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国学精粹&《财富思维》思维体系,学习复盘

如果你还没有实现梦想,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那么你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现在就开始行动。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每一天,做好当下每件事,笃定向前才能到达想去的远方。


做总结的工作,我认为一共是四大类,一共25种思维,这四大类的基本结构其实跟我们每一天的生产生活都密切相关。


在这四大思维结构当中,我每一天都在做思考:如何去布局这四大类。实际上任何一种思维,它的整个类目/划分,其实都有它的基本规律


这四大类分别就是一个人要建立的1⃣️目标系统,就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就要实现自己的目标。


是因为人在这个社会当中,尤其是精细化分工以后,你必须实现你相应的目标,才能够被评价机制所反馈,进而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所以第一点毫无疑问就是一个人的目标系统。然而还有一点就是2⃣️一个人的认知系统。认知系统是什么?就是你的思维结构以及你学习的基本能力。


比如说认知的思维方式,包括输入思维怎么打造,闭环思维怎么打造,变现思维怎么打造,系统思维怎么做,复盘思维怎么做,高手思维怎么做,跨界思维该怎么做?



这么多思维结构,会不会很混乱?其实不会的。不论是一个人的目标也好,还是我说的第二点认知系统也好,这两大部分都是偏私人方面,就是说这属于我们个人只要升级就ok了。


可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当中不断打拼,他不仅仅只跟自己有关系,还会跟别人发生关系


那么首先他必须要了解社会规则,知道这个社会当中的运行规则和法则到底是什么。


同时他还要处理好跟他密切相关的三圈六关系:跟自己的关系,跟家庭的关系,跟社会中他能接触到的事物当中的一种关系。


所以第3⃣️大系统就是社会规则系统。其中会告诉你第二曲线怎么打造,该如何能够从0~1产生破局。



此外还有一个就是跟自己相关的近距离关系系统,我们称为三圈六关系


邓巴他是一个社会学者,他研究出邓巴系数,讲的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跟他社会关系往来的150人,但实际上这里边还应该包括他家庭当中的人数,以及能助力他实现目标的人数,我把它称为“10、20、150原则”。


也就是说你最核心的这10人,通常它一般是你的家庭成员,分三类:比你大的长辈,跟你同辈的亲人,你的后代。


这三种关系的思维结构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有些人忙,没有时间投入到家庭,但是夫妻感情非常好,它背后也是有方法的。


并不是说你很忙夫妻感情就一定会很崩塌,反而管理对方的预期往往是处理三圈六关系法则,尤其是家庭相关法则最重要的法门。



你会发现这个社会当中很多人,外面的人都能搞定,自己就搞定不了自己。你看有一些人经常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白天的时候自信满满,到夜晚的时候就觉得人生崩塌,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我说每个人应该成为自己的老师,在你内心当中住着两个你,一个是弱小的你一个是强大的你。你如果不能让强大的你占上风,那么这个时候遇到很多的困难挫折你就会选择退缩。


所以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通过自我教学、自我反省,学会独处很关键,很多人就没有办法独处,必须每天跟着别人的老师,跟着别人的同事才觉得人生有安全感。


其实每一个人的安全感都是自己给的,只有你变得更强大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给自己踏踏实实的安全感,才能成为自己的臂膀,才能成为自己的港湾。


所以如何能给自己一个安全感的思维,这是自我思维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外说到跟这个世界当中的关系,它无非就是两个类型:低势能的思维,高势能的思维。


你难道没有发现很多互联网大佬都是从草根逆袭的吗?只要你能够掌握自己的硬本领,就可以破高势能思维当中的一个定局。


我不禁想到孔子他在《论语》当中所讲述的:不要怕别人不知道你,只要你有立身的硬本领就可以了。


还有一句话说得也很好,同样也来自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的是你如果想做出一番伟业,就必须要有自己核心立身的硬本领。如果硬本领都没有的话,搞定别人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三圈六关系系统、社会规则系统成为了第三和第四点,《财富的智慧》当中25种思维的二级子目录。


所以你看这25种思维当中,一共分为四大组成部分:

1.目标系统和认知系统个人;

