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妈·分享】精时力学习心得和方法分享(逐字稿)

亲爱的精时力学习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侯蕾,很开心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来跟大家分享关于这段时间学习以及打卡经验的小总结。

首先真的非常非常的荣幸,因为这个群被崔律叫做学霸群,其实每一位小伙伴在学习上都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只不过大家适合的方式可能有略微细微的差别。

我能够非常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彼此对于学习的这份热情和享受的状态;而且也很开心,能够单独私下或者在这样公开的场合跟大家进行交流。

对我来说交流真的是促进自己头脑当中已经在做的一些想法具体成型,并且完整表述的非常非常重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小伙伴告诉我,感谢我跟他分享的内容,但是我同样也非常感谢,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机会,自己的那些东西可能没这么快确定下来。

内容提要

今天跟大家分享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来介绍一下自己和崔律的渊源,第二部分用what的形式来分享一下我的做法,第三部分是why,也就是为什么这种做法我用起来是有效的,是我自己的一个原因分析。最后就是how,我是怎么做练习的——当然这只是非常片面的,是我自己的一些做法,期待和伙伴们有更多的碰撞和交流。

不太习惯做PPT,所以还是用一张导图简单的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路。

感谢大家在文字区的互动,我现在体会到为什么崔律说每天早上仅仅是看到那么多小伙伴道早安,他都会觉得非常的开心的感觉了。

01 与崔律的渊源

先来跟大家简短的分享一下我和崔律相识的渊源。

其实最早的时候应该是在2017年的六月,总舵举办了一期知识体系精深营。虽然我加入拆书帮是在2015年,但是之前跟崔律一直没有过交集,是到这个时候才开始从线上听过了崔律带的逻辑力课程。

这个听课的过程可以叫做初见惊艳,因为看到崔律这样一个人,他可以这样做到,马上内心有一种非常非常深刻的期待。刚好在2017年的九月,也就是知识体系精深营结束以后,上海的梦想赋能班就开始了,我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就报了名。

在梦想赋能班里,我听到了崔律现场的三个小时的拆书带领。一方面是跟对声音的印象非常吻合,另外一方面呢,也觉得这其实就是我特别期待自己未来可以成为的样子。

所以在梦想赋能班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我就已经特别愿意主动的去跟崔律进行更多的交流——这个也是崔律教我们的,在知识体系精深营的时候,她就说,为什么很多小伙伴没有主动的来勾搭我呢?所以我就变成了那个被她提示以后主动勾搭的小伙伴。

后来大家也知道,崔律是从2018年的1月1日开始进行精时力课程的分享,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跟着崔律一起学习了,到了今年呢已经是第三个年头。

跟大家说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我跟崔律的相处有多么资深,比大家更早,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想跟大家分享,其实所有的改变都是需要一定的经历积累才能实现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反复。

因为我大概中间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吧,其实没有跟崔律的课程,就是因为我觉得这种方式好像太累了,会有偷懒的想法。虽然学完以后感觉很痛快,但是学的过程确实让我自己很受束缚。所以就会出现一些思想上的变动啊,行为上的倒退呀!

但是现在走过去以后再看,会发现这些行为和念头,虽然当时未必是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的,但是它们都有价值。

就好像我们在水下要建一座桥的桥基,就一定要把石头放到很深的地方去。但是在这个石头的桥基不足够高的时候,你是看不见他伸出水面的。在水面上看就是还和原来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好像我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但其实并不是。因为那些基础都已经在那里了。只要你持续在同一个方向上继续往起铺垫,总有一天会露出水面的。

不是有一句话说嘛,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总会被看见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只要不断去积累,即使是在没有露出水面的部分也给到自己鼓励,因为除了我们自己,还有谁能清楚自己付出的那些努力的积累呢?

