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一本女性读者不容错过的好书

文|芒果屋子


《喜福会》光听这名字透露着团圆、喜庆的氛围,但就像包裹着糖衣的砒霜一般,背后却隐藏着一片狰狞与伤痕。

小说《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她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塑造了四对母女,并以此为线索,带读者走进旧中国背景下女人的命运、中美文化冲突、以及母女间微妙的感情。这部小说奠定了谭恩美在文学界的声誉,并被改编成电影,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

《华盛顿邮报》曾经评论:“谭恩美用她那讲故事的天才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种才能时时照亮书中的每一个页码。”《喜福会》这本书除了内容发人深省外,构思也非常吸引人,4个家庭,16个故事,但作者运用巧妙的手法,将故事、语言和回忆交织融合,勾勒出清晰的经纬脉络。从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身边人身影,一代又一代,在重复着,也在改变着。

1.由麻将联想到小说的结构

我在想,谭恩美一定会打麻将,故事本身也是从一场麻将开始的。喜福会是小说人物吴菁妹的母亲吴宿愿在抗战时期组织的一个麻将俱乐部,后来,她去到旧金山,又重新发起。加入喜福会的其他三位母亲都是从残酷的旧中国逃离,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结婚生子。她们当中,或是逃离一场战争,或是一段痛苦的婚姻,总之,是向悲惨的命运表达着不屈的抗争。而那时发展迅速的美国,代表民主、自由,她们的女儿在美国出生长大,四位母亲是传统的中国人,她们一边希望女儿们能真正融入美国的文化,一边又希望女儿能接受传统的中国教育,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而女儿们在不断的了解母亲的经历后,也渐渐多了理解,双方逐步达成共识。


我们说回麻将和小说结构。我们都知道,打麻将是四个人,四把为一圈,四圈为一轮。谭恩美真是深刻领会了其中的精髓,用打麻将的方式成功的将四对母女的错综复杂的故事梳理的井井有条,看似故事很多,有些分不清楚谁跟谁,但实际上,每一个部分都是有章法可言的。就像你打麻将,出什么牌那都是有根据的,可不是随心所欲。

我们看小说结构,《喜福会》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大标题,每个部分又分为四个小故事,来源于四对母女,第一部分“千里鹅毛”与第四部分“西天王母”是以母亲的身份在讲述,第二部分“二十六道凶门”与第三部分“美国式解读”是以女儿的身份讲述。有始有终,安排合理得当,就像我们平常一边打麻将一边聊天,每一家说点自己家的故事,娓娓道来,不知不觉中,大家就分享了很多的故事。

至于吴宿愿为什么会在战争时期组织一个麻将俱乐部,难道战争时期不应该成天提心吊胆,哪还有光景吃喝玩乐?书中的一段话解释的很清晰:“其实,我们并不是对这些痛苦麻木不仁,视而不见。我们也感到恐惧,而且各有各的悲伤。但就此感到绝望的话,无非是对已经失去的东西心存幻想,或是在延长难以忍受的折磨。······所以我们还是决定要举办聚会,并且假想着每周都是新一年的开始。我们每周都会设法忘记过去遭受的厄运。我们吃吃喝喝,开怀大笑;我们搓搓麻将,有输有赢;我们讲最精彩的故事,这样就没空去想坏事了。每周我们都会希望自己是有福气的。这个希望也成为了我们唯一的喜悦。这就是我们把小聚会称为‘喜福’的原因了。”这样的思想有时是极好的,我们为什么要沉浸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人生总是要充满希望与期待的,就像阿甘说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打麻将也是如此,下一张牌可能会让你感到惊喜,也可能会给人点炮,正是因为未知,所以让人着迷。

