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让吴京被3万网友骂上热搜的文化自信

文/扎叔大志志

个人公号:扎心调研室——你手机里的思想潮牌

全文字数:2629阅读时间:8分钟


我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时,当电影进行到王磊带着救援队推动撞针点火,身后各个国家的救援人员纷纷加入。就在这一刻,观影厅里的所有人,包括我,大家都是一个动作:上身从靠背上挺直,笔直的坐着,聚精会神的看。

坐在影厅里的观众,好像都被这个情节揪住了心,不自觉的想更加的靠近屏幕,靠近这部电影里的故事。

《流浪地球》,上映9天,票房破27亿。上一个春节贺岁档破20亿的电影,是最受中国人买账的喜剧——《唐人街探案2》。

科幻电影,起码在我印象里,说到科幻,再演到电影上的,是好莱坞。不管是硬还是软,只要是带有科幻色彩的电影,高质量的水准就出在好莱坞。

 01 

《太空漫游2001》,《星际穿越》,《星球大战》,这些片子都有经手好莱坞。而中国这部《流浪星球》,首部中国色彩的硬科幻电影,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种族歧视,没有外星人,只是纯粹的一个全人类为了生存拖家带口拉地球的故事。

同时这个故事落在了一个小救援队上(没有看过原著,仅看过电影),却让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跟着故事揪心。

但是这两天网上确实也有一个很“科幻”的大瓜让我吃了个过瘾——吴京因为这部《流浪地球》被3万网友怼上热搜。

大抵是众多网友认为这部电影的“含京量”太高,有点强制贩卖爱国情怀的意思。而且可怕的是,还有人在豆瓣上给这部电影疯狂刷低星。

但是现在看来,好像吴京这次微博被怼,没有一点“冤枉”,确实没白挨。一个明星被3万网友骂上热搜,然后自己投资的电影狂赚20多亿。吴京怕是做梦都没想到这种科幻操作。

20亿的《流浪地球》,吴京也没有白挨骂。

其实这也证明了这部片子的话题性,有人骂,就代表有人关注,有人关注,自然有话题。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在某种角度上是看,是转化率最高的互联网变现案例:3万流量换了将近30亿的票房。(这么看来,我也好像他妈的被骂,这样起码我的公号能赚钱了)

 02 

吴京确实没白挨,网友也确实骂了。但是仔细想想,好像是因为我们对于吴京的《战狼2》诟病太多。

什么中弹不死,举着国旗走过交火区。大家都在喷吴京强制爱国,疯狂洗脑。但是《流浪地球》这部片子,背景宏大,关乎全人类。因为是中国制造,所以合情合理的落在了中国人的身上。

换个国家,如果是美国,那么拯救世界的主要人物是美国人;换成英国,那就是英国人。

所以,哪里来的爱国?

《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特色的硬科幻电影,其实是实现了中国在科幻类型片上的文化自信。别人有的,我也能有,只是我拍的慢而已。

吴京被骂,真的是我们对于科幻片的审美已经拔高到认为《流量地球》是烂片了?这真的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还是我们对于自己不自信?

我们一边看着《星际穿越》潸然泪下,一边吐槽自己的国产科幻类型片拍的不近如人意。好像我们的审美就已经成为了好莱坞量级的。

从故事而言,歪果仁单枪匹马拯救世界,我们习以为常,但是中国人号召全人类拯救自己就变得不可行了。这好像就变成了一种病态,明明我也可以拿出来真枪实弹,但是我总觉得梦幻,好像这些东西不应该出自我之手。

从技术上来讲,好像我们自己的制作只配5毛特效,重金磨砺出来的特效大片就变成了别人家的。

我们好像是家长一样,一直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自己家的笨蛋考了100分就是抄的。

 03 

中国的科幻大片,或者说,咱们自己能拍出这种量级的科幻大片,确实来之不易。也可能是因为这份不容易,让这部电影变得有些“梦幻”到让我们自己不相信。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刘慈欣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刘慈欣,凭借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送上国际神坛,《三体》,《球状闪电》等等。

