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创新是趋势下的投资思路?

文章来源公众号:健康管理智库,关注我们获取各大院校最新硕博简章资讯

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庞大且细分领域众多,叠加后疫情时期基层医疗机构设备升级,市场对各类医疗器械的需求正在稳定增长。

医疗器械讲求主流创新、前沿技术及颠覆行业,属于高端制造,而制造业是中国人最擅长的领域之一。从基础研究廷伸至应用层面,透过循序累积的改进,产品更接地气并兼具性价比。

故此,我们认为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一定会崛起,从过去的仿制走向自主创新,进一步迈向全球。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行业洗牌后的四大投资思路

医疗器械VS药企

政策利好,平台型选手有可能永远是王

手术机器人是下一个高端医疗器械领域

行业洗牌后的四大投资思路

去年冠脉支架集采的落地虽对整个医疗器械领域造成极大冲击,对此我们曾在“支架集采后,下一个是骨科还是人工晶体?”一文表示集采背后意义是挤出国外厂商,长期加速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稳健发展。

医疗器械行业主要有以下四个增量逻辑:

01国产替代

目前除了技术壁垒较低的冠脉支架、骨科创伤等领域外,其他高值耗材领域中的进口与国产的比例大约是七比三。

02渗透率提升

部分医疗器械具备消费属性,随着国内支付能力、个体意识的提升,改善生活体验的产品需求会日渐放量,比方说慢性病的易发性提升了家用医疗器械的需求。

03集中度提升

高值耗材领域的国产化率虽低但国内龙头集中很高;而低值耗材领域的国产化率虽高但国内集中度极为分散。

以骨科创伤类为例,据威高骨科招股说明书,目前国产化率已超过70%,但国内龙头大博医疗占比仅有7.8%,而威高骨科占比为4.7%,代表国内其他杂牌拥有60%份额。

04业务拓展至海外

在新冠疫情期间,国内不少医疗器械企业出现出口订单迅速增长的情况,当中以迈瑞医疗的呼吸机作为代表。数据显示,迈瑞医疗上半年在国际市场累计实现了近400家高端客户群,业务拓展至海外成为突破行业天花板的另一个着力点。

医疗器械 VS 药企

更有可能岀现十倍医疗股

美股过去十年共诞生14支大市值的十倍医疗股,其中8支为医疗器械,3支为创新药、3支为医疗服务。这代表了器械公司的成长性都是有很高的想象空间,而这8支医疗器械股也代表了各个创新器械领域的龙头。

医疗器械比药品有更多的消费属性

市场愿意给予消费属性更高的溢价。医疗器械的术式升级、产品迭代同时创造出更多的新需求,比方说近年来骨科、眼科、牙科、康复、医美等最具有消费属性细分赛道的兴起,意味着随着消费升级,人们越来越愿意为舒适的生活质量和体验而买单。

医疗器械的创新演进更有连续性

从上图,我们可明显看到医疗器械的研发支岀普遍比药企低得多。对于行业产品的迭代和竞争,医疗器械是微创新且注重经验积累,技术演进更有连续性。器械的产品属性有点类似精密制造的范畴,对于已经成型的产品和使用场景,研发人员更多的工作是不断打磨质量和产品的迭代升级。

政策利好,平台选手有可能永远是王

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领域重磅政策持续出台

包括公布第六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品录,鼓励公立医院采购国产医疗设备,国产设备“进口替代”持续推进;同时,全链条监管体系持续强化。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于202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医疗器械监管将进入可追溯的信息化管理新时代,对保障患者安全及降低运营成本等将起到巨大作用。

加强优胜劣汰,耗材带量采购重构市场

去年11月5日,国家组织首次高值医用耗材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微创医疗、乐普医疗等8家企业的10个产品中选,冠脉支架价格将从原来的1.3万元均价下降至700元左右。

带量采购倒逼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速行业流通市场变革,供应链环节不断压缩,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优化及重构,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高。

最终很容易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

通过并购跨界,横向打开市场空间,除了迈瑞医疗、威高股份、微创医疗外,大博医疗及南微医学也有平台化趋势,先从细分领域廷伸,最后跨越到国产缺乏的蓝海市场外。

对比创新药颠覆式的创新,国内企业更擅长微改进式的创新方式,再考虑医生的操作习惯粘性及学习成本等,医疗器械最终很容易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

尤其是在集采血腥杀价之后,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入壁垒会更高,同时也意味着单赛道头部企业虽不会有短期落后风险,但未来横向拓展也会变得更困难。

从去年集采一事证明了,凡是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大单品都可以砍,最终都是在引导企业去做更难的、创新的东西。在集采常态化下,一致性评价势在必行,而企业高质量创新将成发展主线。

所以,目前的医疗器械平台三巨头迈瑞医疗、微创医疗、威高股份可能永远为王。

手术机器人:下一个高端医疗器械领域

下一个爆发的新赛道

其实这并非一个新概念,美国直觉外科公司早在1996年已推出第一代达芬奇机器人,至今已更新五代,股价也在这20年间上涨超过100倍。

目前国内第三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总体购置费用在2000万人民币以上,专用的操作器械每用10次就需强制性更换,花费约10万人民币,这才是真正的高值耗材。

对比达芬奇,国内的手术机器人尚在起步阶段。去年上市的天智航骨科手术定位机器人,每台520万人民币,去年仅卖出41台,其中31台还是来源于政策支持,市场接受度非常低。

但随着微创医疗机器人宣布上市,我们预料威高的妙手机器人也会紧接而来,国产手术机器人将来必然会成为下一个爆发的新赛道。

來说

2021年医疗器械行业在国产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并无变化,同时随着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推进等工作的不断深化和落实,未来产业结构将更加成熟,产品国际化的竞争力也必将进一步提升。

UCMT:让天下没有学不到的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医疗器械:创新是趋势下的投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