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且恰当——读《超越原生家庭》

作者:[美]罗纳德·查理森

手边拿着蔡康永的书,一杯咖啡和一杯茶的怪诞组合,开启了19年的第二次非正式输出,貌似比上次的心态relax了不少。读蔡康永的书总有种写点什么的冲动 ,我想可能是直击心灵的文字也会促进多巴胺分泌的缘故吧,喜欢这种咕嘟咕嘟冒着欢快泡泡的感觉。

看完罗纳德·查理森的《超越原生家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本来想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的主导线来聊聊读后,但转念,发现“明白且恰当”更能表达我的感受,在了解了原生家庭对自己行为、思维方法、反应模式乃至三观的影响以后,我们怎样改变自己,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原生家庭,进行自我分化,明白且恰当的接受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并影响我们现有的家庭。

聊聊书中几个印象比较深刻且受用的点:

一、亲疏舒适度

所谓“亲疏舒适度”,我简单的下个定义,即双方“亲密”与“疏远”关系自我调整拿捏后所获得的一种舒适程度。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方面需要“亲近感”(或称为“聚合感”),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距离感”(或称为“分离感”)。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欣赏和爱;但同时也需要独立、自主、自由和自决权。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亲密和疏远这两种截然相反、相互对立的需求贯穿着我们整个人生,随着我们生活环境和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变化。而伴侣之间“亲疏需求”往往也是不同的,如果碰到需求相同的另一半,那么恭喜你,你们的相处也许会比其他人更轻松一些,但这样的几率似乎太渺茫。

回顾一下我的童年,打从记事起,似乎就没有在父母身边生活,那时候对于每周末和父亲的相聚似乎就自然而然显得无比迫切,不知道是不是儿时的亲密需求没有被满足,所以潜意识里埋下了种子,对于自己成立的家庭有种莫名的近似于大无畏精神的想要好好维护的狂热愿想,希望给予孩子和另一半百分百的安全感。

但慢慢长大后,在放养式的成长环境下,我对于亲密感的需求似乎没有那么热切了,小学的后半阶段、初中、高中,经历了短暂的叛逆期,被拉回到乖乖女的预设轨道,更多的是对于独立的渴望和向往,所以大学阶段,就像是冲出牢笼的鸟儿,放肆而无所顾忌。记得大学时期,父亲送我去武汉读书,分别时我竟没有一丝的不舍,而后也很少给家里电话(似乎报平安、叙家常不是我生活中的必要的部分),似乎这潜移默化的逐渐形成了而后我与伴侣之间的相处模式,不喜欢太黏人,不喜欢煲电话粥,不喜欢太过干涉,嗯,这应该是我读书、工作和生孩子之前这一阶段的需求显现,不喜欢太过亲密,喜欢适当的疏远。

而后孩子的降生让我有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自然而然的母性光辉使我对于亲密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切身感受,另一方面客观的选择了全职妈妈,使得自己缺少了独立感,从而对于家庭的依赖感倍增,所以从生完孩子到目前为止的这个阶段,我一直处在亲密需求爆增的状态。

以上是我不同阶段的亲疏舒适度的需求,但良好健康的关系是建立在双方需求相对吻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亲疏舒适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比原来更亲密一些或者更疏远一些的人际关系,以达到舒适的平衡。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沟通,并明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二、求同存异

大多数人结婚时都认为自己与配偶在日常生活中是相似的,而且自己与配偶的生活追求是一致的。但是他们不久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各种分歧的出现,会让人感觉自己当初的选择或许是错误的,当关系中的一方因为差异而感到焦虑时,他通常会竭力促使对方发生改变。这样一来,夫妻之间就会存在一种求同的压力。但是改变他人决非易事,可能努力50年都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在一般情况下,被要求(或命令)作出改变的一方会用以下四种方式中的一种作出回应:(1)顺从;(2)反叛;(3)攻击;(4)断绝关系。

这和《亲密关系》中提及的“幻灭”阶段的表现有点相似。以上四种回应方式,从根本上和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影响有关系,但是,一个健康的、运行良好的家庭应该能够容忍家庭成员之间的许多差异,良好、健康的家庭会认为成员之间的差异是有趣的、正面的,还会利用这些差异进行相互激励、共同成长,而不是害怕差异。

三、自我分化

这是整本书最中心的一个思想,也是超越原生家庭的终极目标。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自我分化”:

一个情感上成熟的人,不仅应该能够在感情上跟别人接近,而且要做到不被别人的意见、需求和评价所左右,就像是一个细胞与另外一个细胞分离开来,但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原生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鼓励我们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做自己“),并且同时与别人保持亲密关系。

只有在保持适当的亲疏舒适度,夫妻双方求同存异,并从中发现更多分享的乐趣,尊重对方的独特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发掘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成功的分化自我。超越原生家庭,最重要的也是做到自我分化。也许我们太多的行为模式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身上无形的留下了很多原生家庭的烙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努力改变它的可能性,唯有自我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进行改变。

文中作者还提出了一些比较有趣的观点,如原生家庭中子女出生顺序与性别顺序,从而显现的不同出生顺序的个人所体现出来的普遍性格和行为特征;家庭中“三角关系”所带来的影响等,不做赘述,但有趣且受用。最终,作者通过十多年的探索,疗愈了自己,改善了家庭关系,切身实践了一套行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从中获益。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面对自己现在组建的家庭,我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用更理性、更宽容的方式解决原生家庭遗留下来的问题,抛弃过去对家庭和原生家庭的不满与抱怨,走出原生家庭,明白且恰当的认识自己,挖掘自己,接纳自己,营造一个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现有家庭环境,这是给予我们孩子的最好礼物。即使没有物质上的丰裕,也要保证精神上的富足。勇敢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白且恰当——读《超越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