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法则——好人卡发放指南

一、谜题

男方:我很喜欢你。

女方:你是一个好人。

问:女方是否喜欢男方?


男方:晚上吃火锅吧?

女方:都行。

问:女方是否同意吃火锅?


女方:一个人在家好无聊…

男方:我马上到!

问:女方是否向男方发出了邀请?

为了攻克上面这些谜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吹响冲锋号:语义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两性关系的角度…或者电子工程学的角度。

二、从模拟到数字

众所周知,计算机的运行建立在二进制的基础上。这里的“计算机”是个很笼统的概念,它可以指CPU、处理器、芯片、单片机、FPGA、集成电路、片上系统…这些东西有一个更学术的统称:数字电路。

顾名思义,处理数字信号的电路就叫数字电路。顾名再思义,把信号用数字的形式来表示就得到了数字信号。更准确地说,在数字电路的世界里,任何一个信号都要先被量化为一个用二进制表示的整数(小数可以用浮点数的形式来表示,这个机制的底层也是二进制整数)。我们知道,二进制就是0和1的组合,所以在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无穷无尽的0和1们在奔腾、翻滚、碰撞着…那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在这一切喧嚣的初始,在数字世界的入口,什么样的信号是0,什么样的信号算1?

我们把这个问题暂时放一放,先来回忆一下在数字电路诞生之前的电子工程世界——那是个模拟电路的时代。

我上中学那会儿,MP3和ipod都还没有发明,更没有itunes或者网易云音乐。那时候音乐的载体叫卡带,为了播放卡带你需要买一台收音机,收音机上有一个用来调节音量旋钮。顺时针转动旋钮,音量就会逐渐变大,逆时针转就变小声。旋钮背后的奥秘在于它连着一个“滑动变阻器”,顺时针转动音量旋钮,会使得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阻越小流过喇叭的电流就越大,喇叭震动得就越猛,于是音量也就越大。

今天的音乐播放器(比如智能手机)上一般都有两个按键,一个画着+号,一个画着-号。按一下+号键,声音就会变大一“格”,通常还会伴随着提示画面。比如按两下+,音量显示从4增大到了6。

忽略掉上面提到的电工知识和人机交互等细节,在收音机和智能手机上设置音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连续量,后者是离散量。

收音机里面装着模拟电路板,模拟电路用来处理电信号,电信号是模拟信号,模拟信号是连续信号,这几个名词是一回事儿。可以把滑动变阻器看成一条由电阻铺成的路,只要你手法够细腻,理论上你可以通过转动旋钮停在这条路上的任何一个位置。

而iphone是个数字系统,只能处理数字信号,数字信号是离散信号,这几个名词也是一回事儿。数字化的音量就像楼梯,你要么上一级台阶,要么退下来,不可能停在半中间,你没法把iphone的音量调到5.5。

这样看起来,模拟电路似乎比数字电路更精密,但模拟电路的瓶颈在于——它做不大。另一方面,和数字电路带来的巨大优势相比,模拟信号离散化后损失的那点精度微不足道。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模拟电路就像是奶奶家的私房菜,数字电路就像是西式快餐。前者确实保留了个性化的细腻风味,但只有后者才能发展成一门巨大的产业。

三、接口电路和ADC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模拟电路到数字电路是电子工程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那下一个问题就是:连续的模拟信号是怎么转换成数字电路中的离散信号的?

我们再对比一下电吹风和空调。电吹风用的是模拟电路,你按一下开关,会“接通”整个电路,于是电机启动吹出热风。这里的“接通”就是物理意义上的接通,按下开关会让开关的两个“触点”相互接触,就像你用一段水管连接了蓄水池和水龙头。

而当你按下空调的开关时,其实并没有改变空调的任何物理结构。你的这个动作通过“接口电路”产生了一个电信号,接着这个电信号被一种叫“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的器件数字化为“1”,空调的芯片识别到这个“1”之后,执行事先编排好的启动程序,于是压缩机开始工作、导风板偏转、显示屏点亮…

上述流程可以抽象为: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电子器件:接口电路和ADC。

简化来说,一种常用的采集开关指令的接口电路是这样工作的:当开关没被按下时,接口电路的输入端悬空,接口电路内部的“上拉电源”使得输出电压保持在一个较高值(比如10V)。当开关按下后,输入端接地,于是接口电路采集到一个低电压(比如0V)。

而ADC的工作原理是:如果接收到高电压就输出“1”,如果接收到低电压就输出“0”。这样就完成了信号的数字化。

可以看到,接口电路是信息发送方(发送的信息是电压),就像女方发送“你是个好人”这条信息。而ADC是信息接收方,它负责把接收到的电压信号翻译成0或1,就像男方需要把收到的“好人卡”理解为“没门”或者“有戏”。

这样我们就回到了开篇的那个问题:什么样的信号算0,什么样的信号算1?什么样的反应代表“没门”,什么样的反应代表“有戏”?这背后蕴藏着一套信息的收发机制。

四、静态法则

前面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概略的回答:高电压为1,低电压为0。那何为高何为低呢?

如果我们规定大于5V为高,小于5V为低,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没有考虑到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噪音干扰。比如一个5.1V的信号叠加上噪音,到达接收端时可能就变成4.9V了,也就是把1误传成了0。

为了避免5V附近的信号受到风吹草动容易01颠倒,我们必须设立一个“无效地带”:比如7V以上为1,3V以下为0,3到7V为无效。根据应用场景,接收方收到无效信号后可以要求重传,比如讲电话时“没听清,麻烦您再说一遍”;可以选择忽略,比如看电影时一句台词没跟上并不要紧;可以保持上拍值,比如遭遇通讯干扰后按原计划继续执行任务;也可以输出预先定义的安全值,比如你问女朋友“想吃什么?”她回答“随便”,无效信号,那输出安全值——吃火锅。总之,通过定义无效地带,可以避免接收方对信号产生误解。

这样就行了吗?还不行。因为假如发送方发送一个2.9V的信号,叠加上噪音干扰,到达接收方时可能就变成了3.1V的无效信号。这样会大大降低信号传输的可靠性。所以需要对信号的发送方做出更严格的限制,比如如果想发送0,必须保证输出电压小于1V,想发送1,必须保证输出电压大于9V。

对于同样的0,发送方的门槛是1v,而接收方的门槛是3V,两者之间相差的2V电压就构成了信号传输的噪音容限。噪音容限的设置能够增加信号传输的抗干扰能力。这就是数字电路设计中最基本的“静态法则”(static discipline)。

静态法则的核心思想在于相较于信息的接收方,对信息的发送方要施加更严格的约束确保发送方想表达的意思叠加上接收方的理解误差后,仍然不会进入“无效地带”甚至被理解成相反的意思。

根据这个思想,当你想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时,表达方式应该偏向“极端”而非“中庸”。面面俱到、四平八稳那是领导的讲话风格。和理工宅说话还是直接点好,行就是行,不行就不行,不要搞“婉拒”。婉拒很可能传递了无效信息,甚至被误解为“欲拒还迎”。

所以我倡议,亟需为好人卡制定统一的发放标准:

不愿意:“你是一个好人,但我对你毫无兴趣。

犹豫期:“你是一个好人。

愿意:“你是一个好人,一个人在家好无聊…


参考文献

1、网易公开课 《MIT电路与电子学》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周工讲理》:用理工思维生活育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态法则——好人卡发放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