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张文质教学写作研修班(2)

文字老师在说六大关键点的时候谈到了“笔调”,刚明霞老师的作业也是提到了自己的笔调为“三真”“四不”,那我的笔调呢?想起下午田博士课上我举手分享的自我介绍,再回观我平时的写作习惯----依旧是随性写作。想写啥就写啥,想到啥就写啥。没有章法而言。按明霞老师说的,再多写,慢慢地就能找到自己的笔调。虽然还没有稳定的风格,但是总体来说随笔、叙事居多,这也是我们教师群体相对擅长的一种。那我今晚依旧谈三点收获。

第一,写作是难的

1,难在哪?

田健东博士下午提到“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包括晚上的沙龙谈论的主题也是“从教师的视角谈论写作的困惑与解决的办法”,写作是简单的事,也是困难的事。时间、素材、主题······坚持、耐力、毅力······持续的观察、体验、思考也是决定着是否能一直写下去的重要元素。因为难,所以就如张老师晚上说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少数人的事,这少部分的人为更多老师做生命实践的示范。那我们每个写作班的学员除了长期的出书目标,还要有短期目标,做到及时总结。

2,怎么办?

那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每天需要认真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因为这些就是我们最好的著作素材,慢慢我们就能从自己的个人实践中提炼出理论(我的硕士论文题目是积累了三年的素材,最后从素材编码分类,才在某个巧合点的点遇到了范梅南的“替代”父母理论)。反过来这些积累的案例又将成为珍贵的教育资源。

第二,何为好的“笔调”

英雄所见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张老师说少用大词、套语、流行语、成语,天老师说“要像躲瘟疫一样避免陈词滥调”,用“家常话”写,避免大词;晚上明霞老师也是强调写作词汇的朴实。想起了大侠老师说过写作就是要“四两拨千斤”,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老师们都强调了好文字辞藻不在于华丽,而是朴实无华、真情实感、真实有意义的。越具体的问题、小问题,越有价值,用我们真情去真实地书写,做成主题式的、专题式的模板,就会可能形成成著作系统。

第三,持续的输入与及时的输出

持续的输入就是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输出呢,有写的方式,写读书笔记、写教育叙事等等,而我们却忘了“说”的这个输出方式。今天要表扬下自己,还是比较积极主动,也能明显感觉到最近的进步,《教师的使命》的共读我参加了第二期的分享,第三期的主持,第四期的点评,整个都是读了后写,写了后说,到今天不打草稿,先抢了再说,在说的过程中自然就持续思考,不要担心没有话说。而且是越说逻辑越清晰,我想说我们写作班的老师们,我们一定要去抢麦,说的方式比写的方式更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我也想像张老师一样,出口成章,即兴分享,娓娓道来,虽平易而又复杂,朴实而又诗意。

(虽然现在的三点论,我并不能把控好点与点之间的联系与逻辑,但是尝试写三点真的会逼着自己去思考、去整合,哪些是我最想表达的?哪些点可以归并为同一点?哪些是赘述可以删除不说的。会在写之前有意识地进行一个简单的思考。或者说写作是一种体验,所有的路需要自己去走了、去体会了才能悟出。比如曾经写硕士论文,写过之后、痛苦之后。改完了谈论、谈论完了继续改的这么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组 刘霞辉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期张文质教学写作研修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