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不是阅读丰收的一年。特别是9月份之前,种种原因导致自己难以集中精力阅读,只能靠着综艺、电视剧和网络小说打发业余的时间。十月份,才发觉自己很久没有读书写字了,才尝试重启阅读。所以下面记录的,是这三个月来在阅读中的惊喜时刻。
从不正经的东野圭吾和过于正经的科幻开始
想要重启阅读,首先要重拾从阅读中获取快乐的能力。长期没有读书之后,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东野圭吾的 《名侦探的守则》 。
如果想读一本类似《白夜行》或《嫌疑人X的献身》那样既有精妙推理,又有人性揭露的推理小说,这本书注定会让你失望。不过正是东野圭吾这次不正经的尝试,能够让我轻松重启我的阅读。
这本书披着本格推理的皮囊,但玩弄的是诡计、脑洞和不止一点的恶趣味。
读者顺着侦探的思路,遵循着本格推理套路试图发现案件真相时,总是从出乎意料的角度受到作者的背刺,再被嘲笑一番。而这种恶搞性的愚弄被发现后,我更想说的是,「这什么鬼啊!」
例如:
为了制造不在场证据而斥巨资修建的可以通过机关爬山的豪宅(有钱人的世界)。
尸体之所以被切碎,是因为被捆绑后的身体上留下齿孔的形状,而凶手在邮局工作,职业病犯了想撕邮票而已。
花费精力破解的死者留下的留言线索,原来是「叫医生来。」
当然,啼笑皆非的揭秘背后,作者真正想嘲笑的不是掉入陷阱的读者,而是僵化的日本推理套路。就像书中主角打破次元的对话,
虽说是那样,但如果作更详尽的说明,岂不会被读者看穿了么。因此不得不刻意的要作出误导。
读完这本只要不动脑就不会烧脑的轻松小说之后,我开始在科幻小说上找找感觉。我在kindle上读了刘慈欣的中篇 《时间移民》 和另一个我很喜欢的科幻作家特德·姜的新书 《呼吸》 。
刘慈欣的作品继续不以文笔见长,但他恢宏的叙事和奇特的想象,让人无法停止阅读,一直要读到最后的结局。在这个以100个世纪作为时间跨度的旅行中,大刘将他对人类演化的想象具现了出来,同时通过结局向读者暗示了他的批判与选择。
说这是本正经的科幻小说,实在是因为文中爱情的描写。太过于不细腻,甚至笨拙到令人感动了。但就是这样的一缕色彩,给这趟理性、冰冷的「时间移民」增加了很多的温暖。
而特德姜的这本新书,则是真正的正经,或者说是严谨。无论是所选用的科学还是描述方式。
例如《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像在写一本实验记录,详细地记录了如何培育一个人工智能宠物,并谈论由此引发的社会性问题。
而《呼吸》这篇小说,用一种具象的方式,描述了一种通过空气压强生存、思考的人类,讲述了熵增的现象。
《前路迢迢》则是一个短短的思想实验,当一个实验能够证明人类并不存在「自由意志」时,人类会陷入什么样的境地。
这本书的故事大部分并不算有趣,但在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挑逗思想,把我们的思维牵扯到从未到过的地方。
《呼吸》这本书,我是在周六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之后还意犹未尽。我想,好消息是,我的阅读能力或许已经重启成功了。
从综艺到文学
在今年,我最喜欢的两个综艺是爱奇艺的《乐队的夏天》和b站的《说唱新世代》,而在阅读中,偶尔能发生的联动,让我惊喜不已。
「冰山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这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而《太阳照常升起》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这一理论的作品。男主在战场上下体受伤,所以与女主之间彼此相爱但无法在一起。书中描绘了他不断地看着女主与不同的男士交往,而他一直以最好的朋友自居。那爱而不得,佯装潇洒的复杂情感,就埋藏在了「冰山」之下。只在独处的深夜中才会爆发,
在白天,对所有的一切你都能容易能做到铁石心肠,但是到了晚上,可就不一样了.