02 what:我的做法详解

接下来进入今天的第二个部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学习精时力课程中采用了哪些做法——这些做法未必见得是唯一正确的,但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相对比较适合的。

群里面也有很多小伙伴挺好奇的,我们私下和公开都有多多少少的交流。我在群里找到了这样一个截屏。是大概三四天之前跟早起营的小伙伴们在交流,我究竟是怎么实现比较快的时间,写完日志并且内容记录的还比较全的,这样一个自己的小方法小流程。

其实一开始我也尝试过再早起营一边听就直接一边写日志,因为大家都知道时间相对比较紧张。

但很快我就发现会搞不来,因为我会非常烦躁。一边输入一边输出,我的头脑当中一直有东西在打架,一边想着去理解崔律讲解的原文内容,另一边想着我要怎么把它用我的方式表述出来,并且还要加入我自己的理解以及我的反思——这个过程中就像是双行道,一边往前一边往后,界限不是很明显,很容易撞车。

后来大概一两天的时间我就把它做了调整,这个调整就是,在听课的时候单纯只听课,并且用记笔记画导图的方式,确保自己百分之百专注在听歌这件事情上,当我听课的时候就只需要去考虑崔律的原意是什么,我怎么样又快又准确地把他的原意理解并记录下来。这是一个纯输入的过程。

听完课之后我会给自己1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对着画完的图,理解下来的内容——这个时候已经输入过这些内容,是我理解过的了,它不再是完全属于崔律的,是经过我消化吸收和理解的词语课程的内容,它属于我自己的东西——这个时候我再用语音输出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就可以作为一个输出的过程。这个输出的过程,我关注点完全在于我如何把自己大脑当中理解的这些东西表达清楚。

打一个比方吧,我们小的时候都听过一种洗护产品,洗护二合一,看起来是把洗头发和护发素这两个过程融合成了一个,节省时间,但现在好像不怎么见这种产品了。现在我依然是洗头发洗一遍,护发素用一遍,要经历两遍洗护的过程。但是这种方式虽然看起来用了两个步骤,加起来时间会变多,但是它效果好啊,而且你看一下对比它的效果,我发现这个时间花的是有价值的。

这就是分离用两个单纯状态拼接来实现最大化效果的,这样的做法。

以前我一直觉得这是因为我是单线程的,事情多了我就会乱,就会情绪上出现烦躁。听了崔律的课程,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他背后是有原理的。

这不是我第一次分享自己的这个做法,所以我也经常听到小伙伴们对我有一些反馈,这些反馈呢分为两大类。

一类主要是来自朋友圈的评论,他们通常是这么表达的:你怎么能写字那么快呀?你怎么能把课程的内容那么快的记下来呢?或者是:怎么才会做思维导图呢?你能不能推荐我一本书或者一个课程,我也去学一学呀。

当然更多的就是问:语音写作用的是什么app呀?

这种问题通常只要回答一句话就可以结束了,也没有一个更深的互动的过程——大家可以清清楚的看到,这就是一般人提问的方式。

但是在咱们精时力的小伙伴提到的其实都是二班的问题。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问题,大家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差别:

小伙伴们通常是在群里,比如早起群、学霸群,或者是私信的方式来跟我聊天的。最近因为团建的提示,还解锁了语音视频这种更新的交流方式,因为它更加及时。

那我们的问题一般会问到什么呢?有的小伙伴说:

我也画图,我也做思维导图的笔记,为啥我记下来的东西就没有你的那么全呢?

我要一边听一边记笔记的话就得要暂停,因为崔律的语速是很快的,你怎么能那么短的时间内就把它全记下来了,难道你就不暂停吗?你是怎么做到的?

还有的小伙伴会问到语音写作:我也用语音输入时了两回,我发现口语化的东西太多了,花的时间反而更长。

对比这两类问题可以看到,前一类是一句话给一个东西就可以回答完毕的,这个交流就已经结束了,而第二种后面的这些问题呢,一定是需要更深入的去探讨行为背后的原因在哪里。

换句话说,我们的小伙伴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你用了哪个行为?你用了哪个工具导致了这种不同?”而是去思考:这个工具和行为究竟是在哪里出现了差别,为什么不同的人用起来效果就不一样?这就开始触及到行为背后的思维层面了:每一个行为看似简单,看似只要是做了就会产生效果,但是在这个行为的背后,如果思维方式不同,很可能你做了也不会出现同样的效果。

