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3月1日,美国著名飞行员林德伯格不满两岁的儿子在家中被绑架,尽管按绑匪要求支付了巨额赎金,孩子还是被杀害了。随后展开的案件调查中,有人接受调查被证清白,有人隐瞒实情选择自杀。直到两年后警方才锁定一名有前科的非法移民——郝普曼。指向郝普曼的不利证据有很多,包括被发现的赎金、笔记专家的鉴定以及目击者的指控。虽然他辩称无辜,仍被判定有罪,于1936年4月执行死刑。
优秀的作家都是敏锐的,这起绑架案成了英国侦探小说大师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源泉,她在1934年创作出版了以上述故事为背景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以下简称《谋》)。《谋》除了精妙的故事结构、丰富的背景知识以及传统的严谨推理外,在故事的结尾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被感性裹挟的简单答案,一个被理性分析的复杂答案。小说选择了前者,这也成为《谋》饱受争议的关键,在我看来,争议使得作品从优秀迈入伟大。
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备受导演们青睐,《谋》也不例外。几十年来,它数次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以及舞台剧,其中最成功的是星光闪耀的1974年版本,因为它以忠实原著为出发点,虽有所改编,不过减去枝叶,保留了精华。只是74年的拍摄技术和表演风格与当下的年轻人相去甚远,所以《谋》有了时尚的2017版本。
有了严谨的成功74版,2017年的《谋》宣传侧重在当下擅长的——颜值、眼球和演技上。当红的俊男靓女被狂风暴雪阻断在与世隔绝的车厢里,而车上还发生一起凶杀案。为什么不去影院一观呢?
没有看过《谋》原著和1974年版本电影的观众是幸运的,在影院里等待他们的将是一部多位大牌出演且演技在线的悬疑侦探片。但对于深谙原著的观众来说,2017年的《谋》被改编的不伦不类,甚至带着尴尬。若仔细剖析尴尬的源头,就会发现整部电影里,甚至说《谋》的电影改编史里都透露着四个字——与时俱进。
这从对被害人美国富商雷切特过往的描述里可见一斑。
小说中雷切特是绑架案的直接参与策划者,在审判的时候买通了“美国法律”获得了无罪判决,但在美国无法安全生活,转而隐姓埋名到了国外过着商人富足的生活。1974年的电影是这样描述的:雷切特是绑架谋杀案的幕后黑手,用钱买通了杀人犯,杀入犯是在上电椅的最后时刻喊出了他的名字,所以他不得不离开美国。2017年的描述是,雷切特是绑架案的直接参与者和策划者,但在公正审判到来之前逃离了美国。
从可以收买的法律到可以收买的犯人,最后到侥幸逃脱,美国电影的与时俱进还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改编电影与时俱进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毕竟时代和观众都在改变。这种变化如上述般自然而然,我是可以接受的,相比而言,黑人退伍军人兼医生阿布斯诺德的出现就过于突兀了。
阿布斯诺德上校在原著里被描述为“四、五十岁的高个男人,体态消瘦,黝黑皮肤,两鬓稍微有点灰白”,他并没有医生背景。(关于为什么要让他“兼任”医生,在后边会有分析)就故事而言,黑人或白人无可厚非,突兀的是为了他的黑人背景硬生生在电影里植入种族色彩。也许这是来自好莱坞的潜规则,奥斯卡得奖影片必须有黑人参演。
再参照最近美国国内的多起事件,倒也能接受导演是迎合形势而做“与时俱进”的种族方面的改编,好在对原著影响甚微。2017版《谋》最诋毁原著的是整部影片渲染的“人人都是病态和破碎”的普世价值观。
翻看原著或者1974年版本的电影,“陪审团”三个字是案情推动的重要线索。12个因为亲人被害而伤心的人,重拾起破碎的灵魂,把东方快车变成审判凶手的法院,法院的基石就是他们的“坚强意志”。原著波洛侦探对俄罗斯公爵夫人(就是带着女仆的老太太)的印象是“难看极了,像只癞蛤蟆,一对眼睛宝石似的发着光,又黑又神气活现,显示了她那潜在的坚强意志和一眼就可感觉得到的智力”,接下来全文不止一次提到老太太的“坚强意志”。不仅老太太,这种生而为人要追求公正的意志贯穿在每位参与者身上。当看完原著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十二(事实上十三个)个精力充足,人格圆满的陪审员,进而为波洛让出选择权做出铺垫。
反观2017年的《谋》,观众得到的是十二个破碎卑微甚至猥琐的灵魂,不,加上波洛是十三个,原著里冷静的波洛也成了人生中有脆弱污点的人。为了迎合大众“每个人都要有两面,每个人都是病态”的现代观影心理,波洛下火车时才咏诵了一长串话。
当波洛审判完众人,独自走出车厢,身影的特写高大又沧桑,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2017版的《谋》还有个重要改动,在原著里分析案情的人除了波洛还有两人:精明的医生和有条不紊的董事。而在本剧里医生的角色被阿布斯诺德兼任了,精明被赋予给波洛,董事则被形容成一个寻花问柳的废物。为什么要如此处理?是为了突出波洛一个人!那么为什么要突出一个人,因为那事关美国梦。
曾经和朋友做过一个讨论,关于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结论是:中国梦是国家的伟大让个人伟大,美国梦是个人的成功使国家成功。1620年五月花号以上帝之名缔结的公约诠释着美国梦的三大要素:个人、牺牲和上帝。
个人:回过头再看2017的《谋》中对波洛意外的其他人的刻画。被抹黑的董事,裁剪掉的医生以及在被调查时都遮遮掩掩形如鼠辈的旁人。他们的“坚强意志”都变成了“苟延残喘”,被用来反衬一个人,波洛探长最后出现的特写像不像拯救了世界的美国队长、超人、蝙蝠侠呢?
牺牲:牺牲的精髓是“你快走,不要管我”,勇士表现出来的是舍己为人,罪人就是气急败坏了。2017版本的《谋》中有这种“你快走”的情节,而《谋》的原著里没有勇士也没有罪人。
上帝:这是我最为诟病的!为什么在2017版本《谋》中嫌疑人们要在山洞里摆出一副《最后的晚餐》?是等待谁来救赎或者宣判?波洛还是他们自己?这不得不说,是种意识形态的拙略展示。
总体说来,2017年的《谋》是成功的,它汇聚了拥有精湛演技的成功演员,也成功的将十分复杂的故事浓缩到一部电影里,也迎合了评委、观众和市场。然而过多的星光也不能令它无法成为一部伟大的侦探小说改编电影。伟大就是专注于做一件事,比如讲好故事。
1932年,一场绑架案改变了林德伯格家的命运,支付巨额赎金,孩子惨死,身怀有孕的母亲伤心命绝,坚强的父亲呑弹自尽,深爱孩子的保姆自杀身亡。而一个作家用一个伟大的故事,令灵魂安息。此后,总有人想为它贴上其他标签,这可以说是与时俱进,也能说是在消费“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