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ee有个藏族姐姐妮珍,她们家很早就汉文化生活了,但传统藏式生活没有丢,也有在美国生活的亲戚,长相可是比一般的混血儿血统都要美五官超立体。我好生羡慕。
我每次去拉萨,我都要姐给我特意煮酥油茶,一起吃藏民家的藏面。(藏面是苏州枫镇大肉面以外第二种我会吃的面)
那天我在脑海里总结拼配茶这种唐代叫煎茶的茶时,就问姐跟我说说酥油茶怎么煮。她说“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用茶包袋装的红茶来煮茶底汤了。
——那一刻在Amiee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借此契机,Aimee 也就顺便总结了一下类似莫腻这种汉文化的煎茶新喝:
介绍4款给玩出花儿来的少数民族特色茶。
擂茶在凤凰古城,与姜汤、血耙鸭一起,并称“凤凰三宝”,是土家族人的传统吃茶方式。
制作方法
1.
先将生叶、生姜、生米按各人口味,用一定比例倒入山楂木制成的擂钵中,用力来回研捣,直至三种原料混合研成糊状。
2.
起钵入锅,加水煮沸,如此,初始态的擂茶成型。
3.
根据各人口味不同,可在擂茶中加入白糖或盐巴,甚至还能加入花生米、芝麻、爆米花等等小食。
辛辛苦苦擂完喝一口,甜、苦、辣、涩、咸都有,可谓尝尽人间百味儿。
话说擂茶还有个神叨叨的名字,叫“三生茶”。
传言三国时期张飞(又一说是汉武帝)领兵进攻武陵地区,军里闹瘟疫,大伙都病倒了。后一名当地老人献上祖传秘方,亲研擂茶,分发给将士们喝,结果茶到病除。张飞兴奋地说:“遇上此神医,真乃三生有幸!”后来擂茶就开始别称“三生茶”了。
有些人会选择在喝酒后用茶来解酒。
但居住在玉龙雪山下的纳西族,却偏偏喜欢把酒跟茶混在一起喝,并美名其曰“龙虎斗”,纳西语为“阿吉勒烤”,英文名“Fighting Between Dragon And Tiger”。
制作方法
1.
将茶放在小土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注入开水煎煮,象熬中药一样,将茶汁熬浓。
2.
再在茶杯内倒上小半杯白酒。
3.
将熬煮好的茶汁冲进盛酒的茶杯内,此刻杯内会发出“轰轰”的响声。
4.
干了它。
有趣的是,纳西族人将茶汁倒入杯子里时发出的“轰轰”声视作吉祥的征兆,声音愈响,在场者就愈高兴。响声过後,茶香四溢,古诗有“香飘十里外,味服一杯中”。
从中药学的角度看,茶有清热解毒之功,酒有活血散寒之效,热茶借酒气而升散,能祛风散寒、清利头目。故龙虎斗就是纳西族人的祖传感冒灵。
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山的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用鲜嫩茶叶制成的凉拌茶当菜食用,是极为罕见、原始的吃茶法。
制作方法
1.
将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嫩新梢,用洗净的双手捧起,稍用力搓揉,把嫩梢揉碎,放入碗内。
2.
将黄果叶揉碎,辣椒切碎,连同食盐适量投人碗中。
3.
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置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这样做出来的凉拌茶味道清凉咸辣,爽口清香,吃后能提神醒脑,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基诺族人把凉拌茶称为“拉拨批皮”。
与其说饮茶,倒更是一款菜食。
制作方法
1.
谷雨前后,美丽的苗族姑娘上山采茶,回来后将茶叶盛在竹篓内,浇上一些陶米水,放置在通风的楼阁上。
2.
香气吸引到诸如化香夜蛾之类的昆虫,它们在嫩叶上产卵,很快竹篓内便长出一些米蛀幼虫,开始不停地蚕食茶叶。
3.
到了第二年四五月间,篓子里的茶叶已被米蛀虫蚕食一空,篓子底下厚厚的铺上了一层虫屎。
4.
将虫屎收集起来,筛出杂物,经过适当处理,就成为了传说中的“米虫茶”。
米虫茶外形像珠茶,是黑褐色的颗粒状,不仅色泽油润光滑,而且有股淡淡的香味。
若要喝苗族米虫茶,只需要从瓷瓶里取出虫茶,然后放入开水中即可。虫茶会在水中释放出丝状的红茶汁,然后缓缓沉入茶底,把整杯茶水染红。苗族米虫茶,清香扑鼻,喝后回味无穷。
米虫茶因汤色似茶而得“茶”之名。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米虫茶已经不能称之为“茶”了。
几千年来,茶叶在中国经历了药用、食用到饮用的三个阶段变化。而我们现在在喝的袋泡茶,发明至今其实也就110年的时间。
可以说,茶在变得越来越年轻,也在变得越来越方便。
但也无可否认,这些在历史长流里流传下来的独特喝茶吃茶方式,饱含了祖辈先民们对于茶道的感悟与创新,是最活生生的茶叶历史。
故Amiee查到的资料越多,越是心怀敬意。
当然,对于此刻坐在办公室的你来说,以上“玩出花儿”的吃茶方式可能并不太适合你。
没关系,你还有莫腻老茶呀。Amiee前几天介绍莫腻老茶的前世今生的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