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3 记暑期家庭教育活动:桂黔自驾游之仰望星空

记暑期家庭教育活动:桂黔自驾游之仰望星空

        每年暑假,我们家都会尽可能的安排时间来一场全员参与的自驾游,这是我们增强家庭成员连接、增长见识、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时刻。

        始终相信,一个人所思所想所做所说,代表了TA看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事、物。教育除了学校的知识技能传授,更多的是日常家庭生活中给孩子创造的环境以及父母的以身作则。

全程3000多公里,跨越桂黔湘粤四省15天的自驾之旅

一、贵州天眼-仰望星空,播撒梦想的种子

1、第一次接触之后的成果

        这个暑假,我们早早就规划好了重游贵州天眼,延续前几年我们去了之后的第二次重游。第一次天眼之行是在2018年,那次之后儿子对星空探测,物理等等都产生了兴趣,这几年,他对于科幻小说、爱因斯坦相对论,牛大爷三大定理,量子力学如数家珍,他的数学和物理是最不费功夫却又成绩不错的。我们认为很大程度得益于那次的教育,在孩子内心种下了科学的种子,也接触了现实中的榜样,看到了很多的科学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中国的骄傲-FAST(Five-hundred-mi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他内心的自豪感,对宇宙的好奇,都被激发了。对于他这方面的学习,我们从来不需要操心了,只需要在日常偶尔点个赞,讲讲榜样的故事就好了。

2、重游故地的升级迭代

        这次,我们先是一路的游玩,在阳朔的攀岩、漂流,毕节的织金洞喀斯特溶洞,都选他喜欢的项目和想去的景点去玩,尽可能的创造欢快的氛围,相信沿途的所看,他会有所思所感,都在他内心留下印象,种下了种子。

“织金洞外无洞天”,鬼斧神工的天下第一洞

        然后我们来到了天眼,首先参加了一天的《脉冲星导航技术学术论坛》,作报告的都是该领域各单位最牛的人,虽然完全听不懂,但没有关系,他能坐在现场,坚持下来,就很不容易了,不强求他,他基本上也听了三分之二,什么《轻量化像素型脉冲星导航探测器研制》、《空间高精度时频传递在脉冲星时构建中的展望》….都是领域高精尖的技术研讨,相信有了一定的熟悉感,以后孩子遇到了对应的知识,会产生好奇,自己就会去摸索了。

和专家们同论坛

        接着我们在天眼旁边呆了几天,这里就像个世外桃源,每天一日三餐都有专人准备,又有配套的篮球场,乒乓球室,阅览室,出了综合楼大概十米就没有信号没有网络了,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我们可以安心的在这里做自己的事情。孩子也每天打篮球、做作业、去跟叔叔们学习有关的天眼的调试、观测,晚上用望远镜看看星空,聊天的时候也听大家讲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故事,每天都是安排满满的。每天六点多就吃过晚饭了,儿子要么去打球,要么跟我们走向天眼,近距离的感受天眼细致入微的技术、系统而庞大的工程。

不同的季节看到不一样的星空
”星图“APP里的星空显示

        偶尔我们会遇到住在旁边光年之外酒店的夏令营团队,由大学里的志愿者进行讲解和带队,实地参观天眼,也跟着去蹭一下。

3、持续增强熟悉感与好感

        天眼从1994年开始选址,2016年建成,2019年调试成功,目前正常运转,去年3月31日开始,正式对全世界开放,提供观测服务,至今为止已经发现了600多颗脉冲星了,在世界上成果斐然。

天眼之父-探索精神影响着千万中国人
天眼大大促进贵州的GDP,带动了科技及旅游业发展

         第二次来到天眼,并且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次过来,对于天眼的整体运作,以及周期性的监测和调试都比之前更增加了熟悉感,相信以后遇到相关的知识相关的人事物,会自动的关联起来,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去好奇和探索。

