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看见你的内心假设——知道你生活的逻辑准则

这是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的第五讲、检验人生假设:如何看清限制自己的规则。每个人都是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面对事件(表象)而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准则解读出不同的观点(本质)。陈老师这一讲分成两个部分:一、改变第一步,看见内心假设;二,行为检验,验证内心假设,而后主要讲的陈老师以往所面对的案例。关于这一讲我想多写点我的想法与感悟。


得到APP

课程内容

看见内心假设

你要是想看到内心假设,就不要忘记心理免疫X光片,要是忘记了四栏表,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如果……就……”来归纳你的内心想法。

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来访者,她很想跟别人建立联系,却总是没法迈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

通过探索,我们发现她内心的基本假设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如果别人对我好,那一定就是对我有企图。

这就是“如果……就……”的句式。

有一次,我让她把人生中对她好的人都列出来,她列了好多,其中有父母,还有高中时的班主任。

我说:“你觉得他们对你的好,是有什么企图呢?”

她说:“我爸妈对我好,就是希望我将来为他们养老;我高中老师对我好,就是为了我成绩能好一些,让他脸上有光。”

行为检验

你还记得改变的本质是什么吗?就是通过做不一样的事,获得新经验。

这里所说的“不一样的事”,指的是与心理免疫系统要求我们做的不一样的事。

相应的,我们的新经验指的也是,当新行为带来内心假设的松动后,所产生的新的领悟。这个领悟会被整合到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中,最终改变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这时候,改变就发生了。

所以,如果要进一步地改变,我们还需要像一个行为科学家一样,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新行为,来测试这些基本假设。

我的感悟

你内心假设决定了你如何解释你看待的事情,这就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论。

比如:历史上最著名的项羽撵刘邦,刘邦实在跑不掉了,就把儿子从马车给扔下去,夏侯婴抱上车又被刘邦给踢下车。许多人都觉得刘邦为了自己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自己的孩子都可以放弃。不过你要是用另外一种视角看待这件事,要刘邦被抓住,孩子与他在一起能活下来的可能性大,还是孩子自己在外面活下来的可能性大呢!

对改变的不同理解,改变不仅是做不同的事,做同样的事用不同的方式做也是改变。比如,都是在读书,带着不同的目的去读,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之前读书只是缓解自己对未来焦虑的缓解,看的时候觉得这些道理自己都懂,可是过后还是重复原来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没有收获。后来觉得读万卷书,也要输出相应的万字读书笔记,不说对原来的生活有太多的改变,不过自己的读书收获增加了不少。

世间最难的是就看清自己,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有个图片很形象地表达出看清自己真的不易,知道自己很蠢是需要一定的智慧的,不够聪明的人是看不到自己的愚蠢滴。

把时间当作朋友

能看清自己、看清内心的假设,然后再通过行为检验来验证假设,改变自己的行为需要更多智慧。你可能会觉得这有些难,陈老师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利用模型来发现自己不能改变的内外本质,然后再利用模型来达成改变自己的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05看见你的内心假设——知道你生活的逻辑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