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五至八章,人生需要空杯心态 | 论语 43

今天是樊登《论语》三十天共读,第十三天。

【今日论语】泰伯篇五至八章。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闻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学习心得】

8.5 曾子说:“有能力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缺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纵被欺侮,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便这样做了。”

吾友,注释家都认为是颜回。

“有若无,实若虚”是说一个人饱读诗书,满腹知识,但他的心态却像没有学问、没有知识一样。

有个概念叫做“空杯心态”,是做事和学习知识的一种心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的杯子,而不骄傲自满,不断的向他人学习请教,接收新事物,学习新知识。

空杯心态来源于一个禅师的故事。一个佛学造诣颇深的人,听说了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这人得意于自己的造诣,初到寺庙时,对老禅师不以为意,态度傲慢。老禅师恭敬的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杯子里的水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这人不解地问:“大师,杯子的水满了,你为什么还要到?” 老禅师回答说:”是啊,你杯子里的水满了,来找我做什么呢?“

看过一句话,空杯是完成,也是期待。空去已有的成功,空去过往的失败,只有杯子空了,才能再重新注满。

只有常怀有空杯心态,才能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闻于寡”,获得新知。

8.6 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孤儿和国家的命脉都交付给他,面临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种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咧。”

六尺,约一百三十八厘米。身长六尺的人还是小孩,一般指十五岁以下的人。

樊登老师分析得特别好,十五岁小点的小孩是最难托付的,这么大的孩子有自己原生家庭的记忆,还正值青春叛逆期,要这样的孩子接纳和被接纳是件极难的事。

百里在古代就是一个小国。寄百里之命,就是一个国家的托付。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这样的民族英雄很多,文天祥、苏武等,他们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正义。

8.7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士,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至死方休,任重而道远。故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

8.8 孔子说:“诗篇使我振奋,礼使我能在社会上站得住,音乐是我的所学得以完成。”

这是孔子倡导的学习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兴于诗。首先是,好古,学习知识。

第二阶段,立于礼。用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第三阶段,成于乐。孔子所谓“乐”的内容和本质都离不开“礼”,因此常说“礼乐”。孔子本人也很懂音乐,并把音乐作为教学的最后阶段。乐,音乐,是兴趣爱好;乐,快乐,是人所追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泰伯篇五至八章,人生需要空杯心态 | 论语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