        后续有机会,持续的参与,将会在心中留下更深的印象,科学家的严谨,科学的前沿与浩瀚,听身边人讲“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的励志故事,以及他“不做战略的大师,要做战术型的老工人”这样朴实低调而实干的精神必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加上这里的环境宜人,他可以随时的打自己心爱的蓝球,又没什么干扰,让他感觉挺好,更加增强了他的熟悉感与好感,剩下的,就是我们持续的创造条件增加熟悉感与好感了。比如说,在家里多找找他和榜样相似的地方,多看见他的良好品质,多讲讲科学家的故事,找相关的书籍学习等等。

        有了仰望星空的经历,视野是不一样的,视野有多高多远,决定了孩子志向的大小,也给他日常的学习增加了动力和榜样的力量。教育无法一撮而就,只能点点滴滴熏陶和浇灌,多关注一些看起来貌似“无用”的事情,反而效果是长远而“有用”的。

        这只能算是我们家庭教育中普通的一次活动,更多的是日常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还有和他沟通过程中给他传递的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根本上来说就是父母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

二、阳朔攀岩,战胜恐惧

1、对攀岩的恐惧和不自信

        出游第一天就抵达阳朔,阳朔是全世界的攀岩圣地,适合攀岩的地方最多,随处可见的岩壁山峰,笔直的如竹笋般屹立在路边,大大小小的攀岩俱乐部遍布全县,我们就在蝴蝶泉附近路边的金猫山攀岩俱乐部选择一条最适合初学者的索道。

阳朔随处的美

        在这之前,儿子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爬,在深圳只在室内攀爬过,体验并不好,深圳的室内攀岩场是人造的,收费也很贵,一不小心掉下来就算一次了,完全没感觉。这次在阳朔大自然的攀岩场,鬼斧神工的峭壁,顺势而为,随处都是适合攀岩的地方。但看到那么高的峭壁,依然是心里打鼓,每个人对未知的事物都自然会产生恐惧,儿子也不例外,他一开始说饿了,又说腿没什么力气,又说今天累了,不是特别想爬…我们听出来他对自己没什么信心,对攀岩这件事有点恐惧,所以会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合理化不去做这件事,不去直接面对内心的恐惧和对自己的不确定。

2、好的感受+体验后,提升意愿,弱化恐惧

        这都是人之常情,首先理解他这样的心理都是正常的,我们先不着急马上跟他讲攀岩的好处,或者催着他去做,而是先去吃了个饭,然后去了他特别想去的漂流项目-龙颈河勇士漂,他一个人去参加了阳朔最出名最刺激的漂流,回来之后很兴奋的跟我们分享如何的刺激,如何被巨大的落差抛起来屁股十几分钟沾不到皮筏艇,看得出来这样的漂流活动他很喜欢,很刺激,很过瘾,也让他大大的对自己的勇敢增强了体验和相信。

        在他心满意足的时候,我们也适时地跟他说攀岩如何的好玩,全世界的攀岩牛人都特意来阳朔进行攀岩,攀上去照相多么的帅,发朋友圈多么的了不起等等,其实都是在扩大他内心想要去攀岩的意愿,只要想做的意愿大过于内心的恐惧,这事就成了。这时候他对攀岩的恐惧已经没那么多了,吃饱喝足,又玩了一个很刺激的项目,还过了一个晚上,他之前说的饿啊、腿没力等等,都不成为理由了。

3、做到的体验才是自信的最大来源,恐惧就是纸老虎

就要敲到胜利的铜锣啦!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直奔“金猫山攀岩基地”,在教练的指导下,他往上爬。全程我们都给与关注,拍照、摄影,教练随时指导左脚该放哪,右手抓哪里,发力往上蹬…在最后还有一两米到顶的时候,明显看到孩子腿有点没力气了,加上往下看的恐惧,在那个地方停留了有点时间,明明头顶一米多再上一点就可以敲到胜利的铜锣了,却卡在了离终点不远的地方,这时候就只能靠他自己了,我在下面给他喊加油,教练指导具体的方法,爸爸鼓励他一鼓作气,他又往上爬了起来,敲到了终点胜利的罗盘,然后顺着绳子就往下一路蹬跳了下来。全程用时25分钟。我们击掌相庆,看他一脸装出来的风轻云淡的样子,我们不用说什么了,做到了,恐惧就减少了。接着爸爸攀爬同样的一条线路绳索,下来之后两人分享了一些经验和心得。我适当的问一句:你昨天想象的,担心的,是不是都不一定是真的?恐惧都是纸老虎,做了之后感觉就不一样了吧?他不置可否,也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做到了之后比说什么都有用。

