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摘要: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第一位君主。他对我们国家的贡献十分远大,但同时这也是饱受争议的,因为在他的功绩背后,也有着很多不该犯的过错。那本文就让我们来探讨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关键词:秦始皇 / 统一六国 / 改革新制 /

英文摘要:Qin Shihuang was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Qin Dynasty, China's first unified multi-ethnic feudal dynasty. His contribution to our country is enormous, but it is also controversial, because behind his achievements, there are many undeserved mistakes. In this article, let's discuss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Qin Shihuang.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嬴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么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近百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观点。对秦始皇嬴政的评价,诗人李白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赞颂他的雄才大略,明代思想家称他为“千古一帝”,也有《过秦论》《阿房宫赋》谴责其劳民伤财、大兴土木的,更有“苛政猛于虎”的论断和民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今天我要与大家共同探讨的正是那个统一六国、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皇帝称号专利权所有者——嬴政。 我认为,秦始皇嬴政功与过都各有一半。虽然秦始皇嬴政是皇帝,可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误,都会有缺点。我认为他的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天下        战国七雄的时代,七雄并立于世,虽实力略有悬殊,却谁也奈何不了谁。最后为什么秦国却灭六国实现大一统?一是秦始皇嬴政五世祖秦孝公在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变法后秦国废除了旧制度,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均得到了很大发展,使秦国成为当时“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二是战国后期规模最大的决定性战争——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秦胜赵败的一次歼灭战,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三是秦王嬴政为了实现统一,广泛吸纳各国贤士。例如,秦王嬴政废除了“逐客令”,重用楚国李斯和魏国尉缭等优秀人才,诸候各国的谋士和人才也纷纷投奔秦国,壮大了秦国的力量。在统一方略上,秦王嬴政采纳李斯的建议,先攻克弱小的韩国,其后扫除两翼,最后灭齐。秦王嬴政对劲敌赵国采用离间计,使赵王杀死名将李牧,自毁长城,随后攻下赵都邯郸、俘虏赵王;引黄河水淹没魏都大梁,使其城墙倒塌,魏国灭亡;对付楚国,秦王嬴政请出老将王翦指挥,倾全国之兵强攻灭楚,灭燕灭齐势如破竹。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到221年十年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秦朝。        秦始皇嬴政完成统一,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各族人民迫切需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而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秦始皇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即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秦始皇嬴政为中国的统一和社会发展。

  二、秦始皇在长平打败赵国军队,自此六国再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秦王从公元前23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攻灭六国,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超越了前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郡县制国家。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专制主义的中央集团的统一国家代替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正式开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事件,正是自秦朝开始,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大国。皇帝是秦始皇所创造的名词,是地主阶级的总统领。以皇帝为首的各级统治机构是用来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但是从表面上来说,这些压迫工具被文饰成为各方利害冲突的调节器,而皇帝则成为各阶级的最高保护人以及公证人。秦朝历经仅十五年,秦始皇在位十二年,完成了许多利于统一的大事业颁布了许多新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治。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首先明确了皇帝独裁的最高权力。皇帝自称为朕,表示其至尊无二的地位,所有政事无论大小,最终都全部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秦始皇还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此后又陆续征服了一些新的疆域,直至供共四十郡。那守由朝廷任命,并能够随时调动,每个都负责统领若千个县。秦法中规定凡是立了军功的人,会按照其功劳大小来决定他的官职,因此在秦始皇时期,武夫中有许多都做了地方官。这对中央集权统治是有益的。但却使得各地政令残暴,引起了人民极大的怨愤。秦朝的中央官制有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将军、廷尉、治粟内史少府和博士等官职。地方官制有郡守、郡尉、监御史和县令长。县以下乡官有三老、啬夫、游徽,又有亭长等官职。各个官职就如同机器中的零件,共同发挥着作用,形成一个巨大的统治网。而掌管这部机器的人就是最高统治者一皇帝。在秦朝统一之前,各个国家的文字是不一样的,这对文化间的交流有一定的影响。而到秦朝的时候,许多异体的文字都统一了。文字的统一对文化的交流有着重大意义,文字达成了统一,哪怕各地区的方言发音不同,人们也能够通过文字来进行沟通。秦朝的疆域东至大海,南达五岭,这样辽阔的疆域对国家的防御能力提出了挑战。秦朝为防止匈奴和游牧民族的入侵,建筑了万余里的长城,同时这也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所确定的中国骊域。秦始皇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在秦朝以前,各国修筑的驰道规格是不相同的,到秦始皇的时候,便统一了驰道的规格。驰道的修成为陆路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决定通水路。他将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水路沟通,大兴水利工程。尤其是史禄菌渠,表现出了伟大的创造力。此外,还有记载说秦始皇曾经令方土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航海求仙药,可见,当时的航海技术已经能够支持大规模远航。海上、内河与陆上驰道,共同构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还颁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并划定了统一的钱币,这两项举措具有重大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最初灭六国的时候,迁徙了十二万户的富豪到咸阳。这些富豪在本地由于势力大,兼并土地,放高利贷,独霸一乡一县,甚至一郡,是极其妨碍统一的。现在这些人被迫迁徙到新的地方必然失去了其势力,而这些人所留在原地的田地和住宅又能分散到别人手中。秦始皇还将一些犯罪逃亡的人发配去驻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开始传人南方。秦朝的这一次大移民在文化传播和发展生产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东周后半期开始,中国社会并存着两种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到公元前216年的时候法律上终于确定了土地个人私有制。在确定了这个法令之后地主和有田的农民自动陈报土地实数,缴纳税赋来取得土地所有权除了政治、经济上的措施,文化、心理上的“行同伦”也对人民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汉族文化地区,人们主要遵循孔孟正统派儒家学说中的家族制度。秦始皇根据儒家支派阴阳五行家说规定了一系列的伦理定常,例如,以十月朔为岁首,衣服旌旗都以黑色为贵等。在灭六国之后,秦始皇在位十二年,出巡过郡县五次,目的在于“以示强威,服海内”,并宣示其统一四海的功德。秦始皇的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以及经济上的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的巨大实施。

