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尺度,走进片花世界

                                                                                   一

曾看漫威的复仇者联盟,觉得蚁人是个怪诞的角色,没有强悍的战斗力、没有美国队长的盾牌和雷神之锤这样的神器附身,就连形象哪里像只“蚁”?这是个酱油角色吗?

可现在我才知道,蚁人才是所有复联角色中最具有智慧的一个,因为,他永远在变换着“尺度”应对这个世界上遇到的问题。

对,尺度!我们惯用的是一维、二维组成的平面思维,“因果”是前后的推导,“类比”是左右的互鉴,我们站在一个点上,看到是六合八荒,想到的是横亘古今,可曾想过,我们还可以向内、向里去看,向大、向更高的维度去展望,这是一条垂直的思维角度。

这样说可能对很多人还是很抽象,那我们再谈一个概念“还原论”。

我曾问一个嗜书的朋友:“你会找一个不爱看书的人当你的女朋友吗?”

他说:“以前不会,但现在可能会了,因为所有的读书都是在做还原论,智慧的人在生活中处处可还原,就像我奶奶做饭一样……”

一开始我是不理解他的回答的,但现在我把我的理解告诉你,还原论就是尺度的智慧,是从物理学中抽象出来的哲学思想,即相信复杂现象背后都存在普遍的规律,往大的尺度看,所有的书,所有的道理背后都有着更简一的规律指导着,就像爱因斯坦说“我只关心宇宙生成的法则,其他都是对它的注解”。往小的尺度说,事物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还原”成小的组成部分来理解,复杂机体终归由小尺度的简单因子构成,而这些小因子的组合规律,就是解决大尺度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管是宇宙的尺度,有银河系和太阳系;还是物理的尺度,有分子和原子;亦或生物的尺度,有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你以为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有什么区别吗?一个人和一堆石头的区别,没有!构成的要素上没有区别,但从构成的结构和规则上有区别,非生命物质通过一定的高维组合就能形成生命。

还原论就是尺度的智慧!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还原论,他可以用这种思维去尝试解答所有的问题,看书只不过是路径之一而已,书籍相比于还原,又是小尺度的了。我朋友对我的回答是告诉我:要找有大尺度智慧的女友。看,这就是用还原论在处理现实问题,偷着学到了。

傅盛说,生命的演化里,还有比生物界更大更复杂的尺度吗?我要去学生物学思维,用他们来处理商业的问题,根本就是降维打击。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现在你们知道这个“理”是什么了吗?是背后那个大尺度,指导着各行各业经营的道理。再大尺度,是背后那个指导着人类社会演进的道理。再大尺度,是背后那个指导着生物演化的道理。再大尺度,是背后那个指导着宇宙演进的道理……

但是,我们要思考了,只有降维(高维打低维)才能打击吗?三体的故事并不完整,升维(低维打高维)一样可以打击,想想蚁人钻到敌人的机体里搞破坏。在现实的世界里,我倒觉得升维打击更为常见,降维是用更高级的智慧处理低级的问题,但既然他是更高级的智慧,是我现在往往不具备或认知不到的。但“升维打击”就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学习掌握,那就是往下去拆解,去探究他下面小一个尺度的构成要素,哪里有问题?没发现就再往下去拆解,探究更小的尺度,直到定义问题所在,然后像蚁人一样,拔掉他的电源,摧毁他,大尺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多么容易习得和掌握的方法!

此时我特别想介绍Elon Musk的案例,就是下面做特斯拉这哥们,但鉴于篇幅有限,推荐大家去看《硅谷钢铁侠》那本书吧。前两天他又举办发布会,说找到了高效实现脑机接口的方法,兴奋的一度笑场,天知道还有什么是这哥们干不出来的。

现在我再和大家一起重新审视一个门卫大爷都知道的哲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以前我们只是“知道”,现在我们用尺度的智慧去看这个问题,那就是“面对眼前的问题,我们是要向大尺度去,还是向小尺度去?”一个缥缈的哲学命题立马就有了现实意义。