2.社会规则系统和三圈六关系系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人不见得说25种思维都非常精通,但是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如果你能回述出今天我跟你讲的知识点,我相信你一定程度的思维系统会被更好的打开,能更好地传递身边的光和热。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孔子曾经说过“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也就是说君子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不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当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会反思这是不是我的问题所导致的。


我觉得这个其实是我今天想跟大家核心聊的,与其认为是行业的问题,是公司的问题,不如今天我们从自身出发,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很多的问题看似表面,比如说你所在的行业当中趋势相反,或者是政策方面的调整,或者是企业当中一些调整。


实际上有没有想过,只要在这个行业当中有厉害的人在持久不断的前行,很有可能出现问题的根源就来自于自己。

以论语为根基,从“为学”、“为政”、“关系”等角度系统拆解论语。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孔子说:“学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这里其实是人生精进的三步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指输入,“习”指自我管理,对照我们的人生效率体系。左手输入,中间自我管理,右手输出,形成高效学习的闭环。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打造个人品牌来实现。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别人对你的不理解而恼怒,这就是人的最高境界。


这三句话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曾子说:“我每天数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已温习?” 我们每天要反省自己这几件事情:1.为人谋而不忠乎?你是不是做每件事都做到了尽心尽力?稻盛和夫先生在六项精进中也曾提到:“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是这个道理。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你答应别人的事,是不是能够做到。3.传不习乎?这就是在学习五环法中提到的“做”这一环节。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讲解】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却不如虽然贫穷却仍然能感到快乐,虽然富贵却能够好礼于人。” 关于“富而好礼”,在易经中有损卦与益卦之说。这里其实也是一个及其利他的含义,即只有自损越多,才能得到的越多。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讲解】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关于前半句“不患人之不己知”其中“己知”可以理解为知己,在管理学中有一句提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于后半句“患不知人也”其中“知人”指的是要了解他人。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讲解】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于社会;四十岁能掌握各种知识;五十岁懂得了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对各种言论融会贯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越出礼的准则。”
具体的解释如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指十五岁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蓝图。“三十而立”,指实现了经济独立。“四十而不惑”,其中“不惑”指的是掌握了知识。“五十而知天命”,这来自于《易经》中天道的智慧。“六十而耳顺”,指对各种言论能够融会贯通,这里与“人不知而不愠”相契合。“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厉害的人能够既能守住边界,内心也依然感到快乐。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讲解】孔子的学生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也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敬的话,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尊敬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孝,是想办法按照父母能接受的方式去做。
【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讲解】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做过的事,观察他做事的原因,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所在,安于什么,这样一来,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又怎么隐藏得了呢?” 这里总结出了识人三步法:1.视其所以:看这个人做事的动机。2.观其所由:看这个人以往走过的路。3.察其所安:看这个人什么东西令他安心。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讲解】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而应该博学多识。” 对于团队管理来说,不能把自己当作单一用途,而是要多领域发展。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这里“罔”指的是无知;“殆”指的是困惑。
【原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讲解】子张向孔子学习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知道的部分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疑问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了解的部分要谨慎地去做,这样就能减少懊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这一段其实体现的是孔子所讲的“中庸之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体现的是言;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体现的是行。
【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讲解】鲁哀公向孔子的学生宰我询问供奉土地神用什么木料做神主。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说使百姓恐惧战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议论了,已经完成了的事不要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追究了。”
这里具体说明以下几点:1.成事不说: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2.遂事不谏:已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挽回。3.既往不咎:在黑与白之间会有“灰”色地带。所以过去的事,就没必要再去追究。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讲解】孔子说:“没有仁道的人不能长久的处在穷困之中,也无法长久地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知道仁对自己有利从而行仁道。” 这里“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要做仁道,以及仁德的重要性。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讲解】孔子说:“人人都想得到富裕和显贵,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就不去享有;人人都厌恶贫穷与低贱,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们,就不去摆脱。如果君子失去仁德,又怎么去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哪怕只有一顿饭的时间违背仁德,就算最紧迫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行事,就算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行事。” 这里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做人道,一个君子失去仁德,就会失去名声,但一个君子拥有仁道就会得利。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讲解】孔子说:“人们犯错误,是根源于各自不同的利益。看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仁还是不仁了。” 这里“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指的是每个人犯的错误不同,但是一个人应当注意尽可能不让自己犯同一个类型的错误。
【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讲解】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利益。”


