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机交互:手机上瘾者观察

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至每天手机陪你的时间都远远超过了你女票陪你的时间,反之亦然。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智能手机是怎么利用人们的心理和本能一步一步地让人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的。


第一步,铺天盖地的广告。

在网上,在电视上,在建筑物上,在高速路上。各种明星如胡歌、杨幂和赵丽颖为智能手机代言,让人们潜移默化地认为,

智能手机可以引领时尚潮流,方便人们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各种智能手机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大家可以想想,当年iPhone让多少粉丝为之疯狂,熬夜排队,卖肾/shen买iphone。

现在华为又有多少人在追捧。

我当然也不例外,当年智能手机刚出世的时候,我下了血本,拿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魅族(没想到魅族现在竟然没落了,不知道还能不能雄起)。

这一步是,广告与视觉的交互,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当这些广告信息进入你的大脑后,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软性的“洗脑”

第二步,APP遍地开花。

得益于国家基础建设。网速提上来,手机硬件跟上来,各种APP也瞬间爆炸式增长。据工信部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净增42万款,总量达到449万款,游戏APP占了1/4。

社交APP:微信(想想自己每天会翻多少遍微信)

支付APP:支付宝(哈哈,有多少人在玩蚂蚁森林)

购物APP:淘宝(女生最爱,同时也催生了快递行业的惊人发展)

装逼APP:知乎(我女票可以刷知乎一整下午,刷完知乎,逛淘宝)

我的手机里现在大大小小的APP有100+,有时候让我感觉好像是软件丛林

APP的出现勾起了人们点击的欲望,在人们的心中置放了心铆,但是我看到这些的时候会不知觉得焦虑,总想摆脱又无法摆脱。

这一步,就像是你在你桌面上摆满了东西,你会不由自主地点进去看,利用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第三步,给予奖赏

APP丛林构建好以后,就要设计好诱饵让客户上钩。以微信为例。

研究表明,人们在期待奖赏的时候,多巴胺是持续分泌的。最后的奖赏越大,多巴胺就分泌的越多,人们就越有爽感。

首先,触发。最初是朋友圈的小红点,说明有人更新了状态。

朋友圈的小红数字,代表着别人对自己的肯定与赞赏,是好多人难以抵挡的诱惑,这个是社交奖赏,人的社交本能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

物质奖赏:送红包,当群里有人发红包的时候,十分迅速地点击进去,生怕被人抢走。

精神奖赏:促进自我实现,创建公众号。公众号的口号就是,再小的个体,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

第四步,行动

小红点,预示着有新的好的事情发生,让你忍不住点击;如果是小黑点,估计你就不会点击。这里面有一些色彩心理学的东西,感兴趣的朋友课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什么样的设计能让你忍不住采取行动?这个问题很有趣。这些标志后面都迎合了人们部分的需要。比如说,朋友圈的设计,让你可以不断地往下翻阅,越烦越爽,越爽越翻。

我手机上瘾比较严重的时候,在app丛林中不停地打转。先翻朋友圈,再翻群聊,再翻公众号;然后去支付宝的蚂蚁森林偷能量,去蚂蚁庄园喂小鸡;再转战知乎,看看有啥可以回答的,和有多少人关注了自己。这一圈之后,在回到朋友圈,依次循环往复。

有一次,在燕南地下吃饭,那边网络信号极差。还是想玩,手指不停地在各个app之间穿梭,就是没有信心更新,那真是百爪挠心。被女票狠狠嘲笑了一番。

第五步,粘性循环

人一旦得到奖赏,就会本能地认为这个对自己比较好,我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于是正反馈的粘性循环就开始了。

以我写公众号为例,一不小心写出了一个爆款的文章,转发数过万。心中禁不住热血沸腾,啊,我还是可以的,于是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写文章,去做推广。

被大V翻牌子了,感觉自己做的很有意义,于是愈加狂热。

后来终于清醒了,决定不能再这么做了。思考着如何控制使用手机的使用时间。正所谓,小玩怡情,大玩伤身。手机确实是好东西,但是不可以为其所扰。

第一,学会自律。可以规定自己每天什么时候看手机,每天需要看多少时间。

第二,将APP分类,放到固定的文件夹里。

第三,关闭消息通知。实测这个最有效,人们一般不会关注不在眼前的东西。

第四,将手机放在自己不能轻易够着的地方,特别是在睡觉之前。

第五,终极大杀器,换个诺基亚手机,慎用

最后推荐一本书哈,就是《上瘾》,让你知道APP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套路,可以让你学会如何在这个APP丛林中优雅地生存。

在人机交互的时代,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要掌握主动权,利用好智能手机的优势,不断地提高自我,这样我们不会沉迷于其中,反而可以借助它,让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论人机交互:手机上瘾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