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9

嗯,这又是一篇随笔。上周宁老师对于我刚开始着手进行的开题报告非常不满意,虽然当时的严厉程度让我有些怵,缓过来之后发现老师给的意见点一阵见血,我也反思了过去所写的文章,为什么写出的作文分数会有天花板,逻辑,上学那会还比较注重文章结构,紧扣中心思想,高中毕业这么多年,再也没有需要很正式地写出一篇“作品”交由他人去评判,只是偶尔写写随笔,发表一下见解,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哪,一旦要正式起来就没了以前的工艺,太碎片化,抽不出来成一个机构化的整体,包括这篇。有时发现自己写的东西不想再去看第二遍,有时又会觉得我就是要这么写,这些文字不需要别人的理解,不需要别人的意见,我只是在记录自己人生阶段心路历程,记录着自己的成长,这就够了。
今天忽然有人转发李咏去世的消息,我的半秒反应是:谣言,但转念就点开,是哈文发出的微博消息。李咏抗癌17个月,已于美国去世。太突然,许多网友也是表示无法接受这个毫无征兆的消息。毫无疑问,这条消息瞬时占据热搜。打开热搜列表,重庆公交车坠河、印尼坠机无人生还、天津大港火灾、厦航化险为夷、DNA之父车祸......每当各种震惊的消息传来(留学生失踪案、谋杀案、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等)都会引起一阵热议,大家感叹现在的世道、社会,其实我会质疑,是世道变了,还是新闻业太发达,以至于世界各地发生了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被上传到互联网,并进行跟踪报道,关于一个事件写出十倍甚至百倍的稿子。在互联网并不普及的年代,人们的消息途径是各大报纸刊物包括言传,那是大家了解和关心的是国家大事,政坛风云。而现在,举例来说,就是某位明星去吃了顿饭也会登上新闻。话说回来,这种海量数据的汇总,正如今天的热点榜单,令人沉痛的消息占据多数,不禁让人严视生命。
聚焦于央视主持,罗京、李咏、周迅都与病魔抗争。成就的当下是光辉璀璨的,背后又有多少摧残。很多度过一生的方式,我们时刻也都在为生活做着选择。近来喜欢看书,抛开兴趣爱好等等不谈,书能带来安逸和快乐,也是一种逃避,可以逃脱生存压力,在理想国中不用面对现实,看着别人的故事就仿佛过完了一生。总是有一部分人在现实浪潮中是砥砺前行的,也总有任波随走的。我想随心,安逸地过完一生,又不具备达到这种理想化的物质基础。过去人的幸福是吃饱穿暖,现在这些都是默认设置。温饱思淫欲,我们的思想被基本生存条件外的欲望充斥,越来越高的生活条件也激发着越来越高的索求,而作为学生的我现在是欲望大于能力的阶段。需要金钱物质时,立下目标,今后兢兢业业勤恳耐劳做出成绩,争取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物质需求被满足后,悠悠慢思,不争不抢,不拼不攀,安然度日即可。就是这种需求与得到的循环往复,扑朔迷离,我的人生目标始终没有一个定数。
记下这些,为了更深刻更理性地思考反省,也为了暮年回首,白发思青丝。在这个碎片化信息如沙如雪的互联网时代,我一直在吸取,即使只是一瞥,也是一瞥的信息输入,包括读书,如若不是偶尔的几篇文字,现在的我应该是块木头吧。就像不停地吃饭而不外排,终会积食甚至致死,这或许也是好多人说的,书读多了成了快木头。有进有出,才能活得通透。
2018/10/29 17:31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