这里“刑”指的是法制。“惠”指的是利益。
【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讲解】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职位,只担心没有可以立身的硬本领,不要担心没有人知道你自己,追求让别人知道你自己的本领就可以了。”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讲解】孔子说:“侍奉父母,只能委婉地劝说他们改正错误。如果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父母还是不愿听从,那也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违抗他们的意思,担忧他们而不怨恨。” 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这句话其实是对“敬”的解释,在管理学中,我们要学会绕道走,比如你无法说服父母,你可以从父母的亲朋好友开始切入,这叫做ABC法则。
【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讲解】孔子说:“古人不肯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耻于行动赶不上言语。” 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这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相呼应。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讲解】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但行动要敏捷。” 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口不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不要拖泥带水。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孔子说:“有德之人不会孤立无援,一定有志同道合之人与他相处。”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这句话对应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讲解】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责备宰予还有什么用?“孔子说:”起初我了解一个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要了解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之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宰予改变了我观察人的方法。”
这句话对应于识人体系:“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原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讲解】孔子评价子产:“他有四点符合君子之道:他自己的态度恭谨庄重,他侍奉君主恭敬谨慎,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这里提到了君子四道:1.其行己也恭:待人处世很谦恭。2.其事上也敬: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3.其养民也惠:养护百姓有恩惠。4.其使民也义: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讲解】季文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慎重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这句话针对犹豫不决的,不做决定的人,当你无法做决策的时候,说明当前的智慧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学习加强自己的输入。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讲解】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可惜短命死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我再也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了。” 这里提到了一个好学生的标准:“不迁怒,不贰过”,不会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原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讲解】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非常的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典型的行为稳定者。
【原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讲解】冉求说:“我并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只是我的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够的,走到半路会停下来。你现在是自己不想前进。”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输在了意愿上,而不是能力上;在管理上也是如此,管理一个人的意愿,比管理一个人的能力难得多。习惯是知识+技巧+意愿相互交织的产物,其中最难的是意愿。同样的,想要管理一个人,需要从一个人的意愿出发。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解】孔子说:“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能够成为乐之者。如何达到乐之者的状态?通过学习五环法(学-思-做-教-赢)。1.“学”对应的是知之者;2.“思-做-教”对应的是好之者;3.“赢”对应的是乐之者。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讲解】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这是一条用人的原则,要学会先识人,再用人。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讲解】孔子说:“拥有智慧的人喜水,拥有仁德的人爱山;拥有智慧的人灵动,拥有仁德的人沉静;拥有智慧的人快乐,拥有仁德的人长寿。” 这里需要强调,知不等于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其实都是在讲“知”的层面,仁者与知者有很大的区别,“仁”者有“知”,但是“知”者不一定能有“仁”。
【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讲解】君子广泛的学习古代经典,通过制度和边界来约束自己,这样也能做到不离经叛道。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讲解】孔子说:“作为一种道德,中庸属于至高无上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讲解】子贡说:“如果有个人能够施恩于百姓,还能周济大众,这个人怎么样呢?可以算是仁人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尧舜或许都会担忧自己能否做到呢!至于仁者,自己想取得成就,也要帮别人取得成就;自己要事事通达,也要帮别人事事通达。能够九近处的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就是实践仁道的办法了。” 这里重点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利他是为了更好的利己,我们的人生蓝图就属于利他。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讲解】孔子说:“默默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而不觉得厌烦,教导学生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讲解】孔子说:“不去修养品德,不去讲求学问,听到义在那里而不奔赴行之,有了缺点也不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啊。” 这句话与“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类似。


【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讲解】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本,以’仁‘为依靠,游戏在’六艺‘之中。”
这里有以下几个注意点:1.志于道:道指的是人生蓝图。2.据于德,依于仁:仁德是根基。3.游于艺:指的是硬本领。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讲解】孔子说:“教导学生,等他实在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在他想说却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再去启迪他。教给他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而推至其他更多方面,那就不要教他了。” 如果你无法做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说明你的“行为”在应用场景层面出了问题。


【原文】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讲解】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了五十岁再学《周易》,我便可以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了。”