03 why:方法背后的思维根源

在开始第三部分why的分享之前,请允许我先感谢这些曾经向我提问和我探讨的小伙伴们。是他们的这种提问,让我有机会去思考,那些我已经习以为常、在用的时候可能都没有没有意识到要去想一下这背后的原理究竟是什么的那些问题,而正是因为思考这些问题,让我对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有意识的了解。

到现在我也不认为这些东西是绝对正确的,当然更不是唯一正确的,但是当我了解清楚了“原来我是这样想的,原来我是根据这样的规律才做出的”,就已经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更进一步了。

这里也给大家打个比方,就好像种一株植物,它忽然有两片叶子黄了。一般的小伙伴可能会直接把这两片儿黄了的叶子摘下来扔了就完事儿了,这个植物看起来就又像好的一样。但是还有一些小伙伴,不满足于只把黄叶子摘走,他们还要详细的去看一下最近土壤发生了什么变化?浇水的频率有没有变化,阳光照射有没有变化?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是不是产生了病虫害?是什么导致这两片叶子变黄了?

思考了这些以后,我们就能够真正的从本质入手,帮助这个植物越长越好。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把出现了问题的叶子直接摘走,就心安理得的觉得问题解决了。

接下来的这部分,就是关于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想说说记笔记的形式。看起来是一个工具的选择,无论你用传统的笔记也好,思维导图的笔记也好,其实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习、让我们的理解更加高效。

怎么才算更加高效呢?我们听课,听语音看视频,都是线性流逝的,它不是展示在面前的直观可以看到的整体框架。我们要在语言表达这种大量线性流逝的信息传递当中,准确快速的提取有效信息,并且观察到讲话者它的逻辑结构和思维框架。因为只有这些东西能够帮助我们,在课程过去以后还能够完整的记录,并且在大脑当中树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思考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写字速度快慢的问题,也不是选择思维导图还是其他的笔记方式的问题,而是在刻意训练自己快速提取讯息信息的思维能力的问题。

刚才是在输入的层面,要快速吸取能力,那么在输出的层面呢?大家看到的是我用了语音写作。

这种方式就看起来只不过是把手写的内容改成语音输入的方式,它也是一个工具,好像把一张满是文字的图片通过敲字转变成word文字版一样,不管你是用五笔打字,全拼打字还是语音,其实都可以,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差别。看起来是这样。

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用手写字、用拼音或者五笔的方法打字的时候,即使你非常熟练,输入的这个速度和我们大脑思维之间的速度,那个时间差其实还是挺大的——要把文字输出出来放到纸上变成白纸黑字,其实是比较慢的。再怎么快也比较慢,而后者,思维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就会在这个时间差里有了很多的机会去在头脑当中组织语言。甚至你都不太会感觉到自己在头脑当中组织语言的过程。因为你输出的那个速度实在太慢了,完全不影响你头脑中组织的那个过程,总归思考会比手写打字快很多。

可是当我们用语音时,输出的速度一下子变快了,这个时候思维组织的速度就有了机会被呈现出来。因为时间差变小了,通常的表现就是思维的整理速度跟不上语音输出的速度——这就是为啥刚刚开始进行语音练习的时候,会有很多口语化的东西夹杂其中。

这里也打一个比方,就像女孩子穿阔腿裤,因为裤腿很宽,你腿型的轮廓走起路来去不太会显示出来;可是当你穿一个运动裤的时候,就能够看到这个腿形的隐约轮廓了;如果你穿的是紧身裤,腿型就会完全显示出来。

我们以前输出的状态就像阔腿裤,给的空间很大,思维可以慢慢去想,你不会觉得这种思维的速度有什么问题;但是有一天输出速度变快了,需要头脑中那种有序输出的思维跟上供应的时候,就会看到这个速度其实并不够。

这个why的部分,我就是想跟大家分享,其实不管是输入还是输出,看起来仅仅是一个行为上的差异,我把这个行为改变了,就可以拿到同样的结果吗?并不是。因为在行为背后起支撑作用的,都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发现,看似是行为的不同,背后体现的其实是思维差异,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是该如何去训练,或者说习得这种思维方式呢?