刘慈欣是个60后。

60后的中国人是什么?不是抛弃的一代,也不是梦想的一代,而是震惊的一代

“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代人在你们的有生之年,看到你们周围的世界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很认同他这句话”

——刘慈欣答央视记者问。

没错,60年代中国的一系列改变,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基石,也早就了刘慈欣这样的属于中国的世界级科幻作家。

1956年四月,中国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从地上到太空,从开荒发展到征服星辰大海。正是因为这样,有了刘慈欣的科幻梦,也有了中国真正上第一部可以称得上是科幻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以及后来的《霹雳贝贝》。

中国的航天事业哺育了中国的科幻文学和电影,但中国的科幻文学和电影却没有及时反哺中国的航天事业。

因为同时期的美苏“太空争霸”,催生了美国科幻电影的井喷,也是因为这样,我们看着美国科幻大片长大,而对中国的科幻印象是Low,慢慢导致了中国硬科幻科幻对市场的不迎合。

中国不缺乏科幻素材,航空航天事业的成功,成为了科幻发芽最好的土壤,但是,中国电影人不敢去想也不敢去拍。

好像是骨子里带着务实的性格,中国人不敢去想未来,也不敢去想太空,只是看着眼前和脚下。

所以说这部片子,来之不易。

 04 

近几年的电影,除了原创喜剧和原创故事之外,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源自于“毁原著”。而毁的最多的原著,是武侠和神魔异志。

每年的西游翻拍成了主菜,然后是《聊斋志异》,《封神榜》,钟馗吃鬼等等。说实话,这也不失为一种科幻类型,玄学,神学,也是幻想出来的。

也许就像牛顿晚年所信仰的——科学的尽头就是神学。因为科学尽头的不可思议,在我们看来也许就是魔法。

但是,我们好像特别容易认同中国的神仙打架,却不敢认同有一天,中国可以成为在太空中拯救地球的中坚力量。

从神魔异志的毁经典,到《流浪地球》的“毁原著”,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探索。

我们的文化血脉里,其实很早就有对于科幻的独特理解。《山海经》、《搜神记》是神仙幻想,但又何尝不是一种科学梦幻呢?

电影里的外星生物体型巨大,那我们自己的神话系统里的生物有没有可能也是外星来的呢?这都不好说。

可是我们自己更愿意去认同自己认为对的文化,好像中国就是只能有神仙和妖怪不能有外星人一样。

其实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中国制造更加自信,《流浪地球》中国制造的硬科幻,说不定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神魔异志”。

 05 

《流浪地球》为什么这么成功?在我看完以后我发现,其实这部电影的代入感很强。

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故事,主角也是中国人,更不用说,整个片子都有一股中国人独有的“恋家癖”的味道。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对家这个概念的归属,看上去背着地球跑路的不可能,在春节期间却充满代入感。

地球,其实就是人类的家。我们这个渺小的种族,诞生在这颗星球上。地球对于我们来说,是故乡。

但是纵观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地球末日,人类迁徙的最终目的是殖民与其他星球。先进的飞行器。就像电影《太空旅客》一样(“星爵”和“表姐”包裹科幻外衣的性爱大片),所有人都是旅客,是为了去新的星球居住。

《流浪地球》的人类迁徙是要带着地球一起。就像中国人对于家的独特依恋,不管在哪儿,不管多远,我都要回家。家这个概念、印象、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印在血脉里的基因。

而且在电影当中,不止一次表达了家庭的概念,从刘启的家庭矛盾,到刘启和韩朵朵的兄妹情,这都是家最具体的表现。

因为这样的情感在,才让我们觉得流浪地球这件事,不再冷冰冰,充满了中国最特色的情感。

写在最后:

阅读千万条,点赞第一条

看完不转发,作者两行泪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可以给我赞赏,或者关注我的个人公号哦~

吃饱饭才能写出更好的内容给你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地球》:让吴京被3万网友骂上热搜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