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梅子青转紫

本月共读书目——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封面以一个孩子头像为主图,非常吸人眼球。提前一月购之,睡前翻阅,吸其“营养”,一为它是父母必备的育儿经典之书,二为满足自己喜欢探究儿童心理的私欲。

初看有些头痛(毕竟是译本,翻译时难免逻辑性要欠缺些),加之对作者的不了解,来读这本专业性较强的书——困难。我便尝试着用学习教材的方式阅读,逐段、逐句划上标记,竟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摘抄:

人们普遍缺乏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

如果学校教育得当,可以弥补儿童早期教养中存在的不足。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连接家庭和广阔现实世界的桥梁,理想的学校不仅应该是教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教授生活知识和艺术的园地。

前几日,一位家长来办公室,为其女办休学留级事宜,声称孩子因病无法完成学业,办理学籍的老师,查看了一下家长所提供的材料(不完善),不符合孩子休学或降级的条件,就没为其办理,顿时家长不悦了。“不晓得老师怎么教的?我的娃儿一道题都不会做,不给她休学或降级那怎么办?”言语间对老师极为不满。我在一旁听之,觉得这位家长极为可笑。“家长,你了解你孩子吗?你尊重过你孩子的意愿吗?休学或降级你与孩子商量过吗?你凭什么就指责孩子不会答题就是老师的责任?”事后想想,我犯的着为这样的家长而恼怒吗?只是可怜了那孩子。

作者比较尖锐指出:问题儿童出现的原因在于父母在教育中存在的错误。人们往往一味地指责学校,然而学校只不过暴露了家庭教育中的潜在问题。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般不会有太多思考,经验主义往往占上风。本书引论开篇就指出:成年人教育儿童的问题——缺乏对儿童的了解是最大的困难所在,提出了一个用两万年儿童发展的假设。这位“个体心理学之父”对儿童心理研究的精髓,辩证的观点和思想深深吸引着我。他从孩子行为迹象,来分析孩子潜在的问题,找寻答案,启发读者:刻板、专横的教育是徒劳无益的,它只能让孩子疏远教育者。

幼儿园的操场上安装了两个大型滑梯,孩子们爱玩,放了学就会直奔玩具区享受玩的乐趣,一些爷爷奶奶就开始为孩子抢占地盘,孩子动作稍慢点,他们就会直接将孩子抱上去,生怕自己孙孙玩不上。值班老师好心规劝,换来的却是瞪眼和质问“玩具安装起不是用来玩的吗?”而另一边的爷爷奶奶开始抱怨了:“学校安装这个干吗?天天放学孩子都会疯着玩,拽也拽不走,这不是耽误事儿吗?”认知上的偏颇,你是很难去做解释工作的。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失败者”!——阿德勒,与之产生共鸣。

阅读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对儿童自卑感的阐述。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卑不好,容易使孩子形成内向的性格,要想孩子拥有阳光心态,就要帮助他克服自卑。阿德勒认为:儿童对于希望图景的追求,还源于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儿童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儿童发展的基本动力。他的这种观念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认知。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如何防止儿童产生自卑情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书中都给予我们答案。很多情景和案例,仿佛发生在我们身边,更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让我不得不叹服作者总结出的这些经验。关注孩子教育,关注其心理健康,我们一直在摸索前进,其实前人已经为我们列举了许多实例和建议,让我们参考借鉴 ,我们只需做个有心人,认真去阅读并体会他背后传递出的理念。

《儿童的人格教育》值得作为父母和老师去认真阅读,揣摩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