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有啥关系吗?

这是Catherine的第2篇文章

一说到《孙子兵法》,人们常常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并列,甚至并为一本书,叫《< 孙子兵法> 与 三十六计》。 呵呵,《孙子兵法》 和三十六计可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计的“”, 是奇谋巧计,阴谋诡计;《孙子兵法》 的计,不是用计,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

1

实力决胜

《孙子兵法》不是讲奇计得胜的书,是讲实力决胜的书。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计”, 是计算实力对比,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叫“五事七计”。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 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所以孙子的计,相当于咱们战略管理(管理会计工具)讲的SWOT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

2

为了知胜的计

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为了知胜。比较这五个方面,七个科目,在战前就能判断胜负。计算比较后,就知道有没有“胜算”

通过计算定胜负,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没有胜算,那就不要兴师动众。

这就是孙子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称之为“赢了再打“。

中国历史上谁最会用计呢?一说计,就想到诸葛亮。不过诸葛亮的计, 恰恰是奇谋巧计的计, 不是“五事七计”的计。 用孙子的“五事七计”去衡量,诸葛亮就不及格了!

3

诸葛亮的“计”不及格

为啥说诸葛亮的“计”不及格呢?我们把魏蜀吴做一个对比分析:

司马懿的魏国500多万人口,60万兵力;

吴国是200多万人口,20万兵力;

诸葛亮的蜀汉只有不到100万人口,不到10万的兵力!

就这点兵力,诸葛亮偏偏要以10万兵去打60万的大国,还要穿越秦岭蜀道的崇山峻岭,怎么打得过去?

但是每次都是诸葛亮发起战争,在完全没有胜算的战争中,他为了一个梦想,一个情结,兴师动众,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劳民伤财,尸横遍野。他要做的事,是唯有冒险,以侥幸才能成功的事,偏偏他又是天下第一谨慎之人,不打无把握之仗,一看不行就撤兵。那当初又何必发兵呢?

4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司马懿就算准对手诸葛亮粮食能吃到什么时候,每次不跟他打,高挂免战牌。最后在五丈原,就算诸葛亮用激将法送发装给司马懿,想激他出战,但司马懿还是高挂免战牌,诸葛亮就抑郁而死,死在了五丈原。

所以《孙子兵法》的里面的“计”不是计谋的计,而是计算的计,是做SWOT分析,是计算敌我双方全面的综合的实力的对比,来预算战争的胜负,最终来支持国君做决策,分析看看到底我们该不该打!

PS: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入一起“玩”!关注个人微信号:Catherine_space ( 樊人空间 )

你可能感兴趣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有啥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