                                                                          二

说到尺度,我又要提一个我个人的延伸思考,其实是“价值网的边界纠结症”,肯定又有人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没关系,我会一直尝试把系统2的东西用系统1 的方式讲给你听,天哪,什么是系统2和系统1?这个,以后再说吧,或者可以自己百度下,不影响往下看。

我个人的思考方式,就是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有一个“价值网边界假设”,就是虽然我们站在一个起点,准备打开一扇通往未知的传送门,虽然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有多广大,但在出发这一刻,其实未来的空间已经注定了,就是我们要进入一个空间(价值网),这个空间(价值网)的大小其实是既定的,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而已,但未来我们面对的天花板和瓶颈不是意外,是意料之中。就像要做共享单车,产品同质化没有竞争壁垒不是意外;做MBA培训,整个市场的盘子就几个亿,营业额上不去了不是意外;要做个人培训师,你是在卖自己的时间和固定的内容,做的越好越累不是意外。

所以在做一件事之前,别急着匆匆开始,要去尝试从大尺度探寻这个价值网的边界在哪里,这是降维打击,如果能看到边界,就尽早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转变小尺度因子的构建规则,以谋求未来更大的空间。或者尽早的放弃一些东西。

但是,这种思维就一定是对的吗?我前两天跟一个朋友在聊天,她没有否定我,只是提出另一种可能——先去做,柳暗花明会又一村,随着事情的发展,边界也会慢慢扩大的。

我认可!我认可的主要不是这种说法本身,而是认可这种认知方式:要能同时接受两种看似矛盾,有冲突的道理,他们可能都是对的。

就像我前段时间钻了个牛角尖(如果你是混沌大学的同学应该能看得懂):

第二曲线是从第一曲线里长出来的,不是布局出来的,他的第一性原理是分形;

第二曲线的生成方式有buy、borrow、build,布局的也可以是第二曲线。

我的疑问:是啊,公司是母体,不同的产品和业务线是孩子,但只有自己养的孩子才是孩子,从外面领养的就不是孩子来吗?投资并购的布局也应该是一种第二曲线的生长方式。但,这不符合“分形”的第一性原理。

好纠结呀!

这个问题我问过弘骥资本创始人戴剑教授,他写过本书就叫《资本运作之道—兼并收购操作事务》,但我发现,他根本不把这个问题当问题,都是对的,尺度不同而已。好吧,我不纠结了,要有这种同时接受两种矛盾理论的智慧。

如果上面这段,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单独找我聊吧,请杯咖啡就好。


                                                                   三

对了,我还有作业要写,那就是:

用供需模型,拆解一下你标的公司组合式创新的基本要素。

“组合式创新”是个新词吗?你看懂了上面我说的尺度,这个就很好理解,往下去拆解事物的基础构成要素,往小的尺度去走,重组这些要素,删除一些、替换一些、优化一些,我们就能轻松的解决问题,甚至比原来的构成,带来十倍好的结果。amazing!

定位一下,我的标的公司:为培训机构提供在线教育产品和技术支持的公司(2B赋能企业)。

1.还原拆解

(1)供给端拆解:网校平台、直播技术、题库系统、CRM工具、教务管理工具、视频托管……

(2)需求端拆解:

a.用户分类:培训机构、个人老师、需内训的企业、高校、想要知识产品变现的机构;

b.需求分类:在线授课需求、做题需求、日常打卡需求、直播会议需求、在线推广收费需求……

(3)连接环节拆解:一对一服务、在线投放与咨询、线下会务、转介绍、授课营销……

2.定义关键要素

(1)需求端:在线教学不是目的,是服务学员、提升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盈利的手段;

(2)供给端:如果延续性创新,不断满足用户需求,产品功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孵化第二曲线产品;

(3)连接环节:所有的营销推广手段,都可以还原成“用户成功的复制”。

3.用还原论和组合可做的十倍好创新

孵化出不同的小第二曲线业务线,满足教培机构在教学中的多样化需求,但主产品(第一曲线)就满足核心需求——用在线教学工具提升教学效果和营收。

营销上,减少效率不高的市场投放与曝光,总结用户成功方法论,做复制,追求转介绍和口碑传播。

over!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尺度,走进片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