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一些感受

今年读书日关于读书我读到的最好文章  by 李翔

提起阅读,我总是想先强调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我了解很多非常杰出的人,他们非常热衷于阅读,像个行走的图书馆;但是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很多同样非常杰出的人,他们真的并不那么热衷于阅读。如果你想要功利地去证明,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和他是否能够取得世俗成就,甚至他是否在个人品德上更加杰出之间存在某种关联,那你注定会失望。


有时候我会怀疑,读书成为一个重要到几乎不容置疑的美德,是不是因为喜欢谈论阅读意义的,都是热爱阅读的人。至于那些没有那么热衷读书的人,他们根本就不会谈起这个话题:阅读有什么意义;或者更加直白,更加简单直接一点:阅读有什么用。


1. 阅读有什么用:它可能的好处和坏处


好的,问题来了:阅读有什么用,以至于阅读成为人类最被推崇的习惯之一?


阅读最直接的作用是,它可以让人以一种最便捷的方式,接触到其他人类的经验和已经做出的知识积累。


顺带的,阅读可以打破知识的垄断。你不必再听随便某个自以为精通市场的人给你讲解他理解的经济学。只需要买一本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你就能知道,全世界最好的经济学教授是怎么来讲经济学的。


技术发展到今天,更加诱人的信息和知识传播载体已经出现,包括音频播客、包括各种长短的视频,科技公司们还在遐想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用凯文·凯利的话说,这种新的技术可以把人类的体验搬到互联网上,它能打破体验的不对称。但是即便如此,阅读仍然是效率最高的获取知识的方式。


音频确实更加具有伴随性,你可以一边散步一边通过耳机听播客获取信息和知识。视频确实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你不仅可以听到他口中的言辞,同时还可以看到他在讲这句话时的表情,做出的动作。但是音频和视频对于信息的接收者而言,时间线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只有在图书里,你可以自由地采用跳读、浏览、一目十行的速度、一句话反复琢磨的精读等各种方式,同时你仍然有把握,自己已经很好地领会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阅读有什么用?首先,它可以让你直接接触到其他人已经总结和积累下的经验和知识;其次,它可以让你越过现实生活里的某一个知识中介,直接找到源头或者你认为更权威的解释本身;接下来,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效率最高的行为。


除了这些作用之之外,用一种更加个人化的方式描述,在我看来,阅读对于贫穷的人而言,是最便宜的的体验世界的方式;对于懦弱的人而言,是最好的抵御外部世界的混乱和不确定性的铠甲;对于好学的人而言,是最无所不知的老师和最包容的学校。


但是,翻过去看硬币的另一面,这也是阅读可能会给人带来没那么好的影响的原因。如果没有充分的自觉,你就可能掉入阅读的陷阱。


它会带来跟人的疏离。因为阅读可以让人更加便捷地去体验世界,这可能就会让你忽略掉真实世界的丰富和迷人,更何况,真实世界是多么烦人啊,你在纸上经历的夏夜冒险,可不会有真实生活里的闷热和蚊虫叮咬,但是只在纸上,你就会错过夏日夜晚的凉风、树上悦耳的蝉鸣,以及散步时的交谈。


它会带来现实的脱离。因为阅读可以帮助人免于外部世界的混乱和不确定性的侵扰,正如毛姆说的,书籍是你随身携带的随时可以躲进去的小型避难所,它就可能会让人始终不敢去面对真实世界中那些让人不快的事情。只是可惜你最终还是要去面对真实的混乱和不确定性的,一个人不可能真的躲在文字构成的虚拟世界中去体会一切。这会让一个人对现实无能。


它会带来知识上的傲慢。因为阅读可以让人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到人类最杰出的头脑,它就会让沉浸在阅读世界中的人,有一定的危险会变成一个自以为无所不知,并且自以为总是正确的评论者。问题出在,既然已经被抽象到书本上,这些知识和话语必然是经过了对细节的省略的,但是这些细节却是解决真实问题的人必然会面对的。可是,这些细节和问题,却是最容易会被评论者忽略,或者缺乏足够的同理心而意识不到的。


