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藏医学秘诀之宗旨
宇陀宁玛.云丹贡布曰:
众友当知!谁要想无病健在,谁要想有病医治,就请学习医学秘诀;
谁要想长寿,就请学习医学秘诀;
谁想得正法,谁想具财富和安乐,就请学习医学秘诀;
谁要想解除众生病苦,受人尊敬,就请学习医学秘诀!
序言:藏医药的魅力
对藏医药魅力的领悟,因每个人的学习层次和悟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本人对藏医药魅力的理解。首先,探讨藏医药学的整体性,为什么藏医药学因其整体性而颇具魅力;其次,带领诸位从佛教角度理解,藏医药学属大乘法;最后,为大家分享藏医药学特殊的传承制。
--青海大学藏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贡却坚赞
1.藏医药学的整体性
藏医药学,首先因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而体现其自身魅力。熟悉了解和掌握藏医药学理论,方可正确指导实践。对藏医药学理论的理解,根据悟道的深浅和慧根的不同而各有千秋,因此不能主观地判定是非。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陈述的胚胎发育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公元17世纪的青藏高原在与外界没有任何接触之时,已将人体发育的每一个阶段都画在唐卡中,精辟而详细地描述了胎儿发育成长的全过程,这种认识已超越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藏医药学内容丰富而全面,涵盖了当今公共卫生等学科关注的内容。藏医药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医学职称体系远胜于其它传统医学,以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藏医药学理论以及培养人才的职称定制和医学教育制度早在公元8世纪已形成规范。
在藏医学中人体是一个心身合一的整体,身和心不能分开,否则就是行尸走肉,人体的健康就无从谈起。用现代人的理解,身是五源(土、水、火、风、空)构成的,学者们称五源学说。人在五源组成的外界环境中每天吸收五源性饮食来维持生命。此五源在藏医学中称为隆、赤巴、培根,即三因学说。隆具有五源之风的特性,是推动血液进行生命活动的动力;赤巴相当于火,是推动脏腑产生机体活动的热能;培根相当于土水合一,是人体的物质基础,能运化食物与调节体液。隆、赤巴、培根在平衡状态下使人体健康地存活,否则反之。这种理念可以解释整个人体的布局和运化,人体的七大精华步骤的运化以及五脏六腑的运行过程,从客观的角度能细化地说明人体的整体性。
藏医学对于心、意、灵、六识、五十ー心所的阐述非常细致,具有唯一性,虽然其他传统医学也有提到心灵的内容,但远不及藏医药学体系中对于心和心身合一的理念。“心”在藏语中称为“三木”,具有意、灵、识等含义,“心”可分为心王和随从心。心王是聚集六识的主心,它有五十ー心所等随从心。可以细化为
二百七十多种随从心,广义为善心、悪心、五记心。这些心在議过人体的五官(眼、耳、鼻、舌、触)和身、语、意对外界的後触而产生贪、嗔、痴,不断地在追求(贪)和怨恨(嗔)的回中糊涂(痴)地存在。人体每天都会产生欲望,为自己的望雨奋斗。当得到所想要的东西时,不一定能满足,反而欲望更高,但追求更高的目标时,不一定很顺利。倘若不顺利就会埋怨甚至怨根,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在糊涂中生存。藏医学心身合一的理念能够解释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因缘,所以它的理论有无穷的能量让我们去学习。
藏医学比其他传统医学更具特色,这体现在藏医学与佛法的完美结合方面。在藏医学中极为提倡“因果”理念,认为心身的健康与否以及欲望的得失都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因果的存在颇具科学性,如同科学实验,如果没有前期的实验就不会有后期的实验结果,万物离不开因果定律的制约。因果的理论也是现代科学的主要思想,但现代科学只强调因和果的关系。然而,藏医学认为因和果之间还有缘,若没有缘,即使有因也不会有果,如人体生理性的隆、赤巴、培根是因,但若没有时令、鬼崇、饮食、行为等四缘,隆、赤巴、培根就不会成为病理性的果。所以运用因果理论能完整而科学地说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关系。藏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并不只是个人饮食、行为之缘,个体疾病的产生除了自身因缘之外,还与周围的大小环境、社区及社会都有关系,这就是藏医学中所谓的时令和鬼祟。
