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路也有尽头,最黑暗的夜晚也会迎接清晨——《汤姆叔叔的小屋》

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它却变成了种子,长出鲜花和香膏,为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医治创伤。

废奴文学的代表作——《汤姆叔叔的小屋》,这生命之花的绽放,所散发出的灵魂的美丽与追求爱与自由的力量,深深地感染每一位读者。


小说围绕被贩卖的黑奴汤姆的坎坷命运以及同为黑奴的乔治伊丽莎夫妇的逃亡之路展开,情节跌宕曲折,牵动人心。女奴带着孩子连夜逃跑,最后成功达到了加拿大。汤姆叔叔被卖给奴隶贩子。但在途中,他遇到了第一个主人。这位主人对他还不错,然而在一次劝架当中,主人意外被捅刀身亡。汤姆随后被卖给了另外一个很凶残的奴隶主。最终,在被原来主人赎回之前,他被虐待致死。

故事集中笔墨书写因主人债务问题而被出卖的黑奴——汤姆叔叔的悲惨命运。他极其忠厚善良、虔诚,被主人卖掉并不怨恨,命运极其坎坷却依旧坚忍。他在逆境中所散发出来的仁爱的光芒闪耀无比,让人钦佩欣赏的同时也不由心生怜悯。他的结局是不幸的,他最终没有等来小主人带来的自由,但在临死之际仍然感到了光辉与希望——“我爱他们每一个人!我爱世界上所有的人。

书中将黑奴被虐待的种种现状极致描写,让读者看到奴隶制度的罪恶,残忍、暴虐,视黑奴如牲畜;黑奴苦难、凄惨,如身处地狱,却从不放弃向往天堂。

作者比彻·斯托夫人在后记里面谈到,小说中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她的所见所闻,基本都有依据可循。汤姆的悲惨遭遇,无疑是奴隶制残暴恶劣的有力证明。当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回归到历史现场时,会发现这已被历史恶狠狠抛弃以及盖棺定论的罪恶制度,在曾经却不可思议的长期存在,而且被定位为合理,居然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制止奴隶逃跑。


如果继续追问缘由,《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也能看出部分。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两点——当时的“合理性”:众多利益相关者相互联结,处于社会上层,默认并且需要它的存在;孱弱的“必要性”: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还算正义善良的奴隶主,对待奴隶并不苛刻。因此,向来被奴役的人因生活所需逆来顺受,似乎也承认它的必要性。这种孱弱的“必要性”,似乎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认识。所以,书中许多在当今意识形态中绝对难容忍,绝对要丢弃的行为,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竟然真实存在。

它为什么能在当时长期存在?于现在而言,面对一种极端不合理的现象,我们是否能透过现象深究出背后的罪恶根源;是否能尖锐地穿透背后形成的制度性因素;是否能够深入思考出某种方式能够在支撑与摧毁这种不合理现象间进行博弈,且最终胜出;是否正确看待所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问题。相对于历史来说,任何简单化的认识,终究会妨碍我们关照当下,甚至看向未来。

汤姆在噩运接踵而至时,即使命运和他开一些恶毒玩笑,但并没有改变他的本性,他身处地狱,与魔鬼共处,谁说他不是可敬的勇士呢?

最长的路也有尽头,最黑暗的夜晚也会迎接清晨。人类顽强的精神,在坚韧执着的追求中,定会愈加璀璨。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长的路也有尽头,最黑暗的夜晚也会迎接清晨——《汤姆叔叔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