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中国】卧虎藏龙:西式的东方侠客与江湖

“电影看中国”,两年前曾经讲过一轮,今天要开始新的一轮。这一次的时间安排比上次从容得多,有两个半小时。开场这一讲,我选了《卧虎藏龙》,电影时长:120分钟。

故事的发生发展,都在“江湖”。中国人的侠客文化(chivalrous Culture),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专储、荆轲等人。他们的故事传颂千古,只因故事里的人物形象构成司马迁在《游侠列传》里说的,侠客们总体特征:“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中国侠文化之精神,包括了惩恶扬善、锄强扶弱、生死不惧、大智大勇、一诺千金、不矜其功等多种美德,而以惩恶扬善,锄强扶弱为其核心,具有十分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Moral value orientation)。又因武功高强几乎成为实施侠义行为的必要条件,所以,凡以侠义者大多拥有高超武功。

他们以武力行事,敌视公家,蔑视法律,凭自己自己的眼光和意气判别是非,用和个人的力量快意恩仇。故事中的武术通常基于现实世界中的中国武术,在武侠的世界里、这些武术通常会被夸大,其产生的效果远超过现实世界的武术。

俞秀莲自小与孟思昭定亲,而后孟思昭为救其结拜兄弟李慕白,被对手一刀杀死。之后,俞秀莲与李慕白一同共事,彼此逐渐情投意合。但两人一直坚持要“对得起”已故的孟思昭,故一生压抑自身情感,不敢越过"规矩”的雷池一步,而实际上两人之间的障碍只是一纸订婚书而已。

问题一:压抑他们的“规矩”是什么?中式的伦理思想束缚而已吗?

李慕白在江湖上赫赫有名,在玉娇龙面前他是长者,在碧眼狐狸面前他是正义使者,在世人面前,他是清心寡欲的大侠。但他心里清楚,他一生永远无法达到"侠之大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无欲无求,得道永恒。他无法达到,他放不下,他不可能“超凡脱俗”,他永远无法“得道”,反不如安下心来重回“人间俗世”,顺从自我的内心欲求。

他师父江南鹤,也没有达到。因为他们都是人,他们心中不仅有情,还有欲。江南鹤被碧眼狐狸诱入房帏,交欢过后,他却不肯交出武功秘籍,结果被碧眼狐狸偷袭杀死。

问题二:“得道”,是道家佛家以及所有修行的人一直在追求的一种境界。但如果“得道”真的是你在入定之时感觉到或看到的东西,这个“得道”有什么用呢?或者,这个“得道”是为什么呢?你就永远平静安乐吗?

玉娇龙对待罗小虎的爱情态度大转变,表面上是不愿与自己的父母为敌,实则就是因为“盗剑”以及随后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她的心变了。这个敢爱敢恨,敢于反抗权威,为了能圆自己乌托邦式的江湖梦,不惜背离家庭,被世间千夫所指的角色,更像是这部电影里的主角。

问题三:玉娇龙为什么会变?她对“规矩”的反抗,对婚姻的反抗,究竟是为什么?她出走的结局又为什么是跳下了山崖?

问题四:不少影评认为李慕白也“爱上”了玉娇龙。你看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三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关系?

问题五:在俞秀莲和玉娇龙的对话里,江湖是什么?走江湖靠的又是什么?

总的说来,这部电影的故事脉络比较模糊,发展很勉强,情节也经不起推敲。不过,场景的中国风很细致,也很到位;配乐有些出神入化的感觉,加上武功渲染的夸张,让这部电影不算“难看”,也以一种“陌生感”或“异域感”博取了西方观众的票房数量。但作为电影核心元素的“故事”,却陈旧且落于俗套,除了一些小场景还有些意味之外,乏善可陈,没有真正能够动人心之处。最后通过貌似很传统中国化的壳子,传达的仍是相当西式的,浪漫主义的情结,以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程朱理学之后的中国社会,世间只有两种人:“君子” 和“伪君子”,李慕白恪守“存天理,灭人欲”的行事风格,他是真君子,却输掉了自己的一生,是"大侠”李慕白的悲哀。将程朱理学的条条框框套在自己头上,固化成许许多多"做人处事的道理”, 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践行,甚至有意无意地监督别人去践行,则是中国人的悲哀。

李慕白的反正是谁?从这部电影里面找不到合适的角色。而在这部电影之外,我认为,是数百年前勤勤恳恳地“格”了三天竹子,“格”不出个所以然,最后跳起来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奋力冲破朱熹的框架,喊出了一句“心即是理”的那个人。

心,是一个人的本性。本性固然会受到后天的影响——例如环境或者知识或他人的榜样——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形变,但其本质不会变。当你探求到自身的本性之后,就能据此针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做精准的回应。在探求到之前,行动还是会根据本性发生,尽管你也许暂时不清楚促使你这样去做的那些理由。“心即是理”,“理”走向“真知”,而非虚无缥缈之“道”。


上一篇:带上“山鬼”去讲春节

下一篇:疫情中的纽约|立场、视角与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看中国】卧虎藏龙:西式的东方侠客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