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教育,有没有感觉到理论大于实际?

关于孩子的教育,有没有感觉到理论大于实际?

相信多数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育儿书籍中的育儿方法并不奏效,甚至如果你阅读足够多的育儿书籍,你会发现截然不同的育儿观点,而且著作者都能拿出用以佐证观点的事例。

比如由来已久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前者的提出者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如同一张白纸,进入社会后,沾染恶习。这时,他的秉性里才有了“恶”的观念。

后后者的提出者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因为人的天性里带有恶的观念,所以人们需要接受良师的教导,以去伪存真,去恶存善。

这两种观点历经千年,到现在依然争论不休。所以,你看对于教育孩子,理论不光大于实际,有时候甚至与实际不符。那么,我们是不是不需要那些所谓的理论了呢?

当然不是。我们之所以会有理论大于实际的感觉,原因在于当我们看到一个教育理论或方法时,我们憧憬它的成效,欣喜拿它去套用,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其实,是我们自己舍本逐末。我们只看到了理论和方法,却没有思考理论和方法产生的背景和缘由。比如华生就曾说过:“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一个乞丐或窃贼”

事实证明,华生太过于夸大教育的力量,而忽略了遗传以及其他外界环境的影响。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其实和华生并无二致——为了某种结果而去教育。这就好比把西瓜放进模具里,西瓜会有各种新奇的造型,只是味道并不一定可口。

因此,我个人主张教育孩子“有原则,没准则”。意思是说我们教育孩子需要原则——让孩子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但却没必要在孩子成长为公民的过程中制定太多的准则。

这样,我们在学习育儿理念时,就可以避免“心为形役”的误区。而作为学习者和施教者的父母,也可以依据“原则”提炼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孩子的教育,有没有感觉到理论大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