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开山之作的《潇湘图》究竟美在哪

对中国山水画略有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南北宗”之说始于明末的董其昌,他在《画禅室随笔》中以禅喻画,参照禅宗的南北宗将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两大宗派。“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为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南宗则王摩洁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他尊的“南宗画祖”是王维,“北宗画祖”是李思训。按董其昌的分法,北宗是着色山水,南宗为水墨渲染。

在前面谈到荆浩时,我也说了,画史上并不以李思训为北宗之祖,而是以荆浩为北派山水的实际之祖。无独有偶,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大家公认的也不是王维,却是五代南唐画家董源,他创作的《潇湘图》也被画史上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今天,我们就要聊聊董源和他的《潇湘图》。

董其昌分南北宗时,是以禅来分的,禅的南北宗从唐开始的,画的南北宗主当然也必须是唐人。王维被称为诗佛,又是大文人,画中还充满了禅意,故被定为南宗之主。其实在他心目中,也认为董源才是真正南宗源起。这从他接下来的一段话可知:“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又说“巨然学北苑,黄子久学北苑,倪迂学北苑,一北苑尔,而各各不相似。”

董源,生于唐末,卒于宋初,因曾任五代南唐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从史料记载来看,董源前期是学李思训的着色山水,后来又取法王维,多画水墨山水,再吸取荆浩的墨法加以变化,集三位大师所长于一身,遂成就自己的面貌。郭熙在《图画见闻志》中说他“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董源是一个全能型的画家,《宣和画谱》中收录了他53件作品,除山水外,还有牛、虎、龙及人物等,但最有独创性且成就最高的还是水墨山水。特别是他用自己首创的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山形水貎,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汀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米芾评论说:“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我们再来看看《潇湘图》。绢本,设色,纵50.2厘米,横140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纵横比接近1:3。在画面的右下角岸边,有两组人物,近水边一组有五名乐工吹奏击鼓,接近画面边缘的地方,有三名女子,穿朱衣的两人并立站着,身前一名白衣女子提筐回头顾盼欲言,两组人物都是在等候迎接那艘将要靠岸的官船。船上,一着朱衣的贵人端坐其中,一侍者擎华盖恭立其后,一侍者则跪禀于前;船上还有二船工,一横篙于前,一摇橹于后。左下角,则是几株芦苇在自然生长。江上有小船点点,远处有一组渔人正在起网,看他们协作的样子,定然会有一个不错的收获。画面上半部也是画的主体,连绵的山峦,茂林远树,云雾隐晦其中,在他的披麻皴点染下,显得浑厚滋润,江南山水风貌俱得以表现。画面是如此的平淡,又是那样的意味深长,充满了“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的意境。

从这幅画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董源敢于突破章法柜架和结构观念上的限制,更有他艺术修养的凝聚,不愧为南派山水画之祖的美誉。

庄子云:“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董源以他特有的艺术造诣和境界影响了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从北宋后期至元代,董源的地位步步提升,至元末,董源已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大宗师,后来的“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清“四王”都对他顶礼膜拜。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开山之作的《潇湘图》究竟美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