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a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学习记录(1)

       今天学习的是第十章《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章涉及到的动机理论。对我触动对大的是Motivation and Human Needs(动机与人类需求)这部分内容,即是马斯洛的理论。 

      脑子里对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的印象是,五层或是七层的金字塔。然后依据需求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学完这部分内容,我才发现自己对这个金字塔的记忆太不精准了,马斯洛将需求分成了两种:缺失需求和成长需求。而缺失性需求是必须得到满足的,这部分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进一步去追寻其他的需求。看到这,我心里一惊,突然想到孩子放学回家总会在我身边绕来绕去的,每次都是被我推着去练琴,催着去完成作业......,当时只是觉得好烦啊,没看到我这忙的不行吗?还总在眼前晃!却没想到,这是孩子在想我表达爱的需求啊,这种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孩子自然也就不愿意去做其他事情啊!

    琢磨着这件事,突然想到上学期教过的一个学生,圆头短发,五短身材,穿着、走路姿势一副社会哥的样子,上课来就是睡觉,有时还会辱骂自己的同学。给人感觉很不舒服,所以特意找机会了解他的情况,听他介绍家里条件不错,父亲忙生意,母亲在家带二胎。但是从他的言行中,我隐约感觉出父母与他之间的互动有些问题。我便问他平时跟父母交流顺畅吗?他说顺畅。心里表示疑惑的我,立马追问:什么情况下交流的,他说要钱的时候。交流环境这么单一,感觉有些眉目了,继续追问,妈妈都怎么回复。“妈的是的,没钱”,然后就啪的甩出钱,这样交流就结束了。说实话,听到这里我很震惊,原来父母和孩子真有这么交流的,父母可能觉得给钱了,满足物质要求就说明自己是爱孩子,可是孩子只是需要这种爱吗?

       教学过程中发现,好多学生上课心不在焉,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同时又很迷茫和纠结,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到了玩手机上了。与学生交流之后,我总结出多数学生的反馈就是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对于孩子的爱的呼唤很少给出及时的回馈。

      其实,生活中好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简单粗暴的给钱,觉得满足了物质,就是在表达爱,与孩子精神上的交流几乎为零。而孩子却体会不到确定的爱,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自然不会去追寻其他需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Educationa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学习记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