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跨越的阶层(上)-认知篇

在电影《后会无期》里,王珞丹凄美地说了一句话:知道了那么多道理,还是没能过好一生。


让我们认真的谈一谈:为什么你知道了这么多道理,却感觉跨越不了原有的阶层,拥有更好的一生?


我知道这样一个你

看到精辟的语句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

看完励志的故事有一种志冲云宵的感觉

听完大牛讲座,忽然觉得顿悟人生的感觉

我敢说某些句子,段落你至今都能背下来,某些道理你可以滔滔不绝的讲给你的小伙伴听,但对于你自己而言

同学让你一起打游戏,你想就玩2把;朋友叫你去撸串,你想难得一次;电视剧又更新了,你想只有一集而已。

现实是,不出意外,你知道再多道理,你都跳不出你原有的生活。


让我们从阿瑟·布洛赫的墨菲定律说起



《墨菲定律》:女人的智慧和美貌的乘积等于一个常数。

拥有美貌的女性,往往承受更多的恩宠,生活的更加安逸,思考与学习少(如果我们把智慧狭义的理解为学习和思考)。

墨菲定律并不是真理,是一种基于现实概率的观察性的结论,并且这种结论具有普遍性。

大家起点不同,但终点却如此一致。这对于女性群体而言是一个悲剧性的结论,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

墨菲定律揭示的是这样一个正向反馈的过程:

如果你的天赋特别好,而你的智慧又在增长。此时反馈系统的给你反馈“笨一点也挺好”,于是你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负反馈:负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


当然现实过程更加复杂,在上述例子中,我们看到的反馈过程就是,一个人的貌美构成了其应对外部的武器,就是他不用不断的反思和进取也可以获得相对舒适的生活,在这里反馈系统给与的反馈就是:不思考,不作为。

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的是,同一个班,出生不好的人往往更加努力,家庭稍微富裕的孩子则表现的比较无所谓,同样适用于这个道理。

定律不仅仅对女性有效,对男性同样适用:

一个人先天的资源与后天的智慧的乘积等于一个常数。


拓展:

如果我们加入时间这个变量,用这个常数乘以时间。并对一个时间段进行积分,那这段积分就是我们在某一阶段获得的成就。

如图,在这里我暂且将常数认为是能力,这条红色虚线就是这个常数的值,黑色线条代表的是智慧围绕常数上下波动的过程





方向错了,越努力越痛苦

市面上绝大多数“老师”都希望通过灌输各种智慧让人一个成长:

智慧有哲理、有生活的技巧、有专业的技能·····

大多数人也都在认为是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多,知道的道理还不够多,才导致自己无法提升,无数次的向上挣扎之后,是无数次失败的痛苦叠加,以此反复,让人倍感失望。

算法是没有感情的,等式两边是相等的,常数没有变,单纯试图改变智慧是没有用的。无论你尝试如何去改变智慧,常数都会以各种负反馈的形式让这个公示成立。


常数到底是什么

常数=自我的真实预期

或许在一篇非常有趣且富有哲理的演讲之后,你会对自己有更好的预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预期几乎必然会消失,因为你的生活的环境没有变化,你接受的信息没有变化,你的父母、亲戚、朋友、同事没有变化。



你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的接受他们的预期,受这种预期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你的预期逐步回归到你这个层级的平均值。


下图简单的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预期是怎样形成的呢?


预期是每个人认知客观世界并理性推倒的结果


如果我要问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你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这和面试官问你职业生涯规划是一样的。但实际上99%你心中并没这种明确的预期,或者说这种预期在生理上并没有达到一个让你真实相信的高度。

对你而言,这种预期的回答更像是一种问题和回答的条件反射,在大脑中是一条记忆信息而非一种基础的逻辑。

实际上,真实预期往往不由人一时的主观意识所控制,而是大脑深处基于真实世界理性判断的结论,是潜意识层面的复杂活动。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扬言要去死,在那一刻我相信,他的大脑并没这种真实的预期。任何一个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都有根本性的恐惧,这种恐惧来源于生物进化的底层使命:生存!

无数嚣张跋扈、扬言天不怕地不怕的死刑犯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夜,都会彻夜失眠、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生理问题,并且这种生理问题主观上几乎是不可控得,因为大脑感受到了那种真实的预期


现实是,你大脑真的拥有某种预期之后,你会不自觉的按照这种预期的标尺去践行你每一个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可跨越的阶层(上)-认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