正是因为这些可能的功用和可能的问题,所以,正面形象的书呆子,会从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出发(或者用时髦的词语叫“第一性原理”),去看待和审视现实世界,并且发现现实世界的不完善之处。即便这些不完善已经被身边的很多人接受,他也克制不住自己要去修正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创业者会声称,书呆子能够改变世界。


而负面形象叫书呆子,会完全沉浸在书本构成的世界里,这个世界过于安全过于迷人,以至于他会拒绝去面对现实世界。与书籍中虚拟的世界相比,现实世界实在过于琐碎、过于细节,充满了让人心烦意乱的人物和事件。他因此丧失了应对现实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至于我自己,所有这些好处我当然都曾经享受到。


我曾经借助阅读体验过世界上最奇妙的旅行,其中有些国家和城市我到现在也还没有去过,我也曾经借助阅读体验过多种不同的人生,体验过他人的喜怒哀乐。


书籍构成的虚构世界曾经并且到现在仍然在为我提供让我可以暂时逃离现实世界的避难所,这个世界安慰我、鼓励我,为我补充能量和知识,在我离开阅读世界转身回去应对现实时,它会像一个老朋友那样轻拍我的肩膀,给我勇气并且告诉我随时可以再回来造访。


我也一直在借助阅读去迅速构建对于另一个陌生领域的知识体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去跟一位电影导演交流之前,书籍世界已经快速地帮我了解到伯格曼、科波拉、希区柯克和伍迪·艾伦是怎么思考电影的。


当然,所有问题我也都会碰到:可能会对真实的问题不够有敬畏感;可能会对真实生活的低效缺乏耐心;可能会不自觉地去逃避一些真实生活中原本必须要履行的义务。


2. 我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我喜欢处在书籍的包围之中。我喜欢当我想到某个作家或者某个主题的书时,我能够快速从书架上抽出几本书的这种感觉。


对我而言,最理想的办公室就是布置成图书馆的办公室。四壁是高耸到天花板的书架,书架上按照主题摆满着我搜集到的高质量的作者的图书,房间的中央是一张宽大的书桌。


这张桌子要足够长、足够宽,因为需要摆放的东西很多:我喜欢的作家的肖像(加缪和EB怀特)、日常喝水的杯子、咖啡杯、沙漏计时器(它可以帮助你摆脱手机同时又有一个粗略的时间概念)、笔记本电脑、用来书写的笔记本(我仍然需要在纸上写下可能是随时冒出来的念头)、红笔和黑笔(红笔是读书时做笔记用的,而黑笔是写字用的)、以及非常重要的,桌子上要有空间可以堆放跟我正在写作的文章主题有关的图书。


我应该可以自称是一个贪婪的阅读者。


我阅读大量的印刷书籍。不过,当我出远门时,或者在我自觉拿出一本书会很怪异时,我会带上Kindle或者iPad——很奇怪,你在一个社交场合拿出一本书所有人都会觉得很诧异,但是你掏出手机或者iPad浏览信息,大部分人又会觉得很正常,因为他们也会这么做。


阅读帮助我更好的工作。正如我在前面说的,在我看来它仍然是人类获取知识、传递信息的效率最高的方式。我经常需要阅读来刺激我的大脑,让我看一看那些聪明的、杰出的头脑是怎么思考某一个问题、应对某一个类似处境的。


而且,跟很多人设想的恰恰相反,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并没有减少我在书籍上的阅读事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发现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带给我的最大困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带给我的“噪声”越来越多,而“信号”越来越少。


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并没有成功地帮我提高我接收的信息中的“信噪比”,也就是信号和噪声的比例,反而在加重这个问题。不知道为什么,似乎现在大家都没有兴趣在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上输出一些经过认真思考,或者哪怕是简单确认过的信息,甚至连晒自拍和晒自己去过的餐厅咖啡馆的数量都在减少。人人都更热衷发广告。或者干脆一言不发。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找到另一个高信噪比的媒介平台。但是现在看来我的寻找并不成功。于是我只能转向古老的方式:主动去挑选那些自己认为还算高质量的内容来阅读,其中大量是图书。


阅读并不需要拘泥于时间。有一段时间我会在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去读书信集或者日记;也不需要拘泥于场合,类似于飞机、高铁和地铁这种封闭的、周围都是陌生人的空间,其实非常适合阅读。和智能手机一样,书籍其实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只不过,书籍通往的那个世界,我基本可以保证,它的信息的质量,会优于智能手机经常通往的那个世界的入口。