2.微妙的母女之情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它说,女儿总是重复着母亲的命运,因为她们彼此实在是太相像。而有时正是因为相似,才更容易产生矛盾,母女之间,常常只因一句话,变能戳中对方的痛点。书中的母女之间的矛盾点,归根结底,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吴菁妹从小被母亲逼着学钢琴,虽然也曾拒绝,但终拗不过母亲的强势,不仅如此,母亲还经常将她和朋友林多阿姨的女儿韦弗里作比较。而另一边,韦弗里也和母亲存在着矛盾。江林多为女儿在象棋上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并常常向旁人炫耀。但女儿韦弗里却认为这些成就是自己独有的,母亲不能视为吹捧的资本,也不该干涉自己下棋,她从未意识到自己的棋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妈妈平日交给她的中国教育。韦弗里对妈妈说出了“我希望你以后别这样,不要对每个人都说我是你女儿。如果你想炫耀,那为什么你不去学下象棋。”从此,母女之间种下了心结,母亲不再夸赞她,韦弗里的棋艺也不像以往一样所向披靡,她一生都活在母亲的阴影中,想讨好不知怎样讨好,想反抗却反抗不了,和母亲的关系若即若离,直到最后敞开心扉。

母亲许安梅从小养成了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性格,她也将这部分性格遗传给了女儿罗丝。虽然罗丝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泰德,但婚后,一切事物都是泰德做主,他们之间的婚姻也出现了严重的裂痕。罗丝再遭遇打击之后,重新站起来,终于领悟到没有任何人能够拯救自己,无论是你的丈夫,你的母亲,还是上帝,没有所谓的救命稻草,只有自己。

莹映出生在虎年,本可以向老虎一样凶猛有见解,但奶奶教她女儿家要温顺,在本性与后天教育的矛盾中失去了自我意识,尤其是在一场婚姻中遇到了渣男。女儿丽娜也是虎年所生,同样遭遇啼笑皆非的婚姻,莹映希望女儿能在婚姻中,能发挥老虎的本性,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捍卫自己的权利。

四位母亲都是传统的中国女人,她们希望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女儿,就像千里鹅毛,那根羽毛看似一文不值,却来自遥远的故土,承载着母亲的一片美意。但母亲们常常会忽略掉,女儿是独立的个体,她们接受着新式的教育,渴望摆脱母亲的掌控,哪怕最后撞了南墙,且撞得头破血流,她们也得自己去经历。母亲们就如西天王母一般,守护着自己的女儿,在她们需要的时候,再次出现。

女儿们因年少常常会不太明白母亲的苦心,她们叛逆着,对抗着,但时光终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在那样的一刻,相互理解。其实,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看见自己和妈妈的身影,天下母亲都一样,尤其是中国母亲。母女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微妙的,母亲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的朋友,但既已像朋友相处,那便无法同时兼顾母亲的威严。只愿,所有的妈妈和女儿们能够更多的敞开心扉,更多的沟通,彼此理解。 不要互相爱着却也互相伤害着。


3.女性觉醒的独立意识

《喜福会》中另一个常被探讨的主题便是女性对自由的向往、以及独立意识的觉醒。但无论是新时代还是旧时代,女性总是更加弱势的那一方。

莹映婚姻中遇到渣男丈夫,痛不欲生,亲手杀死了他们的孩子;江林多从小就被定为童养媳,靠着聪明才智逃离了悲惨的命运;许安梅的妈妈被强暴后被迫成为四姨太,生下的男孩被抢走,活得没有尊严,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以此唤醒安梅内心的勇气。

丽娜的婚姻没有宠爱,只有算计,就算丈夫的工资比自己多几倍也要坚持AA,这简直是让人忍无可忍。罗丝在婚姻中同样卑微,险些丧失了自我。

我们习惯于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身边的大多数情况也是男性在职场获得成就感,女性在家庭中获得成就感。也有在工作中干得相当出色的女性,但他们会具有更多的压力,因为她们还常常被要求兼顾好家庭。若是孩子没有教育好,第一责任人总是会想到妈妈。

怎样去解释女性的独立意识呢?什么思想独立、经济独立这些都不够全面,也并不是做到了这些就可以获得幸福。我觉得应该是内心的一种丰盈,能够在陷入困境时,自己拯救自己,不总是想着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总之,我挺喜欢《喜福会》这部作品的。谭恩美自己曾在接受报社采访时指出:“人们往往关注她的小说所反映的美国移民历史或中国传统文化,而忽视了作为文学本身,即故事、语言和回忆的美学价值。”所以,我惊喜于书中巧妙的结构设置,能将如此复杂的故事讲述清晰且生动,翻译得也很精彩,突然很想仔细阅读英文原著,好吧,先将计划定于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喜福会》:一本女性读者不容错过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