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旗卡想到的

不久前给小可乐买了一本国旗书,一共42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对国旗国徽及风土人情的图文描述。第一天,给她看了5个,很快就记下来了。等第二天再问,张口就来。惊异于孩子认识图像的能力。最近,小可乐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愿意背三字经和古诗,愿意看书并且让我给她长篇地读,愿意听儿歌并且加以模仿。

开始,会结合该国的风土人情加以解释,加深印象。比如:看到日本,指着富士山给她说多多就要去日本啦,去看富士山,这个富士山是一座死掉的火山,常年被积雪覆盖,是不是很漂亮?对泰国的块状条纹旗,告诉她“泰国有老太太”,她觉得很有趣,看到它就笑嘻嘻地喊“老太太,泰国!”

连续看了三天,认识了十几个国旗,我便意识到,这本书不能满足需求了,必须买一套专门的国旗卡。很快就网购到家了108卡。

到此,小可乐对国旗的兴趣大增,无需再行扩展,往往六七张卡,几分钟就能记住。我便趁热打铁,我问她答,每答对一张,奖励一颗葡萄干。这一政策有效地调动起她学习的热情,让每晚睡前的认知,变成了随时随地可能的意念:“国旗卡在哪儿呢?”想起葡萄干,她会想到国旗卡;看到国旗卡,就会想起葡萄干。这样的学习,怎能不甜呢?

几天之内,小可乐就认识了四十几个国旗,而我如果不看文字根本认不了几个。

前天晚上,我用手机在“学习强国”刷积分,放到一段没有声音的新闻联播,小可乐伸头看了一眼,说“缅甸”,我很惊异,再仔细看,这段习近平会见缅甸国家领导人的场面,后面垂立着两国国旗,即便褶皱遮住了部分图案,她依然能够认出,迈出了从学习到实践活学活用的一步。

想起我小时候被爸爸津津乐道的“光辉事迹”:四岁能说出七十多个国家的名字。那是爸从济南铁路局调回原籍前,我独自跟他在那里待了一个月。依稀记得,爸去上班把我锁在宿舍,有图画书,有饼干,我在靠窗的床上一扭头,就能看到他是否下班回来。也就是在那个月里,我能数到100,认识了很多字。

五岁,在大街上玩耍的我,听说一年级正在报名,拔腿跑到学校,自己按辈分和小名起个大名--井长伟(后来班里同桌4人,三个井长伟,考二年级时,老师建议两个女孩的家长分别改成井伟和井伟伟,三年级我又将井伟伟改成了井娓娓),自作主张报上了。可是学校不收,因为年龄太小,那时一年级入学年龄一般掌握在8岁,特殊一点的也要达到7岁。鉴于我强烈的上学意愿,爸到学校协调,校长让我过去进行了简单的面试,确认我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已经超过了同龄人,同意破格录取。

上学后,完全没有自我,整天跟在大孩子后面转。那时好多家庭很晚才送孩子尤其女孩子上学,同一个班里,比我大五六岁的大有人在。

糊糊涂涂地,又居然一路顺风升到了三年级,把大我三岁的二姐甩在了后面。当时的学校,只有40%的升级率,班里留级生比新生多,学生在同一个年级连续上两三年的现象非常普遍。

到三年级,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数学多位数除法死活学不会。让小姑辅导,她出几道题让我做,做对全靠蒙,不对是必然。无论她怎么苦口婆心讲解,我就是弄不明白。从此我的数学都在30-40分之间晃荡。现在我想,这应该与心智发育跟不上有关,孩子太早上学,真的是有很大害处。当然,那种智力超常的神童除外。

然后我三年级留级,五年级又留级。很幸运地,那以后对数学忽然开窍,拨云见雾的感觉,直接晋升满分学霸。数学也成了日后我求学生涯的强项。这让我怀疑起基础论,原来基础那么差,却能瞬间逆袭,理论上似乎说不过去啊。所谓开窍,应该就是水到渠成,人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看似高深的问题就简单了。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真真不建议孩子早上学和跳级,国家设置的入学年龄和学制规划是经过多少教育家学者研究,又实践验证了的科学的规律,遵循这个规律一定是对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国旗卡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