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上结论,因为年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剥夺,无法制定一个能达到的目标,甚至无法制定目标。中国的孩子从小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想法。道路只有一条:女孩子找个稳定的工作嫁个好人家,男孩子找个赚钱的工作娶妻生子。
年轻人自己的想法,没人关心。
事先说明,我知道生活很苦,不过我接下来也不是给年轻人诉苦的,诉苦是改变不了什么的。以下算是苦中作乐吧。希望能减轻大家的迷茫。
1、35岁之后还有没有工作?
就是内卷啊。
大学一直在扩招,但是社会上真的没有那么多专门给本科生的工作。一边鼓励创新,另一边国外没有对标的行业根本不会有人投资,最后我们做的最多的还是低端制造业以及代工厂。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缺高科技企业,但是没有足够的土壤来培养高科技企业。于是很多专科或者技工能做的工作,变成一群本科生在竞争。然而企业给工资的根据是职位,而不是学历。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情况就是这样了。
都知道编程、金融赚钱,于是大家都挤破头的想要进入这些领域。于是这方面的人才饱和,变成拼体力。既然是拼体力,那么当然是年轻人更有竞争力。不要相信什么年轻人有创新想法的幌子,这只是找个借口解雇年纪大的员工。
以上和其他拼体力的工作,时薪是很低的,所以只能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换取更多的报酬。
杨振宁95岁成为中科院院士,钟南山85岁还在医疗前线工作。因为他们的能力是随着年龄增加的,而且他们的地位没有人可以代替。
换句话来说,他们是用知识换取报酬的,这些工作时薪才是高的。
所以想要老了也还有工作,就不能做拼体力的工作。
非常可惜,我们能从事什么工作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决定了。有没有本科学历,专业是什么。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如果你们不幸从事了拼体力的工作,那就赶紧想办法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吧,趁还年轻。
话又说回来,我相信在中国没有几个人的爱好、专业、工作正真是自己选择的。
就我本人而言,我想要学机械,但是我家人肯定不记得,当我大学想报机械专业的时候,他们对我说“女孩子学机械很辛苦的”,于是最后我报了材料专业。得亏他们不知道材料专业到底是什么,不然我还得挑个“对女孩子轻松”的专业。
虽然家人、长辈出于“为你们好”为我们做了选择,但是这个结果他们可不会替我们承担。而且他们可能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所以有条件的话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吧。
对我来说幸运的是,这个专业我本人还是喜欢的。恰好还属于国家稀缺,所以我也不担心以后没有工作。毕竟我是个海归硕士,我非常自信地说,我能创造的价值就是随着我的工作经验增长的。
热知识,创造了价值才能获得报酬。
没错,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可以讨厌我了。
对了,材料赚的没有金融、编程多。希望能让你们开心一点。
不知道为什么生化环材被有些人称为巨坑,但是我喜欢造东西,也能养活自己,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还挺满意的。
国人从小被剥夺了自己的想法,糊里糊涂就进入社会里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目标定为赚钱,会非常空虚,赚多少钱都不会开心。
钱只是一个工具,不能作为目的。
那么,首先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2、长大后梦想变成买房子
买不起房是个让人非常绝望的事情。不过往深想想,费了那么大的劲,可能还要加上父母的努力买到房子,换来的东西值吗?
男孩子肯定被灌输了“要娶妻生子就要有房子”的观念。很可惜,在经历千辛万苦付了房子的首付之后,也不能保证能娶到老婆。新时代的女性(女性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不是全体女性。当然也有只要有房就能娶到的女性,不过男生就得养她们一辈子了)找对象在意的不是房子。然而没有人把这事告诉男生。
付出了那么多,最后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所以很迷茫。
这样错误的观念,我觉得也不能怪年轻人。毕竟男女之间也没有什么沟通的机会。从小男女交往亲密(不是过密)就会有非议,男女之间有一道人为的鸿沟,大家相互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用的都是老一辈的思想,却不知道年轻人已经不吃这一套了。
农耕时代,房子和农田挂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房子能有什么用啊,看重的其实是农田,有农田就能养活一家人。男方继承家里的农田,娶了妻子,女方住到男方家里。大家都能活下去。
但是现在呢?房产证上有名字,除了房贷能带来什么?