通过深刻地认识心身,即亲身的体验和实验,方可帮助自己和他人解脱。青藏高原如同一个大的实验田,众多历代藏医学智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领悟基础理论并付诸实际操作,在病人身上得到有效的实践,继而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使得药物配方中各成分的含量都能被精确认知。同时,他们深知修心可以使身体更加健康。藏医有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修心来实现的,虽然用现代科技暂时无法解释,却有惊人的治疗效果。
例如:青海的一位老出家人曾二十多年闭关修心,自八十年代开始用自己悟道的方法解除了无数病人的痛苦。
2.藏医学是大乘法
在佛寺的医方明传承中,传统的认识是:大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得到最高境界的人才能修习藏医药。藏传佛教,较汉传佛教、南传佛教更全面,广泛吸收了大乘、小乘和密乘佛教的内容。藏传佛教的权威典籍为《甘珠尔》(佛语部)和《丹珠尔》(论疏部),前者是佛陀亲自讲述的经律,后者是学者诠释的汇聚。佛教内部有不同的传承方法,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教派”。大乘佛法主张男、女均可成佛,修行次第分为三层:首先为下土道,为潜意识培养,领悟到世间万物的存在及因果轮回,继而为其做准备;此时就要上升到中士道,远离世间的种种烦恼;而寻求解脱则需要上升至上士道。上士道,也是汉传佛教所说罗汉道,但大乘佛教的要求是发善心、菩提心,对待众生均平等。发过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是佛子,能让所有众生可以敬拜。菩萨的主要工作为六度,其中包括般若度。般若度是指认识万事万物的存在,是要得到无上的智慧。般若度分为三种:通达胜义慧,通达世俗慧,通达饶益有情慧。通达世俗慧是精通五明学的智慧。五明学包括:内明学、因明学、工巧明学、医明学、声明学。从这个角度讲,医学是菩萨的必修课,学医明者必须是发有菩提心的。
藏医药修习者的要求和标准提倡的是医德六根本,即:有智慧、有善意(菩提心)、有品德、身语意熟练精通、精进、悟世间。在《四部医典》第二卷第三十一章中言:“因由足智心胸善坦荡,信誓旦旦品貌亦端详,勤于本业人道又贤良。”又言:“第二心胸坦荡菩提志,修成根本结业第一者,正视苦痛益众心虔诚。善恶慈嗔爱之皆平等,慈悲为舍大喜四五量。”由此可见能有善意便是发过菩提心之人。只有发善心方可行医并得正果,故藏医药学为大乘法
3.藏医药的特殊传承
藏医药特殊的传承渊远流长。自公元8世纪的字妥宁玛・云丹贡布最布开始,公元12世纪的宇妥・萨玛元丹贡布、公14~16世纪的藏医南北学派、公元17世的第司・桑杰嘉措、上世纪的钦绕诺布、当代的藏医药宗师措如次郎和叶西大师,他们一直着传统的医学教授仪式,包括口耳相传、师徒传授和寺院教学等特有的传承方法。就以我们的恩师措如次郎大师为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通晓,堪称为大家。恩师措如次郎大师也是从作为起意纯洁的学徒开始得到了诸多恩师的传承,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了各种经典的传承,并用一生的时间钻研《四部医典》等诸多经典著作,领悟了最全面最深远的藏医药知识和技术,成为藏医学界最权威的导师之一。如此特殊的传承方式,所诞生的巨著和藏医学大家,说明了藏医学的特点和魅力之所在,是现代藏医学校教育所远不可及的。
如今,新出版的藏医药经典著作浩如烟海,也有很多藏医药老师,然而,起意不净者不足以成为藏医药的真正传播者。众所周知,《四部医典》全名为《甘露精要八支秘诀续》,全称中有一字是“秘”,它的意思是《四部医典》的内容要保密。为何要保密?对谁保密?因为起意不净者会滥用医典,故对此类人要保密。导师传承经典如同宝瓶之甘露,学徒如器皿,器皿要干净否则就是污的器皿。藏医药经典中所提到的掺污器皿有三种:1耳不听,如器口下覆,即为一种态度当接受新的理论或未涉及的内容时,首先应放下执我,待完成后提出问题或异议;2、不能注入;心不记,如:器底穿漏。听不进去,怎样努力都是白费;3、具烦恼,如:污染器皿。起意不净,如同器皿已被污染,难输进去也会被污染,这是最可怕的器皿。如学徒之起意纯洁有助他之心,传播藏医药就不会有民族、地方、国籍等障碍。宇妥・元丹贡布等诸多藏医学者、专家的发愿是利他而得乐。医药的魅力是无穷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能享用的藏医药魅力。本人理解的藏医药魅力是藏医药独有的理论及实践的完整性,如果按藏医药修习者的要求和标准,它是大乘法,以利他而得乐为目的。藏医药修习者的起意要干净才能得到它特殊的传承。
--根据贡却坚赞博士2013年3月在上海做报告的讲话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