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你听到了吗
我爱上你了
我知道爱如同对空虚呐喊,遗忘在所难免
我也知道我们的命运都已注定
终有一天,所有努力都将重归尘土
我还知道太阳会吞没我们唯一的地球
但我还是爱上你了
正文
在每一桩不幸的故事中,悲剧所萦绕的不仅是逝者,还有生者。在癌症的长跑中,当逝者最终到达生命的终点,痛苦的接力棒便传递到生者手上,他们不得不继续痛苦得活在这个夺取他们爱人生命的残酷世界,而这将是另一场长跑,没有终点,也无法解脱。
当你预见自己的死亡时,面对悲痛欲绝的家人朋友,面对尚未开始就注定结束的爱情,面对残酷的命运,你会怎么做?
这部电影正是讲述了一个身患癌症的少女,在生命的末途给出答案的故事。
女主海瑟格蕾丝兰卡斯特患有甲状腺癌晚期,没有人可以知道她还能活多久。在一次癌症患者的互助会上,海瑟遇到了一个风趣幽默的大男孩奥古斯都沃特,他因病截去一只脚,但依旧保持着积极的乐观精神。
心动的产生就像闪电一般悄然无息,海瑟和古斯之间迸发了某种情愫,但海瑟深知自己的病情随时都有恶化的可能而拒绝古斯进一步的追求。
在预见自己死亡的日子里,海瑟沉迷于自己最喜爱的一本小说《庄严的痛苦》,反复诵读。书籍讲述了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小女孩努力克服痛苦的故事,这给她带来莫大的心灵慰藉,使她感到被理解,不过唯一的遗憾是小说中的故事还没讲述完就因为女主安娜的疾病突然恶化而嘎然而止,她的家人后来的情况成了永远的悬念。直到古斯找到了作者的助理的联系方式并写了封信,由此她们两个人受到了作者的郑重邀请。
但不幸的是,小说的作者彼得万豪顿是一个非常没有礼貌和缺乏同情心的人,他拒绝回答海瑟的问题并引用了一段深奥的隐喻:
想象你们和乌龟赛跑
乌龟在前方十码处起跑
当你们前进十码时···
乌龟也许前进一码,这般永无休止
你们比乌龟还快,却永远追不上它
只能缩短领先的距离
不过现实中你们可以超越乌龟···
如果不考虑其中牵扯到机制
但解答却是太过复杂···
以致无人能解,直到···
康托尔证明有些无限大于其他无线
严格上来讲,乌龟赛跑指的是芝诺悖论,乌龟在人类前方一段距离同时起跑,每当人类跑到乌龟之前的位置,乌龟就像前一点,这样反复循环,人类就会始终无法超越乌龟。最终解决它的方法并不是像电影里说的那样有些无限大于其他无限,而是因为极限论里无穷小量收敛为0,即无数次当人类跑到乌龟前一次的位置时所花的时间会越来越趋向于0,最终必然会变为0,人类就可以超越乌龟
安娜就像是跑在海瑟前面的乌龟,海瑟一直拼命的想追上安娜,即使她知道安娜是虚构的人物,她也认为安娜会有着自己想知道的答案,即当她死去以后,她的父母会承受怎样的痛苦。为此,她一直翻看书,给作者写信,不惜冒着癌症复发的危险来到作者的面前,最终费劲千辛万苦却被泼了冷水。正如人类追逐乌龟的悖论一般,现实中的海瑟也追逐着虚构的安娜却永远也追不上,永无休止的被困在悖论当中。
彼得万豪顿是一个富有盛名的作家,海瑟认为他是她一生碰过的人当中唯一了解何谓迈向死亡但又还没死透的人,他写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患癌少女长期承受痛苦的故事,这并不是偶然,他女儿八岁的时候患上白血病并最终去世,这本小说就是讲述了他女儿的故事,女儿死去的巨大悲伤淹没了他,难以承受,以至于隔离了自己的感情,变得冷血。海瑟的倔强和坚强让他想起自己的女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挚爱的死亡中振作起来,他书里没写的部分,即安娜死后她家人的情况,就是彼得万豪顿自己,最终选择与酒精为伴,在压抑自己悲伤的痛苦中沉沦了数十年。
面对拒绝回答问题并且用粗鲁语言讽刺他们的万豪顿先生,海瑟等人愤怒的夺门而出。
出门之后,万豪顿的助理叫住他们,出于好心办坏事的愧疚和补偿,邀请他们参观安妮法兰克之家。
安妮之家是一栋三层的小屋,海瑟拾级而上,深受疾病困扰的身体气喘吁吁,不得不走几步就停下来歇会,恰逢记载在日记里的那些文字在屋里响起,那荡漾着满是希望的热情,是在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也决定热烈活着的勇气,是即便无法反抗命运,也可以选择以何种态度面对的自由和决心,是对生命最真挚的深爱。
在这里,海瑟吻上了古斯的双唇。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古斯与海瑟成为了正式的情侣,疾病的阴影却又缠上了他们,古斯曾经的癌细胞复发并且蔓延到全身,病情比海瑟更危急。癌症患者有着最后的好日子,消耗过程似乎突然趋于平稳,痛苦有片刻变得可以忍受,但病患又无从得知这是不是真正的最后好日子,只觉得这是一般的日子。
一直以来海瑟都在担心自己死去后她的父母会终日悲苦,无法过自己的人生,只是枯坐和盯着墙壁,想着自我了结,直到当她知道父母在进修社工课程,希望凭借自身应对痛苦的经验来帮助他人时,最大的心结便打开了。