  当然了,秦始皇他虽然有很多的功绩,但也遮挡不了他那些过失。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它还有哪些过错吧。

一、在一次宴会上,博士70人上前为始皇敬酒祝寿。仆射周青臣乘机贡谀,说了ー通歌功颂德的话,盛赞郡县制。博土淳于越对周青臣的“面谀”十分反感,发言主张效法商周,实行分封制,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把淳于越的意见交诸臣评议。丞相李斯驳斥了淳于越的观点,进而对当时的学风士习提出严厉批评云:“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他认为如果不制止这种行为,“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建议颁令禁缔,并预拟具体条款如下: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当即照准,下制曰:“可。”也就是说,把以上建议作为正式法令颁行全国。这就是焚书等禁令的由来。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焚书”是指秦始皇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与不属于博士馆内的《诗》、《书》等百家书籍。另外在“焚书”期间他还严禁人们私自谈论《诗》、《书》并大力根除私学。若有人私谈将予以死刑乃至灭族;若有人想学法令必须拜官吏为师。秦始皇并没有焚烧所有的民间文籍,也没有禁止一切学习途径。譬如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便不在焚烧之列。当然有些焚书内容早已印进人们的脑海,避过了“秦火”。像后来出现的不少古籍,就是凭借这些人的记忆复原的。秦始皇焚书在学术史上的最大影响,是导致“汉学”即章句训诂之学兴起。新唐书艺文志序云“自六经焚于秦而复出于汉,其师传之道中绝,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手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两汉今古文经学之争,以及汉以下《尚书》等典籍的真伪之争都与秦皇焚书有直接关系。秦始皇起初并不排斥儒家。他统一全国后,大部分时间都兼用儒生与法吏,且禄养了七十位博士,以备顾问。据说这数目是特意仿照孔子弟子之数来设定的。另外从他遗留下的石碑来看,他俨然十分维护礼教。只不过他是个极其自信的人,决不容许别人质疑关于他的一切。所以博士主张恢复分封制,就无异于在批判郡县制、否认秦始皇。至于“坑儒”这一说法,现代历史学家们仍观点不一。譬如民国兴起的“疑古派”认为根本不存在“坑儒”,此乃后人杜撰。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逐渐打破了这个观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坑儒”有断章取义之嫌。秦始皇确实坑了一些人,但这些人并非“儒生”,而是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的“方士”。而这一观点与司马迁的《史记》大致相符,其记载是这样的:据说秦始皇当年为了长生不老,曾派遣许多方士入海寻求神仙与不死药。这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方士们大多一去不返。就在“焚书”的第二年,方士侯、卢二生答应为秦始皇寻药,但他们自知无果,害怕被处死,便携求仙巨款逃离。更可恶的是,他们在逃离前还诽谤秦始皇暴戾自负、专用御吏、贪恋权势等。秦始皇听后火冒三丈,即刻命人彻查咸阳城内其余方士。没想到这些方士相互指攀,竟牵扯出四百六十余人,最终秦始皇将他们全部活埋。就此看来,秦始皇坑“方士”乃情有可原。而这些方士平日又总打着儒学的旗号,所以秦始皇对儒学便更加厌恶。笔者对于这个“坑儒”观点较为认可,毕竟司马迁与汉武帝同处一个时代,他离秦朝灭亡最多不过120年。更何况他十多岁便走遍中国,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二十二岁就子承父业,担任太史令。所以确切地说他距“焚书坑儒”事件只有65年。在如此狭小的时间跨度里,以司马迁的学识与地位,绝不可能不清楚“焚书坑儒”这般重大的事件。

古文献中关于“坑儒”的记载和地点。《文献通考·学校考一》记载:

