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的渐成

【本文是《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第三章 生命周期:同一性的渐成说”的阅读笔记。这部分相对于前两章,容易理解一些,而且对发展阶段的描述比较好,本章的读书笔记就以摘录和批注的形式】

青春期以前,在生理成长、心理成熟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个人的发展都还没有具备体验和渡过同一性危机的必要前提。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同一性危机说成青春期的心理社会方面。如果同一性对后期生命还没有形成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方式,这一阶段也就无法通过。79

——青春期是人格的整合期,核心是找到生命的意义。当然不同的人的生命整合意识不一样,生命意义的确定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人生的不同。不同的生命意义感对自己内在可能性的开发大小就不一样了,越是成熟得能超越生存本身,可能达成结果越与别人不一样。

人为了保持生理上的活力,与他的身体必须不断的与机体的衰退作斗争一样,也必须不断的反复解决这些冲突,我不能接受仅能活着不生病就算健康这样的结论……有活力的人格能经受住任何内外冲突,在每一次危机之后再度出现而且逐次增强统一感,增强正确判断,并增强依照自己的尺度以及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的标准而善于应付的能力。

——这倒呼应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玛丽·耶和达认为,健康人格的人能主动的支配他的环境,表现出某种人格统一性,并能正确的感知世界和他自己。(80)

——对健康人格的定义很准确。

人格乃是在人类有机体准备被驱动、准备被意识到、准备在与范围逐渐扩大的有意义的个人好公共机构发生交互作用的各种预定步骤中发展而成的。

——我们看到的是外在的人格,这个人格自然是人在与外界交互中形成,因为人格本身就是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其实还有皮亚杰所关注到的,人内在的能力,这些能力仿佛是胶水,胶水被挤出来胶合某些物质并变硬,但我们不能说胶水就是硬的,我们要了解胶水的成分与合成,才能真正懂胶水。人的内在特质与外在人格(这么说不太合宜,因为很难将这二者分开,或者说人格很难说只是外在的特质),前者同样需要深入研究,这可能就涉及与外在环境无关的潜意识,包括集体无意识,天赋的能力与特点,顶多需要注意这些特点如何发挥,但不能简单的所这些是后天跟环境的互动中生成的。

图表(人格发展八阶段)构成了各分化部分的时间进程。这表示(1)有待讨论的有活力的人格的每一项都与其他各项有系统的联系着,从而它们全部有赖于每一项在其适当顺序的适当发展;(2)每一项在其“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时刻正常的到来之前已以某种形式存在着了。

——第一点讲发展的整体性有机性;第二点讲各能力点的全体性以及先在性,只是在合宜的时间突出的展示出来,这跟上一点摘录的点评观点一致。

——了解了人格发展的阶段性,就可以合宜的时机传授相关概念,“以决定性的方式帮助发展个人性格,提高发展的相对效率,增强其活力。”(引用文字较之于原文有小改动)这就是在讲教育的价值了。这也是教育要建立在心理学之上的道理所在。

一个婴儿的出生,对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可产生一些持久的支配性影响。因为这些成员必须重新定向以顺应他的出现,他们必须作为一个个体和集体在成长。如果说婴儿控制了家庭并使家庭在成长这句话是对的,则反之亦然。一个家庭只有受到婴儿的培育才能反过来培育婴儿。儿童的成长包含一系列对家庭成员的挑战,以便使他新发展起来的潜能与社会发生相互作用。

——做父母的如果了解到这一点,那亲子关系就会获得本质的改善。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成长,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会减少很多。

1、婴儿期的发展:信任&不信任�

基本信任是人格的柱石,基本信任是心理活力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闻者足戒!

在对被给物体的获取中,以及学会了使某人为他自己做他想做的事情时,婴儿也发展了“要成为”给予者的基本成分。也就是说,他对妈妈产生自居认同,最终也变成一个给予者。

——未得到的很难变成能给予别人的。有了信任才能充满安全感的开拓世界。

只有一个合情合理的连贯世界,才能提供一种信仰,以母亲注入希望活力的方式传递给婴儿,这种希望也就是一种持久的心理倾向,相信主要的欲望可以不顾混乱的冲动和依赖性的愤怒而终究可以得到实现。最早儿童期的同一性获得的最简短的公式可以很好的表达为:我就是我所希望自己占有的和给予的。

——母亲伟大,母爱伟大。母爱传递着爱,爱靠爱而获得。

2、幼儿期(儿童早期)的发展:自主性&羞怯疑虑

随着肌肉的成熟、言语表达和辨别能力的增强,各种动作开始协调起来,自主意识开始萌发。当幼儿的双脚站得更稳时,就开始尝试用主语的“我”“你”和宾语的“我”“我的”来描绘世界了。幼儿进入了争取主动的战役。幼儿在这阶段贮藏有抛弃东西,可以把这种倾向概括为“保持-排除”,这一阶段与控制大小便息息相关(精神分析称为肛欲期)。

——埃里克森的各阶段的划分与弗洛伊德的阶段论比较相似。

本阶段在可爱的善良意志和可恨的自我坚持之间,在通力合作和一厢情愿之间,在自我表现和强迫性的自我约束或温顺的依从之间,各自所占比例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失自尊的自制感乃是个体发生自由意志感的根源。于是从不可避免的自我控制感和父母过度控制感当中产生一种疑虑和羞愧感的持久倾向。

——这段文字集中阐述了本阶段幼儿的核心冲突,也是发展要面临的问题。自尊的品质就是在这个阶段树立起来的。后文有这样一段文字:“婴儿的信任感是父母的信仰的反映,同样,自主感也是父母作为自主者的尊严的反映。”这就强调父母本身成熟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要用耐力和弹性训练儿童的意志,以便能帮助他克服过分任性,发展某种良好意志,(并在某些主要方面学会服从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由意志的自在感。……最早的阶段在成长的个人身上留下一种残余物,它在许多水平上特别是在个人的同一感中,可以反映出“我就是我所希望自己占有的和给予的”,那么在自主阶段的残余物就是:“我就是我所能自由意欲的。”

——教育不能强制,这阶段不宜过于严格的训练儿童的大小便,而是鼓励孩子的控制感,但也要接纳其能力不足,从而保证其自尊的正常发展。(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一性的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