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之行》

【一】

        二零二一年六月初,学校组织了一次集体采风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审美水平,为本专业内容的学习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本次活动为期六天,考虑到正处疫情期间,不便于大规模的长途远行,所以校领导将采风地点局限于重庆市内,最后定下来的采风地点分别是:梁平双桂堂,奉节白帝城、小寨天坑,云阳国家地质公园、张飞庙,巫山神女峰,丰都雪玉洞。按规定的路线顺序出行,基本上是一天一景。在出发之前,我本打算每到一个景点,都用古体杂言诗随录所观所感,但由于行程安排得十分紧凑,采风过程不免显得有些仓促,所以六天下来,所作诗量不过三五首,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巨大的收获,加之所至景点大都匿于深山之中,长途的车旅又耽搁了好些时间,所以真正的游览时间很短,而攀岩下坞又令我十分疲惫,所以没有太多心情进行观察和记录。好在身处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手机给人们带来危害的同时也附赠了一些便利,我得以把旅途的风景一一摄入其中,靠这些照片拼凑当初的记忆,唤起些许感悟。

      巫山之行是采风活动中的倒数第二站。我之所以要拿到第一册来写,是因为在巫山我自认为是收获较丰的,这是相对于其他几处地点而言。在这里失望与惊喜并存。在出发之前我就已经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做了大概的了解。因为长期阅读古典诗词和曾经学习过地理知识的缘故,我对巫山是有较为长远的感情的,这种感情就像藕丝一样,它是内在的,即使很纤细,经不住掰扯,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并在我真正身临巫山的时候,使我产生共鸣。


【二】

        在奉节小寨天坑采风完毕后,我们乘坐大巴直奔巫山。车辆在崇山峻岭的盲肠里不知绕过多少个弯,那时正下着小雨,在经过一上午的折腾后,我疲惫地靠着车窗缓缓睡去。一觉醒来,车已经在巫山县城城区里穿梭了,不久便停在了旅馆门口,我收拾好行李,领取了门卡,沐浴后将换下的衣服洗净。因为之前导游为我们推荐过巫山的特色美食——纸包鱼,所以同学们一致决定去品尝一番。

    巫山这座城是依山而建的,不同于其他依山而建的城市,当时的建造者们似乎并没有对山体进行过多的斧凿,而是直接将街巷楼宇建于其上。我们居住的旅馆位于县城的上半部分,而此去的纸包鱼餐馆位于县城的下半部分,所以一路都是在下梯子,下坡,很少见到较平坦的区域或大型广场,不过走得很轻松。这里的车辆行驶得很稳很慢,给人很大的安全感。

    我们走进一个巷子里,两旁是店铺,路面是青石砖,上方还牵着线,线上好像挂着风铃和灯笼,刚下过雨的巷子,使我想到了戴望舒的《雨巷》一诗,我是否会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呢?走到尽头,一座牌坊衔着匾额杰然特起,匾额上嵌有三个烫金大字——出洋巷,谐音“出洋相”。还真是挺有意思的,我们站在牌坊下合影留念。

      我们循着导航找到餐馆。这家餐馆位于一条不怎么热闹的街道,但餐馆本身是十分热闹的。不足百平米的室内坐满了人,老板在人行道上摆放的两张大桌周围也坐满了人,碰杯的声音自然是听不见了,有的只是老板巨大的吆喝声,以及眼花耳热的划着拳的中年男子。老板见我们一行人来,从室内扛出两个大且长的木板凳,安抚我们坐外边先等等,边往里面指着边说:那一桌人马上就走了。我们并坐一排,檐角水不知多少次地滴在我头上。

      经过一番洽谈,两条白鲢,两条草鱼躺在桌上的烤鱼炉里,准备供我们十余人饕餮。鱼睡在硅油纸里,周身挤满了各式佐料,透过纸可看见,有两条鱼的鱼身覆着些白色的糨糊,那是蒜蓉鱼,另外两条则覆着鲜红的糨糊,那是麻辣鱼。水开十分钟左右,就可以拆开硅油纸将鱼大卸八块了。鱼肉鲜美,嫩如豆腐,筷子很难挑起来,放在嘴边轻轻一吸,鱼肉就缩进了嘴里。吃到尾声我仍不尽兴,又盛了一大碗米饭,挖了几大勺蒜泥,搅拌后一吞而尽。