“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传相告引,至杀四百六十余人。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宜言”者又数十人。"据以上引文,则秦始皇有两次坑儒,后一次所坑与秦二世所处罪者(处罪方式不明)均为“博士诸生”,即国学生员。第一次坑儒即《史记》所载“坑之成阳”的那次,具体地点和情节不详。第二次“伏机”坑儒情节,见于唐颜师古为《汉书·儒林传序》所作注中。注文云:"今新丰县之处号悯儒乡。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谷之西岸有坑,故老相传以为秦坑儒处也。卫安《诏定古文尚书序》云:“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此即所谓“瓜丘之祸”,地点在“骊山坑谷中”,西距秦都成阳当有百里之遥。当然史料并非百分百正确,但由此我们能推测出秦始皇焚书、厌儒的原因。或许除了他无法忍受他人批判外,还源自他厚今薄古的思想、极度强烈的控制欲、寻不得仙丹妙药的懊恼。而这些皆是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政治需要。只不过秦始皇下药过猛,导致百家经典受损。

二、战国时期,各国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都在各自的边境上修筑了长城,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赵长城、燕长城和秦长城。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了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又越过黄河,迫使匈奴向北退却七百余里。为了防备匈奴卷土重来,秦始皇命蒙恬在原来各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绵万余里的长城。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修筑长城是一件极其浩大的工程,要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唯一的办法就是动员大量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就是囚犯。秦朝实施如此严酷的法律,将那么多平民百姓变成囚犯,就是为了获得大量免费劳动力,实际上是一种国家绑架。雄伟的长城下面,是无数囚犯的血泪和汗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或许不过是虚构,可是当年为了修筑长城,有多少普通的家庭妻离子散,多少无辜的汉子葬身边疆,恐怕是没人算得清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主张“使民以时”,量力而行,就是要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役使百姓。但是在秦始皇的字典中,是找不到爱惜二字的。修筑长城便也罢了,好歹是为了防御外族入侵,修筑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则完全是挥霍无度,浪费民力。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咸阳宫中人员增加,而先王留下来的宫室又小,已经不敷使用。又听说当年周文王建都于丰,周武王建都于镐,看来丰、镐一带确实是风水宝地,于是着手在渭水南岸的阿房修建宫殿。当时的想法,要等宫殿修好之后再命名,于是暂时叫作阿房宫。但是这座宫殿的规模实在太大了,以秦始皇的魄力,动员了数十万刑徒来修筑,也没能在他去世前完成,后人便干脆把阿房宫当作正式的名称了。阿房宫究竟有多大?仅从前殿的设计就可窥见一斑。前殿是阿房宫最先开建的建筑,史书记载为“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据后人在其遗迹上测量,占地约为0.55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二个北京故宫。环殿建有阁道,从殿下直通终南山,并在终南山修建了宫门。又从阿房宫修建通道北渡渭水,一直与咸阳相连。除了阿房宫,秦始皇还在关中地区设立行宫三百多所,关东地区设立行宫四百多处,以备其出巡所需。为了检阅各地的建设成就,同时也是为了在天下人面前炫耀武力,秦始皇开始频繁地出巡。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方向还是东方。这一次出巡,除了震慑天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派人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中国古代的传说,海中有三座仙山,分别叫蓬莱、方丈和瀛洲,是仙人的居所。早在第二次出巡的时候,秦始皇就曾委托山东的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乘坐大船入海寻找仙山,结果无功而返。秦始皇并不气馁,这一次又派方士卢生等人入海寻找仙人。结果可想而知,卢生也空着手回来了,但是带回一本神秘的书籍,其中有一句话:“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胡是指匈奴,于是派蒙恬抓紧进攻匈奴,并且发配大量囚徒前往边疆,加快了修筑长城的步伐。秦始皇每次出巡,都有数万名全副武装的士兵随行,黑色的“秦”字大旗遮天蔽日,鲜明的兵器衣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向天下人昭示皇帝的威严和权力。他坐在并不舒适的马车上——虽然马车经过能工巧匠的改装,通过窗户可以调节空气,但仍然颠簸得很厉害——走遍了黄河流域和大江南北。“这就是皇帝啊!”各个地方的人们操着不同的方言,互相惊叹着,情不自禁地将头低下去,继而屈膝跪下来。即便是那些恨他入骨的人,面对这华贵无比的车队,看到他那张不怒自威的脸,也难免从心里感到一丝震撼。但是也有人对他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当他出巡到江南的时候,项羽站在围观的人群中,竟然大声地喊了一句:“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此举让一旁的叔父项梁大惊失色,连忙用手捂住项羽的嘴,将他拖出了人群。当秦始皇出巡回来,经过咸阳的大街的时候,时任沛县泗水亭亭长的刘邦正好以小吏的身份在参与修建阿房宫。他看着皇帝的车队庄严肃穆地在宽敞的大街上徐徐行进,不禁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喃喃地说了一句:“男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嘛!”

  以上就是秦始皇的功与过了。通过以上的这些文献,你可以分清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吗?

  我认为他是功大于过的。因为他做过的那些过失,有些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合情合理的,比如说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这几个字一听起来就知道是不好的。但是你说修筑长城它不应该吗?也应该。因为修筑长城一开始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抵御外来的匈奴。修建灵渠,你说他不应该吗?也应该。怎么说也是贯通了南北两边的经济发展,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秦始皇的功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