人类对死亡有着恒古以来的恐惧,但因其过于强烈几乎不被允许浮出水面,而是根植于潜意识,置换为不同形式的其它恐惧深深影响人们的行为。在剧中,男主对死亡的恐惧置换为害怕被遗忘,意图通过追求一些足够伟大被世人铭记的事而回避对死亡的感知,但是海瑟提醒他,我们所有人都终将不可避免地被人遗忘,或许是明天,或许是百万年后。
然后在一个静谧的黑夜,海瑟以无比坚定的态度,诠释了自己对日益迫近的死神,对无情命运的态度:
我不是数学家,但我知道一件事
在0与1之间有无限多数字
有0.1,0.12,0.112···
和其他无限多数字
当然有更多无限数字存在于0与2···
或0与一百万之间
有些无限比其他无限更大
古斯,我的挚爱
你在有限的日子里···
给了我永恒
人的出现没有目的,人也不会属于任何地方,每个生命都将死去,太阳会爆炸,地球会被吞噬,银河系会与仙女星系相撞,熵继续增加,宇宙最终热寂,一切都将归于黑暗,一切都毫无意义,没有什么可以留存下来,这是世界永恒的事实。
但同时也正因为死亡的存在,在个体的生命抵达终点时,时间就会永远凝固在死亡的那一刻,即便只有短暂的相处,这段经历所能塑造的任何悲喜,也将成为每一个人属于自己的小永恒。
死亡会激发对生命的热爱,痛苦能提升对自我的认知。
海瑟即便饱受癌症折磨,但始终保持着自己清晰的意志,不盲目乐观,亦不终日抑郁,最终以自己的选择面对命运,原因便在此。
The fault is in our star ,but not in ourselves
你我都无错,或许是命该如此吧。
既然命矣如此,何必为此白白伤了心。
一些题外话:
在哲学家看来这个世界是荒谬,是无常的,它给予我们无数的期待和渴望,但又会剥夺我们所渴望的所有东西,然后我们就会陷入到欲求而得不到的痛苦当中,如同希腊神话中被因为被诸神惩罚而困在山上的西西弗斯,期望着把巨石推到山顶,但巨石每每未上山顶必然会滚下山去。生存在荒谬世界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西西弗斯,无论多么努力最终都逃离不了命运,宛如被操纵的提线木偶,深受命运的摆布。
而对于这种命运无常的荒谬性,有的人选择对抗,有的人选择自杀,肉体或者精神层面的自杀。
佛教是出世的宗教,追求苦集灭道四谛,认为众生皆苦,但是苦是有因的,是欲望的果,是世人们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而沉沦于苦海。但欲望可以灭,人们的欲望来自于对财富名声,对爱情家庭,对社会成就等一切世俗价值的追求,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切追求在最终的死亡面前显得无力且毫无意义,由此便可看出一切红尘世俗皆是虚无,正如佛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我们自愿套上的枷锁,只是因为套的太久了以至于我们忘了可以摘下来。因此想要超越苦海,唯有超越欲望。
对虚无的探索消解了追求人世间幸福成功美满等一切目的论的思想,人活着也就不再具有恒定的意义,得以从世俗纷扰中超越出来,当思想到达这一层面以后,有的人选择了清心寡欲,出世超然。
这种以无对抗荒谬的哲学思想,也被称为虚无主义。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虚无,人类本身十分注重目的与意义,它们是人类有意识行为的基础,因此有些人对虚无十分恐惧。悲观的虚无主义者们想逃避虚无,他们不断的追求即兴的愉悦来试图填满空虚,回避对虚无的恐惧,这就滋生了享乐主义。
同样有另一些人他们深知命运的残酷无情但又不甘于沉沦在虚无与荒谬中,在饱受痛苦的折磨以后终开始燃起反抗的激情,反抗的手段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换句话说是凭自己的喜好给自己设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喜好是怎么来的呢,是对自身的觉察,是自心底升起不加掩饰的喜悦悲伤愤怒激情,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力量。同时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是你的选择而不是结果。比如我写这篇文章可能没人看到底要不要写呢,具有反抗精神的观点是写了再说,会有多少人看的结果不是个体能操控的,结果跟选择无关,正是做出的选择构成了一个人决心要成为的存在,而不是结果。
这样的一种以悲观的乐观态度直面虚无和荒谬的思想,被称为存在主义。
命运有能力无情的剥夺我们能拥有的几乎所有东西,但唯有一样是完完全全属于我们,是我们面对命运做出选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