【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么说:他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自得其乐,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就是这样而已。”
学习三境界:1.连吃饭都忘了。2.把一切忧虑都忘了。3.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讲解】孔子说:“我并非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只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地去求得知识的人罢了。”
这里“好古”指的是博学于文,主要体现的是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态度
【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讲解】孔子从四个方面教导弟子们:文献,社会实践,忠诚,诚信。
【原文】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讲解】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说话,但他接见了互乡的一个童子,弟子们感到不解。孔子说:“我赞许他的进步,而不赞许他的退步。何必做的太过分呢?别人已经洁身自好而改正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要赞许他的洁身自好,不要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讲解】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曾子说:“士不可刚强有决断,因为他责任重大,前路漫漫。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担子不重大吗?为此奋斗终生,死而后已,这路程难道不遥远吗?”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讲解】孔子说:“学习知识老是担心追赶不上,而又生怕丢掉什么似的。” 这样的学习状态需要靠环境和场景的营造。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讲解】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会凭空猜疑,不会不知变通,不固执己见,不主观武断。
【原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讲解】孔子评价颜渊说:“可惜呀(他死了)!我只见他不断前进,没有见他停止过。

这里其实重点讲的就是:“赢就是比过去的自己强一点点。”


【原文】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讲解】孔子说:“严肃而符合礼仪规则的话,谁能不听从?可只有按照它来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听了会不高兴?可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仅为高兴而不加分析,只是听从却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实在是没办法!“
【原文】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讲解】孔子说:“恪守忠信的道德品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讲解】孔子说:“一国军队可能被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能被迫改变。”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讲解】孔子说:“有智慧之人不会迷惑,有仁德之人不会忧愁,勇敢之人不会畏惧。”
【原文】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讲解】孔子说:“可以一并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到达道的境界;能一起到达境界的人,未必能一同立身行事;能一同立身行事的人,未必能一起权衡形势而灵活变通。”


这里的权,指的是权谋/权变的意思。


【原文】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讲解】孔子在家乡时,非常恭顺,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和朝廷里,说话明白而流畅,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这句话中“似不能言者”类似于孔子提到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原文】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讲解】上朝的时候,(孔子)跟下大夫谈话,显得温和而快乐;跟上大夫谈话时,显得正直而恭敬。君主临朝时,他显得恭敬谨慎而威仪适当的样子。


这里孔子讲的其实是应对不同层级的关系管理方法:

1.对待下级:采用温和快乐的态度。

2.对待平级:采用正直恭敬的态度。

3.对待上级:采用谨慎适当的态度。


【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讲解】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人能没侍奉好,又怎能侍奉鬼神呢?”季路又说:“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不知生的道理,又怎能知道死呢?”


这里解释了孔子看待生死的观点为:“未知生,焉知死?”,实际上也是孔子批评季路不懂仁德。


此部分也可以联想到孔子提到的三步识人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原文】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讲解】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其他学生因此都不尊重子路。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在学习上已经很好了,只是学问还不够精深罢了。”


孔子曾提到学习的三个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入室指的就是乐之者的境界。对应的学习五环法就是学、思、做、教、赢的最后一环“赢。”


【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讲解】子贡问道:“颛孙师(即子张)与卜商(即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头了,卜商有些不足。”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


这里的“过犹不及”指的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曾这样解释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原文】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讲解】子张问成为善人的途径,孔子说:“不顺着前人的脚步走,其学问修养也难以到家。”


这里讲解的是入室之道,其中“不践迹”,即不按照前人成功的脚步走,无法达到入室的境界。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讲解】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按照礼仪的规范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你为仁人了。修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有哪些具体的条目呢?”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看,不合于礼的话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这里讲述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为:克己复礼。克己属于“知”的层面,复礼属于“仁”的层面,只有先做到“知”才能为“仁”。


想要做到仁德,就需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与输入相关;“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输出相关。


【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讲解】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言语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这句话的核心在论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重要性。


【原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讲解】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就是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那么君子既是仁者也是勇者。“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里大家也可以联想到孔子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原文】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讲解】子张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像水慢慢渗透那样暗中挑拨的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如果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就可算是明智了。像水慢慢渗透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和切肤之痛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算是有远见的人了。”