04 how:我是如何做到的

最后一部分how,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心得。

首先还是要说,这种做法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探索,他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可能很多小伙伴听了觉得“这个不过尔尔”也是很正常的。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大家趋于统一,而是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帮助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思维训练方式。

我们还是分两个部分来说。

首先是输入上的提速。刚才说了,我们是要在快速流逝的信息传递过程当中抓住主要信息,这就需要刻意练习。我自己的练习方法也很简单:不是快速流逝嘛,那就要适应这个速度呀,适应这个速度来锻炼自己。当你在更快的语速环境下习惯了吸收和鉴别,那么当回归正常的速度,一切就都不在话下了。

我用的具体方法就是:平时听崔律的课程的时候,用1.5到1.75的倍速去听。大家知道崔律的语速本身其实挺快的,相对于一般的讲师已经算是比较快的,当我们用1.5倍速去听的时候,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状态呢?一开始肯定会觉得非常的酸爽,但就是要去习惯去适应。

我现在听早起的课都是1.5的倍速去听的。当然因为早期营有它的特殊性,都是录播的。而且时间很紧张。你起得再早5:30已经差不多了吧?还要洗漱准备,在6:30结束的时候,打卡也就是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虽然每次说讲的知识点比较少,基本上也要听课要20分钟的,如果你中间要暂停下来写日志,然后还要去做日志输出的话,那就这个时间就更长了。

用1.5的倍速去听,首先可以把听课时间缩短。你可能会说,更快了就记不下来,更要停了。但是这是特意训练啊,我就尽量让自己跟上速度,如果实在实在记不下来,也可以暂停——因为时间压短了,所以即使暂停也有余地,留有时间余量了。

更重要的是,就好像高速摄影一样,当我们用非常快的镜头切换把整个过程拍下来,再把它用正常的速度播放的时候,就会发现:哇,世界是那么的清晰。

也有小伙伴会说啊,那这不是很难吗?1.5倍的倍速诶~这就是刻意练习的过程啊,反正崔律的语速就很快,记笔记就很难,那不如逼自己一把,一次到位的用最高速度适应它。

而且要我说,崔律的课程是非常适合拿来做这种练习的模板的。就像那天我跟崔律发消息,说她的课程是“教科书式的思维训练方式”,就是因为她讲课的时候逻辑性本身就非常强,有着比一般讲时更加严谨工整的框架,只要我们稍加辨认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就是教科书呀,她把每一条每一步都跟你讲清楚了,只要认认真真去看,你就一定可以看到。

当我们看清楚这种教科书,再去看其他非教科书没有那么严整的东西,因为拥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科书上已经练好手了,拥有了这种能力,再去看其他的,就会发现相对容易很多。

通过听崔律的课程,我们在边听边训练自己,在线性流失的语言表达当中,把那些没办法通过语言呈现的东西重新恢复成纸面上结构清晰的系统,就可以知道:哪个知识点是从哪个观点引申出来的,又用哪个例子来做佐证的——这些东西,崔律讲课的时候一定心中有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逆向还原的过程。

如果能够带着在崔律的课程上练就的“逆向还原大法”,再去看其他的课程,自己的理解效率一定会成倍增长!

刚才讲的是输入:如何在听的时候更高效的。接下来说说输出,也就是组织语言的思维速度训练——这个过程我用来练习的工具是语音写作。

说到语音写作,我记得崔律在一年前的时候就请钟慰来分享过一次,很多小伙伴也都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到这个方式,并且做了一些尝试。

但是在早起营开始之初,用的人好像不是特别多。为啥呢?我觉得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刚才提到的:输入的时候口语太多,花的时间太长,大家觉得不好用。

上周崔律分享写作书单的时候,提到了《极速写作》。当时就有小伙伴就问崔律:你现在会用语音写作吗?崔律很明确的说,她只是在用语音输入这种方式代替打字输入——这样听起来,似乎崔律并不是非常认可用语音写作来进行思维训练。我猜有的小伙伴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但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崔律的思维速度是很快的。大家肯定也会发现,你随便提出一个问题,她马上就能逻辑清晰的123列出来,好像在她的大脑后台已经准备好了,随时把这个问题的表达输出出来一样,好像根本就不需要在头脑中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过程。

