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比与国难,除了“去他妈的” ,我们还能说什么

(旧稿)今晨醒来,手机曝出的新闻除了依旧在增长的感染和死亡人数,就是那个“看过凌晨四点洛杉矶”的男人坠亡的消息。

这个始于技术、忠于人品、敬于意志的勇士,最后也终于凌晨四点。

我不是球迷,但喜欢他“24”号的球衣,因为那代表着一种精神;他的球衣不是最贵的,但却是在中国销量最高的,因为那是许多人的青春;

我也曾想象过科比的一百种结局,教练、丈夫、父亲、酒庄老板或像贝克汉姆一样成为娱乐界的大亨;再或者像个美国老牛仔坐在家门口看着自家小院种的小番茄,对着身边的老狗说 “阳光不错啊,伙计”。

人们最容易被貌似正确而实际上错误的事物迷惑,而数字就是这类事物中最典型的一个。

从知道疫情到爆发,短短几天,从新闻媒体到茶余饭后,话题不再围绕着“今年的小品好不好笑、春晚的主持人阵容还有没有董卿,歌舞水平与往年比较是高还是低,这届娱乐明星的表演够不够傻逼。”

全都变成了“武汉情况怎么样,中国疫情决赛圈在哪,如何劝老人戴口罩。”

但这样的数据多了,便疲了。

科比的离世在此时无疑更是炸开话题的一朵蘑菇云。

接过蘑菇云,我翻看了他的一些比赛视频,看不懂球赛,但我看得到他在打断马刺、火箭、小牛的夺冠和对每年新赛季预期时,那个男人眼里的倔强、坚强、偏执。

我看到很多人在弹幕中说,恨他时恨到牙痒。退役时,却又觉得NBA没多大意思了。

心疼朋友圈里的男生,这话不是假的。

曼巴合眼,爱恨都没了意义。

我非常讨厌知乎一位网友对待缅怀科比的球迷的态度:“蟹妖,我当什么大事呢,又不是至死至亲,一个nige热搜榜压着肺炎?真是有够好笑呢”?

编辑了一箩筐的脏话,但我最后没有丢去。

因为同一个“残疾人”争执,没有结果。

他不止丢了缺乏沟通的耳唇,他还丢了心和脑。

我觉得能在这个时候,把“国难”和“科比去世”做同级比较的人很傻逼。

因为国难面前,我们面对的是人性善恶,是直面死亡时,恐惧所揭示的众生相。

这其中更包括了:

民情发展的断层差异:愚昧与谨慎,传统与现代

体制管理的漏洞疏忽:隐瞒与沉默,野味的管制疏松

我们该为疫情恐惧,也该对死亡敬畏。因为这是为了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而科比,是许多人的精神和青春,是人对美好的寄托与向往。

他的陨落,我们依旧该悲伤,因为他代表国难中黑暗和混沌心灵中的一点人性曙光。

如果一个人对在即的国难是忽视的,对科比的离世(或是任何自己的精神代表)是麻木的,那么这个人既没有对死亡的敬畏,也没有对生命的尊重,又何谈责任呢?

所以我根本无法相信一个只认为至死至亲的死亡才值得重视的人,在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能表现的像一个“人”。

就像那些带病也要逃离武汉的人一样,他们的心里只有“要么不想在地狱里孤独”,“要么不想客死他乡”,他们心中只是没有“责任”,过年回家也不过是打着“孝”的借口而已。

你无法单用自私来说这个人有多么多么的恶,因为人类本性如此。

我们喜欢日剧的温暖,喜欢美国的英雄主义,喜欢科比的“曼巴精神”,因为这些都是希望。

我们讨厌日本的高压,讨厌美国的狂妄自大,讨厌疫情的传播者与忽视者,因为这些都是绝望。

但别忘了,我们讨厌武汉的瘟疫时,我们也曾爱过武汉的鸭脖;

我们讨厌科比的偏执时,我们也最爱他每日四点的执着。

我们喜欢看《庆余年》不是因为它反转反转再反转的剧情,而是因为每一个人物都立得住。善恶都在一个人身上同质同源。你做不到完全恨一个人物也做不到完全喜欢一个人物。

我时常在看书,觉得自己的大脑会分裂出一个屏幕,屏幕上是光流像在经过神经一样经过一些国家的历史,然后分解再重组。

你可以看到脉络全网,也可以放大感受细节。

所以即便是普通人,我能感受到我们国家追求平等力量的萌芽,它在每一个人的自我对话中,也在每一次跟长辈的激烈斗争中,更在与传统民俗习惯的较量之中。

我也能感受到依然残存的历史专制力量,它在许多家庭的权威教育当中,在许多父母的偏激中,更在国难那些无法感同身受或者说事不关己的躯壳之中。

在对他国文化的态度上,我非常讨厌两种人,没出过国和留过学却都依然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的人,因为这两种人没有脑子,而且也没救了。

但我却在这次国难中,对美国有一丝丝的羡慕。因为他们在面对疫情时,大家都有着为己为人的“英雄主义”,这种责任感与保护他人让每个人都不会觉得别人得病与己无关。美国人是自私,但除了权利,在生命上,他们并不冷漠和无知。

他们面对科比的离世后,无论是否了解他,知道的人都会难过的说一句“ God, I’m sorry”。

我并不抱怨中国的这种环境,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国家有着自己的成长方式,她是独特且强大的。我也知道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有我们独特的民主,但我依然只想在我活着的时代里为我看到的事情而悲伤。

这种悲伤是对国难逝者的哀悼,是对医护人员的尊敬,是对武汉人民的支持,是对祖国的信任,也是对科比的铭记。

当然也包括恐惧,我也害怕死亡,或者确切的说是对未知的恐惧。但我的血依旧是沸腾的,我的生命力也不仅因为我年轻,我接受自己的这种愤怒、哀伤的情绪,因为这是我向世界表达的方式。

前几天我也在朋友圈里写了一段话:“所谓‘挺过去’呢,就是挺不过去的人死光了,这事儿也就过去了。幸存者会在回忆中慢慢美化这件事,直到它美化为对自己、对国家的一次考验,‘而这次考验,我们赢了’”。

《奇葩说》有一集的辩题是讨论面前有一杯忘情水要不要喝。辩手詹青云呼吁铭记悲伤,因为悲伤可以保护你。

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是幸存者,但就像詹青云说的,我们不应该忘记悲伤。

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以及这次的肺炎似乎人类侵占以前不受干扰的环境的自然后果。

人类在进化,病毒也同样在寻找共存,每一次的变异和沉寂即便在短时间蛰伏了,之后也会卷土重来并且更加强大。而人类未必每一次都会那么幸运,总是赢家。

谁能说人类不是攻击地球免疫系统且在不断强大的病毒呢。

我们也都知道,一定会有“下一次”。只是何时,何地,我们无从知晓。

如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灾难面前休戚与共,做好每个人可以做的,度过这次考验,然后铭记悲伤,不要美化死亡,保持对死亡和自然的敬畏。

最后,我只剩下这句话:

湖人总冠军

For Kobe

生死较量总冠军

For us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科比与国难,除了“去他妈的” ,我们还能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