这里主要是说一个人能够不被正面或者来自负面的消息所影响,就是明智的表现,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者不惑。“可谓远也已矣”其中的“远”指的是明智的最高境界。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讲解】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政府。”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这里主要体现的是无信而不立,只有信任才能让一件事做的长久和长远。


【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讲解】鲁哀公问有若说:“遭遇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彻法,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收十分之二的税,我还感到不足,实行彻法怎么可以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富足了,君主怎么会不足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


这里重点讲了只有百姓富足了,才能实现整体富足。这与我们国家的“共同富裕”类似。


【原文】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讲解】子张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时勤勉不懈怠,执行政令时要忠实。”


这里讲到了两个为官之道:

1.勤勉不懈怠。

2.执行政令时要忠心。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讲解】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讲解】季康子向孔子讨教为政之道,说:“假如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呢?您只要行善,百姓自然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就像风,老百姓的品德就像草;风吹草动,草必定随风而倒啊。”


这句话中所讲的道理类似于“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原文】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讲解】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道:“请问如何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如何修正自己的邪念?如何辨别是非消遣迷惑?”


孔子说:“问得好啊!首先要勤勉做事,而后才有收获,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吗?检查自己的错误,却不攻击别人的错误,这不就是在改正自己的邪念吗?因为一时气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这不就是迷惑吗?”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讲解】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识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讲解】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指引他,如果他不听就罢,不要自取侮辱。”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讲解】曾子说:“君子靠智慧交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这里其实讲的就是“以人为师”,通过以智慧相交,其目标是用别人的仁德滋养自己。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讲解】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后。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啊!居于上位者如果讲究礼节,那么百姓自然会有恭敬之心;居上位者如果看重信用,那么百姓就会诚志信实。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幼子前来投靠你,何必用得着自己来种庄稼呢?”


这里可以归纳领导者的三大弊病:1.不礼。2.不义。3.不信。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讲解】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就算不强制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做;如果自己行为不端正,就算强制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这句话其实讲的是:自我管理是当领导的前提。


【原文】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讲解】叶公请教孔子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让近处的人快乐满意,使远处的人闻风归附。”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讲解】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向孔子请教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讲解】孔子说:“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处。”


这句话类似于:“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讲解】子贡问道:“乡里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完全确定。”“乡里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不能确定。最好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


这里阐述了一个道理,很多事物都有褒贬两个方面的评价。


【原文】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讲解】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简单,但难以讨好他。不用正当的手段与他交往,而是溜须拍马想讨好他,他不会高兴,但他用人时,量才用人。小人不容易相处却很容易讨好他。不用正当的手段讨好他,他也会很高兴,但他用人时,却总是吹毛求疵。”


这里其实讲了一个合作和取悦的关系。其中,合作与共赢相关,取悦与价值观相关。合作伙伴属于利益共同体,更重要的是实现共赢而不是取悦。


【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讲解】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具备了这四种品德的人)便接近仁德了。


【原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讲解】孔子说:“让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去作战,可以说就是抛弃了他们。”


【原文】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讲解】孔子说:“爱他,能不以勤劳相劝勉吗?忠于他,能不以善言来教诲他吗?”


这里其实是一个关系系统:

1.对下的关系:用爱。

2.对上的关系:用忠。


【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讲解】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不贪求,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来增加他的文采,就可以算个完人了。”孔子又说:“如今的完人何必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肯献出生命,长期处在贫困之中也不忘平生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完人了。”


这里讲解了成为完人的三个标准:1.见到利益能想到是否符合道义。2.遇到危险时肯献出生命。3.长期处在贫困之中也不忘平生的诺言。


【原文】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讲解】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之礼,小人向下通达财利之势。”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讲解】孔子说:“不在个职位上,就不要去谋划那个职位上的政事。”曾子说:“君子所思虑的不越出他的职权范围。”


这里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重点讲的是社会秩序。


【原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讲解】孔子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


【原文】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讲解】子贡议论别人。孔子说:“赐啊,你自己就够好了吗?我就没有这种闲暇(去议论别人)。”


【原文】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讲解】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凭空臆想别人不诚信,却能先行察觉,这样的人才是贤者啊。”


【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讲解】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了吧!”


