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人生”,促进了时代的变革和进程

  • 题/ 路遥的“人生”,促进了时代的变革和进程

  • 文/一恒独步

  • 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

  •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如果把当代中国文坛比作江湖的话,当然这个比喻的确是不太适合的,姑且就是这个意思吧,有一个作家怎么说也无法撼动他的历史地位,这个人就是路遥。

“人生”出版一书难求

为何这么说呢,他创作的一部小说,对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起到了极为明显的作用,这部小说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做“人生”。

路遥

想来在上世纪80年代,当这部小说出版后,真的是有点洛阳纸贵,一书难求的地步,之所以让很多人愿意看,喜欢看这部中篇小说,当然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路遥创作这部小说的年代,是在我国已经经过了剧烈的动荡后,走向全面改革开放的开端之际,那时,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了高考。可是,当时的高校可不像现在经过一次又一次扩招,成绩稍微好一点就可以接受大学教育。

高加林(剧照)

“人生”中描写的高加林,也是一个奋发有为的真正来自于农村的知识青年,由于在参加高考时临场发挥出了问题,最终没有以高考这种方式跳出农门。但是,高加林在求学期间是勤奋的,学习也是非常刻苦的,尤其是语文中的作文成绩是无比优秀的。

正是凭借着这一点,当然他的长相也是属于可圈可点的,赢得了城市,确切地说是一个县城的同班女生的爱慕。

当然,这个同班女生的父亲也是有一些能量的,为了女儿的好友,那时根本还谈不上为了女儿一生的幸福,动用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让高考失败的高加林,没有回到生他养他,但依然贫穷落后愚昧的乡下,被借调到县广播站当了一名类似于记者的耍笔杆子的主。

刘巧珍(剧照)

高加林在县广播站虽然属于临时外聘人员,他知道自己的农民身份在这里可都是事业编制的人们眼里来说是非常尴尬的。为此,高加林就抱定着决心,一定要干出样子来,让同事和领导们佩服,最终能够吃上皇粮,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家干部。

可是,事与愿违,真的是有点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之说,最终苦于横亘于城乡之间的户口,这一档是无法逾越的屏障,他没能逃脱被辞退的厄运,重又回到乡村当上了农民。

高加林的不幸可谓是与生俱来的

不过这部作品的作者路遥还是留下了巨大的悬念,只要高加林低下头,还可以去村里的学校继续当他的民办教师。这部小说发表后在当时是非常轰动,以至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也拍成了电影。

在此,笔者妄加推测,路遥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是不是有意或者无意地接受了编辑的建议,为了让这部小说更有看头,更有意思的是设置了高加林周旋于两个姑娘之间,一个是他的同学黄亚玲,还有一个就是和他自小生活在一个村子里的巧珍。

再说一下这部小说是不是开创了当代中国小说描写三角恋爱的开端(只是推测一下,不能当真,我也懒得去为此考究谁是1980年后第一个描写三角恋爱的作品和作家的)。

回乡之后的高加林(剧照)                             

故事围绕高加林,包括他在县城的美女同学黄亚萍,黄亚萍的背后是能够让高加林呆在那个位置上的岳父,还有就是自小就爱恋高加林的刘巧珍。作者把刘巧珍塑造成了中国女性之美的代表,生活在贫瘠的西北农村,没见过世面。

她只是一个美丽、善良、一切围绕高加林而存在,按照套路来归类,简单来说刘巧珍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并且单纯到只成为高加林发泄欲望的机器(个人直觉,不别争议)。

这部小说发刊后最为直接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效应,应该上达天庭了,对当时的国家决策层应该有所触动吧,转化为实际的也就是对当时农转非起到了一个直接的刺激作用。

高加林和刘巧珍(剧照)

文以载道这部小说做到了

感觉就在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后不久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范围笔者无从知晓,就在我所生活的马鞍山市发生了这样一个根本不敢想象的变化,也是自建国后在城乡户籍体制上的重大改革。

夫妻一方是城市户口的,另一方包括子女,每一个人都可以用几千元钱就可以购买一个城市户口的新政。这个新政出台后,在笔者工作的单位就有不少职工非常踊跃的购买了城市户口,很多更是全家不惜举债购买。身边的同事为了不错掉这难得的机会,到处去筹款借钱,单位领导们也非常支持,因为这样可以解决两地分居,减少夫妻矛盾,当看到同事们终于交完了钱,全家都使用一个户口本的开心劲别提有多美了。

因为在90年代初的中国有了城市户口意味着可以参与单位的分房,子女可以参加招工考试当工人,参军退伍后因为是非农业户口可以进入企业直接当工人,而不是回乡当农民,真的是有数不清的好处。

黄亚萍(剧照)

当然风水轮流转,现在又另当别论,不少买过户口的同事,又非常后悔起来,因为,现在的农村,那条件比很多在城市生活的都好,至少还有责任田,还有宅基地,能够做到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那般的从容不迫,这是题外话了,人哪有前后眼呢,那不成神仙了。

高加林和刘巧珍(剧照)

还是回到讨论看这部小说上来吧。“人生”这部小说虽然在名义上是呼吁为类似于高加林这样有才华的农村青年提供一条实现自身人身价值的出路。

但真正意义还是为打破我国自建国后就形成的城乡两元结构藩篱,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不受地域、城乡、体制的束缚,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必须在人事制度上进行大胆改革的呐喊。

高加林和黄亚萍(剧照)

这部小说没有无病呻吟,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已经启动,当时的中国农村虽然还属于集体所有制,但生产队已经拆分,农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手艺做生意,政策已经放宽可以搞一些家庭副业。

农民的生活水平在缓慢中发生了变化和提高。当然,更让我敬佩和感动的是作家路遥敏锐的超前意识和真正属于中国公知的良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路遥的“人生”,促进了时代的变革和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