其实不是不需要,而是这个过程非常快,比一般人快了很多,所以看起来就没有这个时间差了。我猜这是因为她在长期的律师生涯逻辑力训练当中锻炼出来的!因为本身她的思维底子就已经足够深厚了。同样用时间差来表示,崔律的语速表达和她的思维过程之间的时间差本来就不明显,所以她完全可以跨过把时间差缩短的练习,直接用语音的部分就输入代替打字,实现效率的提高。

但是咱们二班的小伙伴还做不到啊,因为我们还在缩短时间差的练习当中——这是一件好事,意味着我们思维的速度还有很大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还没有这种思维速度的时候,就直接拿语音写作,像崔律一样把它当做工具使用,代替拼音代替五笔行不行呢?不是说不行,但会出现问题。

好像一位大侠,平时是用剑的,有一天他为了要去屠龙拿到了一把屠龙宝刀。虽然他以前没用过刀,但深厚的内力和对武学的理解完全不影响他用这把刀去屠龙——他是可以直接上手使用这把刀的。

可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拿的这把屠龙刀,他没有相应的内力和技巧,当然就没有办法发挥出这把刀屠龙的价值哈,不仅没法屠龙,可能就连砍柴都不顺手,还不如一般的斧子好用。

这个时候,拿着屠龙刀的二班的同学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我不用这把屠龙刀了,把他放下,还用回原来我非常顺手的斧子——也就是接受自己砍柴比较慢效率比较低的状态。另外一种是,看到了自己和高手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这把刀这个工具,而在于自己的内功和技巧。

我就去刻意练习苦练内功,现从现在开始向着能够使用屠龙刀的方向不断前进。

这两种方式,亲爱的你,会选哪一个呢?

我选择的方式是,通过日常的语言写作练习来缩减自己在语言表达和思维速度之间的时间差。这也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

我自己是从2018年的9月份开始进行语音写作练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每天花在语音写作上的时间平均是一个小时。不敢说自己现在的状态有多好,但是看着自己写下的关键词,在头脑当中组织语言、用语音表述成文,这个过程的进展相对还算顺利。所以平时我在听完课以后打卡的过程,其实也只是用了语音表达这种工具而已——这只是工具的使用,和语音速度思维的训练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如果只有把它用作输入的状态的话,对于的思维锻炼其实起不到特别明显的作用。好像磨刀和砍柴的过程一样:如果只在砍柴的时候用斧子,它一定不会越来越厉,反而是越用越钝的。一定要专门拿出时间去磨刀,磨好了,用的时候才能够效率提升,事半功倍。

当然了,语音写作这个练习方式也只不过是很多的思维训练方式的其中一个,大家完全可以用其他的同类型方式来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只要能让你头脑中思考和组织语言的速度,赶得上语言表达的速度,顺利帮助你去使用语音输出的方式来减少打字时间,那就是很好。并不是一定要用语音写作做练习,也不是让大家每个人都必须要每天投入一个小时去做语音练习。

05 小结

以上就是我跟随崔律学习精时力课程以来所积攒的一些学习心得,回顾一下大概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是what:大家听到了我使用的做法,听到了小伙伴们对这个分享的思考;

第二部分是why,看到了行为不同的背后深层的原因。总结下来就是输入和输出的思维速度;

最后一部分是how,在输入和输出这两个部分,我自己用了什么方式来做刻意练习的训练,达到现在的效果。

这些只是非常个人化的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同时请允许我在这里特别感谢几位小伙伴,他们是:李霞、冰清、飘凌叶、Aillen、李杨,还有在群里通过语音文字互动过的木头,王闻涛等这几位小伙伴——正是他们在这些方面跟我互动探讨,促使了今天分享的这些想法真正产生,让我有机会把自己已经在用、但是还没有意识到的方法,经过系统的梳理和思考,形成了以上跟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但也需要一些他律的促动契机才能够做到。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分享内容,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熊妈·分享】精时力学习心得和方法分享(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