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小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齐帆齐微课

中午闲暇,看到一个短视频,讲了一则小故事,非常有意思,还深受启发,记述分享并简谈感悟。

思维

话说有人在足球场扔了一根针,找不同的人来找针,看这个人怎么去找,能看出这个人的水平、素质和能力。

有一位英国人,他很守规矩,让他去找针,他想:“找就找吧。”在足球场里,非常认真地弯着腰、低着头,一圈一圈地找着,不知转了多少圈,实在是找不着,把他累得够呛。腰疼,口渴,饥饿,看到旁边桌上放着点心、水果和饮料,但不好意思张口,因为人家没说让咱吃喝啊,最后,他悻悻地对组织者说:“对不起,我没找到针!”

这是我们经常说的“典型的小尖头,很认真”。我们生活当中就有这样的人,很认真,但不善动脑子。

接着进来一位法国人,法国人很机敏,很聪明,还有点小狡猾,让他找针,他想:“要找针,这么大一个足球场,怎么找?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既然进来了,不找又不行,那就找吧。象征性地转了一圈,走出足球场,看见旁边有吃的喝的,坐下来边吃边喝,最后摸摸嘴说:“对不起,我没找着。”他不屑。

我们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很聪明,但就是不肯用心。

然后进来一位德国人,德国人进来后,心想:“怎么找针呀?”他回头问组织者:“我可不可以提问题?”组织者说:“我叫你找针,没有说不许你提问题,你提吧,什么问题?”。

他说:“能不能给我一样工具?

“你要什么工具?”组织者问

他说:“给我一根拐杖。”

他要拐杖干什么?噢,是要在足球场上打格子,磨刀不砍柴功。他用拐杖打了许多格子,打完格子,歇一会儿,渴了饿了就去旁边吃点东西,再一格一格去找。人们在诺大的足球场里判断有针没针、找得到找不到,光靠眼睛找是不行的,但在一米见方或者两米见方的地方,看有针没针,人的眼睛是能判断的。就这样,他一格一格,一格一格地找,最后终于找到了。

我们在学校学习,一般都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较多,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工作以后,按部就班,能够做到认真负责、敬业忠诚,已然是称职或优秀员工了。但是,如果坚持结果导向,是否善于动脑筋?是否思维开阔?是否能够尊重规律、寻找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达目的不罢休?只有少数人能做到。

看似德国人是“工具论”,就是做什么东西就要有什么样的工具、设备,没工具设备就不能做。其实不然,他是做什么事先寻找做这件事的规律,找着规律后,考虑工具,最后完成任务,达到结果。

以人为本,这不是一句空话,什么事都是依靠人去研究的,人是最复杂、最有潜力的。我们现在一说研究,就找一帮人来问问题,填问卷,当然,了解市场掌握已发生的情况可以作为基础,但如果我们想有创造、有创新地完成一项工作,光是调研问卷是不够的,创新和创造是需要有预见性,需要尊重规律,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科学发展观思想等,这才是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创造

22年度年度写作营第81篇,1045字,累计112023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则小故事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