      回去的路上,人渐渐多了起来,流光溢彩的霓虹染亮空中的层层雾縠,其他同学购置了奶茶边走边吮吸着,我与涵则一人买了一个全家福手抓饼。吃罢看着眼前的“通天大道”,不觉替刚爬过小寨天坑的那双腿感到担忧,以及那圆润欲裂的胃。三步一歇地蠕到旅馆后,背已湿透,下午的沐浴又成徒劳。


【三】

        第二天早早地醒来,下了一宿的雨仍未停。吃罢旅馆朴素的早餐后,我们抱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心态,踏上了去往神女峰的旅途。

      车依旧在崇山峻岭的盲肠里绕着弯,山往后边退边蹲着,越往上走雾越浓,颇有种“山从人面起,云傍‘车’头生”的意韵。个把小时后,车停了,我刚下车就被迎面而来的寒意不断蹂躏着,真是“高处不胜寒”,幸有导游热忱的提醒,来之前我特地添了衣服,以至于才看起来还不算太狼狈。大多数同学在景区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劝导下买了雨衣,而我只是躲着他们跑开了,“反正都是观光车接送,况且我也有伞,还买什么雨衣呢?”这是我的想法。

      观光车蜿蜒在景区公路上,每到一个定点就停下来放我们下车。车在一处名为“天盏灯”的陆上观景平台边停了下来。我站在平台上,极目远眺,倍感失望,在此也不想费过多笔墨来陈述所见的雷同的景色了。当人们巴巴地来就这块古老中国最多情多梦的石头的时候,她却织云罗雾地将自己隐藏了起来,她或许只愿步入楚怀王和宋玉的梦中,《高唐赋》和《神女赋》已是绝唱,她或许已知晓了,所以不再轻易地向世人展露自己的容颜。也罢,谁叫人生何处不相逢呢?我本想模仿李杜这班人写出些诗句来,可惜天不时地不利人也不合,而我也近乎词穷,只落得个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境地。我只得悒悒地回到车里,继续在山路上蜿蜒。

      一路上亦是走走停停,浓雾始终不曾散去,雨也下得十分缠绵,这算是江淮梅雨的余韵了吧。不久,车在观光缆车景点处停下,这是此次神女峰之行的最后一站。

      缆车车台高高地悬出云际,一笼一笼的人被孤立在空中,在山岭间往复着,没入云雾中又很快被吐了出来。我们排队等待着。缆车在车台上会走一个U型的轨道,速度适中,一车四人,游毕的乘客会以极快的速度跳下车来,待车转过弯来,就轮到排队的乘客上去。虽然有工作人员在一旁保护着,(他们会辅助乘客上下车),但悬于百尺高空,又无安全带等其他保护措施,而且车门不宽,乘客只能依次上车,所以上车的速度必须要快,要在车驶离车台前由工作人员关紧车门。这不免使我有些心悸,我与其他三人商量好入车顺序,按上车点依次站定,但由于我过分紧张,加之雨天路滑,在上车的时候竟然滑了一下,差点跪地,还好我和工作人员的反应都很快,才顺利地进入车内,否则后面会发生什么事也许只有天知道。

      狭窄的车厢里,四人促膝而坐,透过窗远远望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扇雾刚给山开出一方空间,让它能在游人面前稍展姿颜,另一扇雾则马上掩过来,又关了游人的视线。山间的冷风透过窗缝不断往车内钻,一行人不免往衣襟里缩了缩颈脖。约二十分钟后,我们回到了缆车车台。

      我们仙里仙气地登上了大巴,随后就被它嘶吼着载下山去。归途中我细细想着,四美难具,有其一就足矣,谁说“雾失楼台”之情韵就一定比“苍山如海”之情韵逊色呢?神女啊,神女,与你相逢即是梦境,“若问绰约何处影,朝朝暮暮阳台下”。迷迷蒙蒙地游离着思维,不久我也窝进座椅里,仰头睡去,希望能做一个宋玉式的梦。