三、理论背景之境教

1、设计孩子将来的环境,有方向性的植入

         每年的自驾游,或重大节日,是我们需要刻意安排的利用环境来进行教育的重要活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利用环境来进行教育,孩子眼里看到、观察到、感受到的一切,其实就是无形的教育,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所有也就是环境,引起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感,孩子就会形成相应的脑回路记忆,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无形中就完成了教育,并且是无抵抗的无缝植入。

        所以,希望孩子将来跟什么人交往,就多带TA去和什么人接触,想让孩子将来在什么环境生活,就给TA创造条件多接触那样的环境。这都能在潜意识层面对孩子进行植入,产生无形的教育作用。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十分重要,做得好,教育就事半功倍,做的不好,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小时候家长为了图省事,给孩子一个手机,就能让孩子闭嘴,不再纠缠父母问东问西,也不再烦着父母要陪他玩,短时间来说,父母“省心省事了”,但孩子长大了就会对“手机”的环境有了熟悉的感觉,等到那时候再来处理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就很难了;大人常常打麻将,孩子耳濡目染,也就对打麻将的环境有了熟悉感,长大以后,看到了打麻将的环境自然就会去亲近,养成打麻将的习惯几率就大很多;而如果我们常常带孩子一起看书,逛博物馆,听古典音乐,参加一些健康活动,那孩子自然就会对这些环境和人事物产生熟悉感,以后也会亲近,而远离TA不熟悉的人事物。

        教育有一个公式,“熟悉感+好感=将来的遇见”。我们常常等孩子长大了再来跟他讲道理,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但如果没有相对应的环境教育匹配,对不起,这时候“熟悉模式”>“应该模式”,孩子大脑记住更多的是从小到大熟悉环境带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而不是凭空而来的“说教”的应该和不应该。大脑皮层“说教”的输入怎么敌得过爬行脑和情绪脑都熟悉的脑回路呢?

         常常带孩子去我们希望他接触的环境,去做我们希望他以后做的事情,接触我们希望他接触的人群。

2、环境植入的同时感受很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创造希望他以后接触的环境、人事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要注意让孩子有好的感受。这样才符合“熟悉感+好感=遇见”,如果这个过程中没有好感,都是不好的感受,比如说被批评、被要求、被唠叨等等,孩子就会产生抗拒,这时候就是“熟悉感+坏感受=抗拒”。因此,小时候熟悉了父母的打骂、吵架,孩子也会无形中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但同时又会很抗拒这种情况,这对孩子来说,很容易造成内部分裂,更深层次,是很难改掉的习性,在头脑层面,抗拒同样的人事物。好的感受,以后孩子遇到同样熟悉的场景就很向往,自然会靠近;不好的感受,以后孩子遇到同样呼吸的场景就会心生防御,抵触,想要远离。

3、总结

        一个金句

看见即教育,想到及关联,感受即记住。

        两条公式

熟悉感+好感=遇见;

熟悉模式>应该模式。

        三脑原理

        从心理学和脑科学上来讲,爬行脑负责人的安全和本能,爬行脑对熟悉的事情产生了安全感才不会抵触和紧张,这是人力无法抗衡的力量,必须有了熟悉感,确定安全才会放松下来,不起应激反应。情绪脑会对所有的感受储存记忆,只有感觉良好才不会引起爬行脑的防御,对感受良好的环境产生了记忆,以后就想着亲近。皮层脑是属于人类独有的大脑,后天的学习、教育,所有的计算和规划等等高级功能,如果没有前面爬行脑的安全感、情绪脑的良好记忆,皮层脑的高级功能是无法发挥出来的。


        在教育过程中,自己被迫着成长,这是整个过程的收获。很感谢孩子这辈子来到身边,也很感谢一起实施教育的伴侣,感谢过程中所有的酸甜苦辣。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23 记暑期家庭教育活动:桂黔自驾游之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