发和借鉴的价值,仅是通过看或者听,觉得不错,那就太可惜了,它还真的可以用在生活或者工作的各个方面。

那能最好的用的前提是,需要深度提炼这些内容当中跟自己有关系的部分,下一步才是如何用,赵周老师的RIA真的是非常好用的工具,强烈推荐。

R:原文内容;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R1(原文标题):京东和阿里的分野

I(自己的理解):

我们大多数情况只看到顶级企业的行业竞争,但一个企业能够做到最大,它的难关不是只有行业内部竞争。

他们还要面对一个更大的难题,就是周期问题,包括技术周期、市场周期、产业周期、用户生命周期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个企业领头人做出趋势判断,深度执行才可以解决。

说起来好像挺容易,但是做起来,并非难么容易,或许有的人凭借一时的幸运,节奏踏对了,但是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对的决策,这就不能光靠运气,而要训练。

企业如此,个人亦如此。

阿里和京东,京东和阿里都是2014年上市的,京东现在还是在走10年前定下的路线,自建仓储、扩品类,这10年,只是在这个核心领域做的更加扎实了。

而阿里呢,这几年变化很大,现在的阿里不再是电商巨头,而是变成数据和数据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公司,这是脱胎换骨,华丽迭代的典范。

京东和阿里,正好是第一条增长曲线和第二条增长曲线的代表,前者在第一条曲线内,还有大量的市场可以挖掘;而后者已经通过第一条曲线,顺利的完成了第二条曲线的跃迁,在第二条曲线上,它可以连接的更多,增长的更快。

A1(描述自己相关经历):

回看我自己的这5年,有太大的变化,期间做了几次重要决定,比如,在人生最低谷的2015年走进教练技术课程去做“自我解剖”,从而更深刻的认识自己;比如2018年,从公司辞职,开启了教育这条路的实践;再比如,做了什么重要2019年从实践中摸索,找到创业路径,开始创业等等。

5年完成了个人心智模式的一次飞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A2(内化应用):

不管是我个人还是企业,都才找到第一条曲线(相比较以前的经历,也是第二条曲线),所以,接下来,要至少跑赢第一条线的市场,拿到结果。

做深做专,打下基础,赢得市场,是践行的行动方向。

R1(原文标题):信息环境

I(自己的理解):

马云的这个故事绝对是非常好的案例,阐述了信息环境造就人的原理。孟母三迁大家已经不爱讲了,其实马云主动链接信息的做法和策略跟当年的孟母是一个意思。

还要三人行必有我师,关键是这三个人是什么样的三个人,这里的不同,也会造就机会的不同。

A1(描述自己相关经历):

刚从学校毕业回来的那些个年头不想去外地发展,觉得在小城市,只要够专业,仍然可以活得很好。

现在想想,自己活得很好的几年都是因为有外地的人过来,比如深圳的、广州的、上海的、北京的、成都的,他们回去了,我感觉又回到了本地了。

现在经历了那些一二线城市的人(信息)后,觉得自己在小城市呆着肯定就到天花板了,所以就决定走出去,到上海,接触的都是江浙沪一带最新的最年轻的人和资讯,对自己创业做决策来说,起到了特别大的指导作用。

A2(内化应用):

对于每个人每个企业来说,这都是挺重要的。很多时候,目标很难建立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看到过更卓越的,如果闭门造车,肯定有很大的局限。

对我个人来说,还是要保持跟上海和浙江以及其他地区的伙伴的密切联系,包括合适的时候的合作;

对于公司来说,要站在一个区域的市场上来考虑问题,而不仅仅是站在自己这个城市的一个点上。

R1(原文标题):决策模型

I(自己的理解):

人在做决策的时候,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信息环境,接触越广,越会提炼,就越接近科学正确的决策;另一个是决策模型。

阿里有4个投票IC,也就是投票权,分别属于马云、曾鸣、彭蕾和张勇。

马云:主导信息环境;

曾鸣:关注的是趋势、范式和周期。

彭蕾,HR出身,她对如何去编织一个组织,而且有温度地来编织,是极其有洞察和体感的。

张勇,财务出身,是一个极其现实的人。他对一个决定相关的业务可能性、财务表现、资本市场的反应是极其精通的。

马云、曾鸣、彭蕾、张勇,他们四个人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决策框架。

马云做最大的信息发散,负责信息的广度;曾鸣基于未来做战略收敛;彭蕾关注组织发展,基于组织能力和价值做收敛;张勇基于业务和财务等方面作判断,并把决策落地。

最好的决策,就是发散与收敛,决而能行。

A1(描述自己相关经历):

站在一个团队的角度,要至少有这样的几个人,而实际的工作中,往往是因为找不到这样的人。

身边有位房地产界的新秀,他是这样的人,自己擅长资源的整合和对人性的洞察,感召到身边的人,又是各有所长,他正在为建立一个庞大的头部企业添砖加瓦,未来可期。

A2(内化应用):

回到自己的公司,从构建之初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也没有找到这样的人。在跟上海恩宇合作这件事上,要好好考虑,发觉人之所长,毕竟能遇到志同道合又互相互补的人太少。

接下来慎重考虑与恩宇公司的合作模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赵周的标签法复盘】梁宁增长思维第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