长大了的梦想都是买房子,就是胡扯。谁会因为喜欢房子才去买的,都是不得不买房。但是为什么我们都想买房,买房了又能获得什么?
有了房子也不一定能娶到老婆。买了学区房也不能保证孩子能有光明的未来。房子就是一个负担。
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不能靠刚刚工作的工资买到房,但是别的国家的年轻人没有那么强烈的买房需求,所以也没有中国人那么焦虑。
说明一下,当然你还想买房是你的自由,我的意思是,别想通过买房得到什么。
3、制定一个能达到的目标
2020年,北京平均工资是11623元/月。
拖后腿了吗?未必。
拿一个没有收入的跟马云的收入平均一下也能打败全国99%的人。
说平均值可能只是为了数字好看。要表现真实情况要看中位数。中位数初中学过,就是按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都行)的顺序排列,刚好在中间的那个数值。
工资的中位数,就是有一半人工资比这个高,一半人工资比这个低。
中位数超过6000的只有北京和上海。所以中位数以下一半的人一辈子也别想在北京上海买房了。而其他城市的中位数全部在5500以下。所以当你的工资超过了5500,你就打败了全国一半的人了。
本科毕业大概率已经胜过了一半的人了,那是7亿人。
我们甚至很少听到中位数以下的人的声音。底层人民怎么会去想未来,活一天是一天而已。所以能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就已经很不错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只有单一的收入作为标准。收入高不等于活的开心。
谁都希望成为“中上”的那群人,但是不可能所有人都在中位数以上。
我们常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起跑线就是不一样的,同龄人优秀的多又怎么样?
说句难听的,有的人奋斗了一辈子,可能都不能达到家境好的人的起跑线。但是回头看看自己从自己的跑道上跑了多远。你已经很棒了。
按照自己的能力来定目标才不会感到焦虑。
就像上面说的,在北京收入6000,还想在北京买房子。就是实现不了啊,焦虑也没有用啊。
道路不只有一条,父母给我们指的方向,不一定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是依靠自己工资生活的。能赚多少工资,就定什么目标。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想想怎么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赚到更多的工资。
别人月入几十万或者日薪208万的,都跟我们没有关系。起点不同,机遇不同,能力不同,不可复制。过好自己就够了。外界的压力就无视吧,最后我们自己的生活还是自己过的。
情况没有改变,但是思想改变了,也可以不用那么焦虑。
好消息是,你不是一个人。
我在德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我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我就能遇见我未来就是重复这个月:上班下班拿工资。不缺吃穿,不会升职,没有年终奖,月光,没有存款,买不起房。
在德国收入2000欧到收入5000欧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收入高,交的税也多。博士最多也就拿4000~5000欧。再往上升就很难了,特别是对非德国人来说。重要工作还是会落到德国人手里。只能打一辈子工,还是最低级的,想混到管理层非常难。他们的政/府就是这样设定的呀。
非常稳定,能活下去,但是也没什么盼头。也不会焦虑自己未来会怎么样,未来就和现在一模一样。而且在德国的生活非常无聊,我还酒精过敏。
中国已经是少有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的地方了。毕竟在我们的观念里,劳动最光荣,多劳多得。
西方人骨子里是很鄙视劳动的,他们最喜欢继承财产,奴役别人。现在我们都知道那些“常青藤”学校是怎么录取学生的了。别的不说,起码在中国,穷人和富人的高考用的是同样的试卷和评分标准。
说生活很苦吧,但是我们没有饥荒(感谢袁隆平),没有对内对外的战争(感谢国家),犯罪率也很低(再次感谢国家),这就超过了大多数国家了。
以前你没得选,现在可以想想,你想要什么,你的劳动值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