当读到这一句时,我脑海中突然想起的是五条人在《乐队的夏天》决赛上表演的歌曲《地球仪》,在一段魔幻荒唐的想象之后,突然向对面喊出的「为什么你还是滴酒不沾,为什么你还是铁石心肠」。
无论是书中描绘的略带挣扎的感情,还是歌中荒唐的胡言乱语,其实都在向读者和听众透露着,那浮在水面的「冰山」之下,是一个正在滚烫喷涌的「活火山」。
「我从说唱综艺里找书看」,这句话成为了现实。节目中一个喜欢的说唱歌手提到 《南方高速》 之后,我很快下单了这本听闻已久的书。
只有一件事他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匆忙,为什么深更半夜在一群陌生的汽车中,在谁都不了解谁的人群中,在这样一个人人目视前方、也只知道目视前方的世界里,要这么向前飞驰。
读到这一句时,我才惊喜地明白了鱼翅在《我是我最后的目击者》的那一段rap:
为什么要这么匆忙
身边的人变得疯狂
我想要在末日的公路
置身于陌生的车辆
彼此间一无所知,直直地目视前方
用72小时丈量,结束生命的流亡。
心理学与读诗
诗与心理学当然是没啥太多关联的,放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凑出4个副标题而已。正像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里提到的,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总是有限的,新的信息进来,旧的信息就会被挤走。而一个舒服的容量大小大概是4个。
不过读诗也往往和一个人的心理有关,虽然不似心理学的严谨,如果能触动读者的心理又或者读者发现诗人真正的心思,往往更能体会诗的精妙。
《既见君子》 里,这样剖析古诗十九首中的一句「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这句诗各家注解,都会引《诗经》「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一句,但我觉得不如引《白云谣》更透彻。「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周穆天子驾车西游,与西王母相会于瑶池之上,酒意阑珊,她明白他是要走的,就唱了这样一首悲伤的歌。「道里悠远」是遥远,「山川间之」是阻隔,正可以作山水「道路阻且长」的注疏;「将子不死,尚复能来?」正是「会面安可知」的意思,都是用疑问的方式,来遮掩内心的洞明,因为若要真的想再见面,万里山河又怎么会是问题,但就是不捅破,不逼迫,而是转过身来替对方找借口,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温厚与深情。
如果不懂这句话背后藏着的心理,我们也不过认为是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和渴望对方回家再相聚的愿望。可若明白这句话背后的绝望,才明白「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其实已成「死别」;才明白「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不过是为对方找的借口和对自我的安慰。
相比于《既见君子》中,以诗人为线索串起整本书,《诗的八堂课》 更加的凝练,分别从4个角度和4个主题去谈诗;讲诗的书很多,很少有人像江弱水一样,讲的另辟蹊径又趣味横生。
第二章《滋味第二》,把正在读书的我给讲馋了。
例如在讲杜甫的这首「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溜匙兼暖腹,谁欲致杯罂?」
以最后一例来说,「滑」是触觉,「香」是嗅觉,「暖」是温觉,「溜」又是视觉。「雕胡饭」是菰米饭,那么软,那么腻;「锦带羹」是莼菜羹,那么香。「溜匙」是说像陈年茅台的挂杯,因为莼菜有胶质,在调羹上面有点黏。
而在《声文第三》中,讲解了诗人对声音的重视,如讲解杜甫的《野人送朱樱》诗,「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作者这样讲述杜甫对声音的妙用,
现在,仔细注意你的口型,「细写」xixie双声,都是齐口呼,发元音i时,舌尖流露的正是樱桃的纤小和动作的轻微。「匀圆」yunyuan双声,都是撮口呼,发元音ü时,嘴唇撮圆了,正好张成樱桃小口。
读到这些地方,不禁拍案叫绝。我一连在旁边写了三个「妙」字。
心理学显然是科学,但是它的有些结论却是充满诗意的,特别是在这个浮躁、金钱至上的时代。
在「打工」、「赚钱」、「内卷」等词汇与现实不断地加重我们的焦虑时,《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 告诉我,心理学家早就开始了对积极情绪、幸福的研究。「积极思维」、「人际关系」、「兴趣」、「健康」等等,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决定着我们能否拥有积极的情绪,能否获得幸福的生活,而金钱只是这些因素中的一个。
而在 《内在动机》 、 《动机心理学》 中,心理学家用科学实验告诉我们,金钱与奖励会损害我们的动机,绩效制度会降低员工的自主性;而对「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的追求,才构成了我们幸福的来源。
感动瞬间
依然是上文提到的 《南方高速》 ,它作为我的年度惊喜,远不止那一个故事,而是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与感动。