不怨天尤人,这是孔子的学习境界。


【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讲解】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原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讲解】孔子对子贡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到处都学并能牢记所学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把它们贯穿起来。”


这里的“一以贯之”,指的就是用一个学习系统把所有的知识点穿起来,也就是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原文】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讲解】孔子说:“可以和他谈的话但没有与他谈,这样会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他谈的话却与他谈了,这就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不错过人才,也不说错话。”


【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讲解】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 ,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讲解】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作为一个企业的远虑就是战略部分。


【原文】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讲解】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讲解】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不采纳他好的言论。”


这里其实讲到了一个领导力模型,君子能够做到广泛谏言。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讲解】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我一定对他加以考察;大家都喜爱他,我也一定对他加考察。”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讲解】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


这里主要强调改错的重要性,光犯错不是错误,犯了不改就是错误了。


【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讲解】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学问,但没有什么长进,还不如学习。”


这里其实类似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讲解】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来察知,却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担重任,却可以用小事来察知。”


通常管理层都是由“君子”来委任。这里也从侧面提到,小人也能用,但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讲解】孔子说:“人人都能受到教育,不分贫富、地域等等。”


关于有教无类,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1.教师的角度:无论学历、贫富都可以接受教育。

2.自己的角度:不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行,要坚信自己能做好。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讲解】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后才知道的人,是次等;遇到困惑疑难才去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了;遇到困惑仍不去学习的人,就是下等的了。”


这里介绍了四类人,其中“生来就知道的人”,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属于乐之者。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讲解】孔子说:“君子需要思考九件事:是否看明白了;是否听清楚了;待人接物时,脸色是否温和;态度是否恭敬;言谈是否忠诚;办事是否谨慎;遇到疑难时,是否应该向别人请教;恼怒时,考虑是否有后患;获得财利时,思考是否符合道义。”


【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讲解】孔子说:“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因为后天的习染才有了不同。”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讲解】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随时随地践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子张问:“请问是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则会提高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原文】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讲解】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蔽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遭人愚弄;爱好聪明才智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不羁;爱好诚信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损害自己;爱好直率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刻薄;爱好勇敢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导致祸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原文】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讲解】孔子说:“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鄙弃的。”


这里的“道听而涂说”,其中“道听”对应的孔子曾讲到的“非礼勿听”;“涂说”对应的是“非礼勿言”


【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讲解】子夏说:“每天学一点过去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忘记以前所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认为是好学了。”


其中“日知其所亡”指的是学新知的频率是每天。“月无忘其所能”指的是每月要复盘,可以通过复盘三步法(新知、旧知、To do list),每月至少做一次复盘。


【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讲解】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


这里可以对比一下君子犯了错误的表现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讲解】子张请教于孔子说:“如何做就可以从事政治事务了啊?”孔子说:“遵守五种美德,屏弃四种恶习,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啊。”


子张说:“什么叫五美?”孔子说:“君子施惠于百姓而自己不耗费,役使百姓而百姓不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安详坦然而不骄横,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什么叫惠而不费?”孔子说:“让百姓做对他得利的事,这不就能做到让百姓有利而不耗损吗?选择让百姓劳作的时机和事情让百姓去做,又有谁会怨恨呢?想要仁就得到仁,又怎说是贪婪呢?君子不分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不敢怠慢,这不是安详坦然而不骄横吗?君子端正其衣冠,重视其外表,庄重的外表让人新生敬畏,这不是威而不猛吗?”


子张说:“那什么叫四种恶习?”孔子说:“不教育,犯了错误就杀戮,这种行为叫作残虐;不告诫而检视其成功,这种行为叫作凶暴;不去监督他,却要求期限完成,这种行为叫作不正派;同样给人东西,出手吝啬,这种行为叫作小气。”


【原文】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讲解】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仪,就不能安身立命,不知道怎么判断一个人的信用,便不能真正了解别人。”


从为政、为学、关系三个层面系统地讲解了《论语》


帮助我们真正能够理解所学知识,找到高情商的培养以及社会资本的搭建方法,突破现有瓶颈,学会人脉管理,高效提升社交价值。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国学精粹&《财富思维》思维体系,学习复盘)