【四】

        因时间还比较充裕,所以领队老师临时决定,再增一项参观巫山博物馆的活动。当大巴车再将我们放出时,时间已迫正午,我们在出洋巷外简单解决了午饭,就向博物馆步去。

        单体楼的博物馆,棱高壁阔,弧顶飞檐,凝聚现代的伟肃又不失古典的优雅。博物馆离江边不远,大门正对处,只见横列的青山云雾叆叇,站在大门外的平场,风咆哮着从江面撞来,撞得来不及躲闪的人欲同它而去。平场的中前方,一柱炮管斜架在大理石制的炮架上,这架炮名为“青石大炮”,为抗战期间所用,后弃,原架体已失踪,而炮管也沉入江底,抱朴含真的巫山人民自费将它打捞起,并无偿捐与博物馆。走近炮管,可观但不可触,管身包覆的层层铁锈都由历史氧化而成,虽斑驳不堪,却仍然不减当年杀敌戮寇的威严。

      走进馆内,会觉得巫山博物馆在室内布局等方面其实与其他县城的博物馆大同小异,但陈设的文物却值得注意一番。除去一些常见的玉器,陶瓷瓶,古墓遗件外,陈设得更多元的是各类远古兽骨,猿人遗骨,以及精美小巧的原始生存工具。石斧,石凿,石刀不必说,他们大都刃口锋利,仍有使用价值,骨针,骨匕,骨指环则制作得相当精细,甚至还有骨饰,象牙饰等饰品,种类丰富,一时不能详尽其述。究其原因可知,距今约两百万年前,巫山这片区域内是有直立人在此生存的,他们是中国人的祖先,拥有强大的适应力和丰盈的创造力,在此生存繁衍并创造出新的生存体系,他们是智慧的,所以遗留下如此多远的文化瑰宝。室内另有一角,墙壁上置有两行傩祭面具,它们有的面相平和,但大多都狰狞凶狠,诡谲阴抑,其绘彩和塑型都很有鲜明的区域特征。我在里面参观了两三圈,其后,老师就让我们去滨江路等车,准备开往下一个目的地。

      从大门出来沿平场往左走,一段宽大的梯道映入眼帘,绕过视障一看,梯道从底下的滨江路起,一直往上无节制地攀升,差点就给巫山县城来个“贯穿伤”了,我们看到这般无尽无头的大理石长龙,腿已开始发颤,前两天爬小寨天坑的经历已今生难忘。当时的腿脚情况很不乐观,只有走平路没有感觉,遇到上坡下坎,腿里就一阵剧烈的酸痛,如同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拧我的脚筋。我们一瘸一拐地走下梯道,来到滨江路,“神女大道”四个大字就镶在梯道起始部位的一面石壁上,不远处另有一面大理岩,上面雕刻着宋玉的《神女赋》。滨江路也十分有特色,十一尊诗词大家的石像依次罗列于此,李商隐,白居易,杜甫等等,他们都是我的故人啊!我仔细地逐个观赏着,他们的形态各异,有的昂首,有的低头,有的侧身远望着,他们是在寻找赋诗的灵感吗?转过身来,才发觉对岸高耸的山峦正笼着云雾窥视着我们。山不高,但极陡,山脊井然而凸显,沟壑纵生,不同于我家乡的山,这里的山十分立体,如天然的城碟,隔江而护,山通体斑绿,只有山脚下有一线白,那是错落低矮的民居。山腰数抹微云,山顶则赖在重雾中不出来。蓬蓬垢垢的天色,隐逸着这一方水土风情,迷离恍惚,恍惚迷离,激人再游此地的兴趣。


【五】

        返航途中依然下着小雨,车驶离城区,又进入了崇山峻岭的盲肠之中,我们从山中来,又从山中去。巫山之行已成历史,一页页沉积岩的史书不会把它落下,时隔九月,我虽然不能再全部拾起当初的记忆,但拥有的记忆碎片更值得珍惜。

                                ——二零二二年三月十六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巫山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