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三)

读《唐宋词十七讲》第四讲,首先是长知识了。

此讲先生讲冯延巳,首先用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的说法讲“延巳”一名应为“延嗣”,即冯氏延嗣。

以往自己讲古代文化常识中古人名与字的关系时,知道有“同义”“反义”“相关”等几种关系,知名的文人大多能解释其名与字的关系,但有些还是难以解释。

冯延巳的“巳”,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的“巳”,巳时是上午9点到11点,“延巳”是巳时之后一个时辰,即午时,午时是日正当空之时,所以冯延巳字正中。

第二,从与温庭筠和韦庄的对比中突出冯延巳词的艺术成就。

温庭筠是个客观的词人,给人客观的美感,丰富的联想,不能给人直接的感动;韦庄是个主观的词人,他的词可以主观抒发自己的感情,给人直接的很强烈的感动。

冯延巳的词,一方面有直接的感动,一方面不给人这种情事的拘限,先生认为,韦庄所写的是感情的事件,冯延巳所写的是感情的意境。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记得当年,少年不识愁滋味,我最喜欢“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难以确定的某种感情,只要闲下来就无端地涌上心头,曹丕说:“忧来无方,人莫之知。”李商隐说:“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还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常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种缠绕不去的闲愁折磨着词人,先生认为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曾经挣扎,曾经努力,要把这闲情抛掷;第二层,曾经努力了很久,抛掷了很久;第三层,尝试过努力过,但是发现做不到。转了一个圈子,才把要说的说出。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是一种缠绵的、不能够摆脱的、不能够抛掷的感情的意境。是“日日花前常病酒”,还“不辞镜里朱颜瘦”,是一种固执的、执着不变的,虽然在痛苦之中也不放弃的感情的境界。“不辞”表现执着的在苦难中挣扎的精神。知道自己“朱颜瘦”,在“镜里”清清楚楚地看到,是一种自觉和反省。

第三,冯延巳词感情意境形成的原因。他是命中注定的悲剧人物。冯延巳的父亲是南唐吏部尚书,因此,他跟宫廷有密切交往,二十多岁就与李璟以世家的关系在宫中交往。南唐中主李璟做太子时,冯延巳就做掌书记。李璟即位,他就一步步官至宰相了。

内外矛盾重重的南唐,注定要灭亡,冯延巳又与南唐关系密切,所以内心无限感慨。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青青河畔草、堤上柳,呼应上阕的“每到春来”。今春的新愁就是过去的旧愁。“何事”是再一次的反省。这就是冯延巳的悲剧性格,努力挣扎仍然不得解脱。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远处地平线的丛林之上,月亮升起来了,所有的路人都回家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归宿,而词人,还孤独地立在小桥之上,受四面寒风的侵袭。

直到结尾,也没写明“闲愁”究竟是什么,却写得那么沉郁,令人感动。他所写的感情是一种意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