在读之前,我本以为这位来自阿根廷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会和同样来自拉丁美洲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类似,想象过于丰富以至于读得眼花缭乱。实际读后,才发现我之前对这本书的畏难情绪让我错过了很多。
其中多篇故事在读完之后都给了我很多美好的阅读体验与极大的情感冲击。
例如《妈妈的来信》这个故事,描绘出了在爱情与亲情中的排挤与排遣,整篇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直到最后让主角直接表达,将情感喷涌而出,读到最后的那一刻,我的心脏似乎被紧紧地捏了一下。
还有《病人的健康》、《科拉小姐》,都以浓郁的感情触动了我。也许只有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才能孕育出这样情感丰富、饱满的作品。
距离高一时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大约有13年,距离上一次放弃读《1Q84》也大概有快10年的时间。而这一次读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是我读过的村上春树小说中,最喜欢的一本。不知道是因为村上春树写作风格的变化,还是自己的经历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了。之前读《挪威的森林》或者《海边的卡夫卡》,都感觉蒙着一层很浓的雾,读到最后也是烦闷。这本书开始依然给我类似的感觉,但当故事开始明确自己的走向,我感觉那层雾慢慢地变淡、变淡,直到最后,主角多崎作说出,
那时,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这样的信念绝不会毫无意义地烟消云散。
并坚定地准备向沙罗表白并求婚时,仿佛有一束光照了进来,这本书名「没有色彩」的书,突然出现了色彩。那一刻,使命冲破了宿命,我的心里激动不已。
村上春树在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中写到
说实话,在沙罗说出这番话之前,我想都没想过多崎作会去见那四个人。我本来打算写一个相对较短的故事:多崎作始终不知道自己的存在遭到否定的理由,只能安静而神秘地生活下去。
是的,如果写到这里,那么故事的那层雾刚好形成,也幸好,
沙罗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几乎一瞬间便令这部小说的方向、性格、规模和结构为之一变。我对此也是大为惊诧。细想起来,其实她不是冲着主人公多崎作,而是冲着我这个作者说出这番话的。“你必须从这里接着写下去,因为你已经涉足这个领域,并且具备了这样的实力。”她说。换句话说,沙罗很可能也是我分身的投影,作为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提醒我不能停留在此刻驻足之地。“要写得更深入。”她说。在这层意义上,这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对我来说,也许是一部拥有绝不容小觑的意义的作品。
读到这里,我突然感到,啊,原来我从作品中已经窥探到了这一点,这也算是阅读的意外乐趣吧。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我不知道自己是何时买的这本书。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在学校的时候3次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却从没翻开过。这书名让人想要一窥究竟又望而却步。
这是一本游记,作者与长子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跨越中西部、山区和西海岸;
这也是一本摩托车维修指南,会指导你如何通过假设与实验验证发现摩托车或者任何机械的故障所在;
这也是一本哲学书,作者探讨了「良质」的存在与定义,它关于主观与客观、古典与浪漫、也关于人与机器;
但当我越过游记中无聊的冲突与对话、烦闷琐碎的维修过程和似懂非懂的哲学讨论,我读到了作者通过这段漫长的身体旅行与灵魂反思之后,终于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赎,在精神分裂中,重新恢复了自己的完整。
现在我看到那扇门了,它是在一座医院里。
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他们。我就是斐德洛,我就是他,他们因为我说实话而想把我给毁了。
这一切都对上了。
……
过了好久,我给他一块破布擦脸。我们把东西收拾好,然后放上摩托车。现在雾突然散去了,我看到他脸上的阳光,看到我以前从未见过的表情。他戴上头盔,然后系上带子,抬起头来。
「你真的精神错乱过?」
他为什么这样问呢?
「没有!」
他吃了一惊,但是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我就知道。」他说。
这不算这本书的精华,却又是这本书精华的体现,在人与机械、人与哲学之间,作者自身所散发的灵性之光,才是贯穿起书中一切的主题,怎能不感动。
这不算一篇书单推荐,而是略显私密的阅读记录。
读书不应该沦为一场表演,当没人读书时,人们才纷纷谈论读书。我希望的阅读是一场挑战之旅、一场收获之旅、一场心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