所以它们的功能是类似的:当你觉得无聊的时候,当你觉得需要从眼前的世界暂时逃离一下的时候,你都可以掏出手机——哦,不对,掏出书或者阅读器。因此同理,你需要的,只是照顾一下你所处环境中的其他人的反应。没有必要激怒大家。


你可能想知道我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的图书馆中,挑选出我愿意阅读的书籍的。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和我们每个人接触信息一样,你需要的也是一个你自己信赖的过滤系统。


在今天,常见的信息过滤系统有三种:智能推荐;社交推荐;编辑推荐。时髦的智能推荐,指的是信息平台会根据你过往的兴趣来向你推荐内容,像奈飞这样的视频平台会根据你看过的电影推荐电影给你,抖音会根据你的兴趣和浏览记录推荐短视频给你;社交推荐,是你的社交网络内的朋友们会推荐给你无论是文章、电影、餐厅还是书籍;编辑推荐放在这里就是各种书店和书评人的推荐榜单,或者是你信任其阅读品味的任何个人的推荐。


我相信任何人的阅读,都难免会受到这三种推荐机制的影响,我自己当然也不例外。你要做的就是训练你的推荐系统。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越来越多的时间用在了下面两种情况上:第一是主动的搜寻;第二是重读。


在今天这个时代,推荐机制越来越发达,人工智能和社交网络都在研究你,希望能够推荐尽量精准的内容或商品给你——书籍同时是这两者。我反而觉得,这种时候要更加依仗于主动的搜寻。你要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主动去发现些什么,而不是被动地去接收一个越来越智能的平台推荐给你的内容。


你想要了解伟大的企业家都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吗?也许你不应该去畅销书榜单上买一本刚出的管理学书籍或者公司史,你应该自己做功课去研究,现代商业公认卓越的公司和企业家都有哪些,然后你可以去找一找他们是否有公司史和传记。你应该去了解一下,有哪些优秀的管理学家已经做过这样的研究,他们有哪些作品值得你阅读。


或者再聚焦一下,你想要了解史蒂夫·乔布斯和他创办的苹果公司。那么,你应该主动去找他的授权传记和没有经过授权的传记,过程中那些记者们写过的苹果公司的书籍,乔布斯的对手、朋友和同事们写过的书籍,以及他的前女友、他的女儿和他的妹妹写过的书籍。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你自己的可信赖的作者库,如果是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是这个作者非常推崇的作者的作品,你不妨都可以找来看看。


然后,重读在最近几年对我也越来越重要。其实重读也是主动性的体现。因为重读的需求出现,也是因为一个从自己出发的对某方面知识的渴望,这种渴望重新唤醒了你对记忆中曾经读过的某本书或某个作者的印象。这时候,你想要重读。


就我而言,我最近重读了杰克·韦尔奇的自传和他的另一本书《赢》。原因是我有了想要了解当年他是如何管理GE的需求。这背后更大的问题是,这背后更大的问题是,我想要了解,代表了工业时代管理水平巅峰的公司的CEO,他当时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今天的互联网公司是否还成立,如果成立,解决方案是否还有效。


我还重读了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因为我发现或者说是我被一个朋友告知,哈耶克很好的解释了知识分工和知识积累对于社会和组织的重要性。同时哈耶克也回答了社会和组织需要建立什么样的规则,才能鼓励社会和组织中的个体去进行知识积累和知识分工。


除了我提到的这几本书之外,我还有一个很长的重读计划。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对应着一个我非常关心的主题。我需要带着我关心的问题,重新再来看一遍这些书。经常的情况是,它会让我觉得我之前完全误解了或者没有理解到它的精彩之处。


此外,如果你想邂逅一本书,最好的方式其实还是去逛书店。


以及,如果你要问我有没有比较后悔的阅读的话,我会诚实地告诉你:我用在那些所谓大家都推荐去读的很红的书上的时间太多了。我揣测,可能某本书之所以突然很红,只是因为书的营销做的很好,或者作者的人缘很好,再或者大部分人在阅读这件事上其实并没见过什么世面。


别再问了,此处不能举例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阅读”的一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